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只有你最真     
自2001年至今,我已在《教育文汇》上发表了9篇教育随笔、杂感和叙事文章,两次应邀参加笔会。《教育文汇》的文章大多是教育叙事、教育随笔。开始的时候,写这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汇》是我很喜欢的期刊,也是和我很有缘分的朋友。与《教育文汇》相识相交以来,我读了《教育文汇》的大量优秀文章,受益匪浅。我也先后在《教育文汇》上发表了6篇文章,还被邀请参加了5次《教育文汇》笔会。  相似文献   

3.
我结识《教育文汇》纯属偶然。2008年秋天,我去一所学校听课,课间发现一位同行手里拿了一本《教育文汇》,便借来翻看,看着看着就入迷了。记得当时看到一则关于家庭教育的征文启事,便决定把刚写的一篇随笔投给《教育文汇》电子邮箱。  相似文献   

4.
认识《教育文汇》已有8个年头了。2002年,《教育文汇》刊发了我的一组书法作品。随后,我弃“书”(法)从文,虽在县教研室担任美术教研员,但却写了不少文章投给《教育文汇》,其中,亦有几篇文章刊出。  相似文献   

5.
2001年6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2001年第5期的《教育文汇》,随手翻了翻就放起来了。过了一个多月,一天无事,我随手将这本杂志又拿出来浏览。嘿!竟然发现了“范金豹”,我想这个作者也许是和我同姓名。我急切地翻到刊载这篇文章的第29页,从头至尾细细地看了一遍,才确认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我的文章发表了!几个月以后,  相似文献   

6.
范金豹 《教育文汇》2010,(11):62-62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我收到《教育文汇》编辑部寄给我的2010年第9期样刊,我的一篇短文发表了,这几年我笔耕不辍终于有收获了。  相似文献   

7.
说起我与湖南教育报刊社的渊源,可谓由来已久:1988年我考入益阳师范学校,课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泡在学校的阅览室看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湖南教育》里的精美文章一下子吸引了我,从此我的成长岁月里总有《湖南教育》一路同行。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湖南教育》的目录页的右边有一个小栏目是发表读者与《湖南教育》互动文章的,我就试着写了一篇《我与<湖南教育>同行》的短文,那个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写的文章只能是用信件邮寄。没过几天,《湖南教育》的编辑老师打电话给我,对我写的文章做了点评,认为我的文笔不错,鼓励我坚持写作。  相似文献   

8.
六年前的那个