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一、猜谜激趣,自主设标师:请同学们来猜这样一个谜语:“我家十兄弟,天天不分离,样样都能干,勤劳是第一。”生:手(多媒体播放:“手”“小兴安岭”)师:“(一双手”和“小兴安岭”存在什么关系呢?)现请自由朗读课文《一双手》,思考本文写了哪些内容?其重点又在哪里?(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生:讲了作者采访张迎善一事,重点是表现出来的人物精神品质。(学生补意见,相互补充。)生:讲了张迎善绿化小兴安岭,重点是他有一双奇特的手。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生:重点是让我们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师:“文从字出”,文学是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2.
课例:在一节一年级的识字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午”字。有个孩子说:“‘午’是牛砍去头。”作为记生字的方法,这样说也很不错,但教师却对学生们说:“将牛的头砍去多残忍呀!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于是小朋  相似文献   

3.
绿叶     
俗话说的好:“毁树容易栽树难。”不错,一棵参天大树,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而今却倒在了一张锯的旁边。人类跟树有什么仇?偏偏要把树给砍了、锯了。地球上的森林,就像地球大人的肺,对地球上的空气起净化作用,可有些人却被眼前的一时之利迷惑了,一片森林在没几天的时间里就变成了一片荒地。森林就是一片绿叶,人类就像一条虫,不断蚕食着这片绿叶。请看下面一则资料:在今天的地球上雨林正以每年1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2100多万公顷农田已经荒漠化土壤每年流失量高达200亿吨每天超过70个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预计未来25年内地球上1/4的生物物…  相似文献   

4.
一、通过读题渗透 小学应用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其中,就有许多与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有关联.在教学过程中,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能拓宽学生的环保知识面.如:"梨树庄的村民在荒山上造林.去年栽树3560棵,今年栽树3次,平均每次栽树1475棵,两年共栽树多少棵?今年比去年多栽多少棵?"再如:"啄木鸟一天能吃645只害虫,青蛙8天吃608只害虫,啄木鸟每天比青蛙多吃害虫多少只?"还有猫头鹰吃田鼠、铺草坪绿化等等.这些题在解答时都可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让学生在读题过程中增加环境知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觉悟.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六册《三棵银杏树》是一篇讲读课文。可从课后“思考·练习”入手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合理改编“思考·练习1”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教师可设计几道填空题 ,让学生边默读边完成 :(1)我家屋后的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一棵_____,两棵_____。(2)这三棵银杏树 ,冬天 ,_____。春天 ,_____。夏天 ,_____。秋天 ,_____。(3)银杏树的干_____,枝_____,叶_____,花_____,果_____。(4)有了这三棵银杏树 ,春天 ,我们可以观赏到可爱的_____;…  相似文献   

6.
怎样优化小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呢?一、引导独立思考,为小组学习打基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所要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是经过教师梳理的,能够体现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例如,在教学《一棵橡树的故事》这篇略读课文时,教师根据“阅读提示”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为什么开车路过这里的人都说筑路的人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读书,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读…  相似文献   

7.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何时点拨时机最佳?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处着手。一、点在分歧处在探究反馈时,由于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可能会对同一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教师“的点拨”是关键。如在研读《白杨》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写的爸“爸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一句发生了争议。有的学生说“:沙漠里绿色植物多了,几棵小树不一定是小白杨。”有的学生却认为“:课文一直在讲白杨,这里又写到‘是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  相似文献   

8.
马虎的小熊     
熊爸爸决定在自家正方形的鱼塘四周栽树,每边8棵,栽一棵工钱和树苗费用共10元。小狐狸得知了此事,趁熊爸爸不在家,找到小熊说:“你家栽树的活儿就交给我吧。”  相似文献   

9.
一位教师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练习课的教法是——首先,让学生板演一道习题:"三(1)班学生植树227棵,三(2)班学生植的树比三(1)班少45棵.三(2)班学生植树多少棵?”学生算完,教师将题中的"少45棵"改成"多45棵"再给学生计算.学生计算完毕,教师引导他们比较两个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突出所谓关键词"多"与"少"来确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课上完后,听了这节课的教师建议教者出了一道题目给学生解答: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答题(只设计开放性试题)。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面积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蜜蜂每酿一公斤蜜,要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要提炼出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的矿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出好习作,也像“采蜜”、“炼镭”一样,应当有丰富多彩的素材。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习作材料仓库呢?一、观察积累法。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习作时却往往空洞无物。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观察不得法。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出发,着力于引导学生观察积累,使万事万物汇入学生笔尖。一是引导学…  相似文献   

12.
好大一棵树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时常会告诫学生:“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有集体荣誉感……”可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论是“集体”,还是“集体荣誉感”,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鉴于此,我设计了一次主题为“好大一棵树”的主题队会。在队会开始前,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但这棵大树只有光秃秃的枝干,一片叶子也没有。我请学生观察这棵大树,让他们说一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同学们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这是一棵快死的树;有的说这是一棵老人树,它已经老得所有的叶子都掉光了;还有…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倡导植树  孙中山从小就爱植树 ,1 7岁留美回国时 ,从檀香山带一棵酸豆树亲手栽在庭院内。他强调中国必须“急兴农学 ,讲求树艺” ,并倡导“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朱德种榆树 1 938年春 ,朱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从延安东渡黄河来到长河市龙泉山。他对农民说 :“要多栽树 ,特别是多栽榆树”。他带头挖沟 ,播下榆树种子 ,半个世纪过去了 ,这里已成林场。周恩来引种油橄榄 1 964年 ,周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 ,接受了该国政府一份珍贵礼物——— 1万棵油橄榄树苗。回国后 ,周总理在海南海口林场亲自栽植 ,使这一优良树种在我国云南、广西、…  相似文献   

14.
“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果园里有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 ,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 2 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想 :根据果园里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这两个条件 ,可以求出什么 ?再怎样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列式 :( 1 ) 78 3 6=1 1 4(棵 )( 2 )。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法解题的思路。每做完一题都要深究“你们怎样想的 ?”当学生流利地说出“我是这样想的 :根据苹果树有 78棵 ,梨树有 3 6棵这两个条件 ,我们可以求出桃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 ?列式是 :78 3 6=1 1 4(棵 ) ,再由求出的桃树和梨树共有 1 1…  相似文献   

15.
在一堂分数应用题复习课上,教师让学生解答下面的题目: “育才村今年植树2736棵,比去年植树的棵数多7/50,今年比去年多植树多少棵?”在大多数学生做好以后,教师指名把解答结果写  相似文献   

16.
有位教师教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学校把栽560棵树的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教师提了个问题:“解这道题,能不能用560÷3?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不能用560÷3,因为这里不是把560棵树的栽种任务平均分配给三个班,而是按照三个班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班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17.
王春燕老师的《猴王出世》是一节颇令我难忘的课。之所以难忘,主要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可以说,当下许多阅读教学只停留在关注作者“写了什么”上,而这节课却浓墨重彩地强调文章是“怎么写的”。把落脚点放在语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表达的方法,不能不说是一节有思想、有创意的课。然而,  相似文献   

18.
一、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一段少先队员春季植树的镜头,并由此给出一条信息。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你能联想到什么?并让学生把自己的联想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交流……〖点评〗由于教师提供的信息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因而彼此间就有了交流的需要。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生a:我们小组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联想到了“柏树棵数是松树的14”、“松树与柏树的棵数比是4∶1”、“松树与总棵数的比是4∶5”。生b:我们小组不仅想到了以上三点,而且联想到了“可以把柏树的棵…  相似文献   

19.
开心一刻     
为时已晚医学院某班进行口试,教授问一学生某种药每次口服量是多少。学生回答:“5克”。一分钟后,他发现自己答错了,应为5毫克,便急忙站起来说:“教授,允许我纠正吗?”教授看了一下表,然后说:“不必了,由于服用过量的药物,病人已经不幸在30秒钟以前去世了!”在胃南面生理教师问学生道:“肠在胃的哪一面?”一个学生答道:“肠在胃的南面。”教师听了很诧异。学生解释:“地图上有指南针,凡在下边的,都说是南面。我想生理图应该是一样的。”转折连词语文老师让学生用“却”、“但是”造句,并解释道:“这两个词都是转折连词。‘却’是小转,像转一…  相似文献   

20.
案例1: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师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12册《圆柱的认识》。在教学进程中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书上练习: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1)(2)(3)(4)学生根据直圆柱的定义,将(2)(4)判断成圆柱。此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1)(3)我经常见到,它们既然不是圆柱,哪是什么?”教师在讲台上,脸涨得通红,说:“它们既不是圆柱,你说它是什么?”学生也茫然,无奈坐下。教师却往下处理练习。案例2:有教师教学“球”一节时,教材只对球的各部分名称作简单介绍。有学生发问,篮球的体积怎么算?教师说:这部分知识进入中学再学,现在我们暂不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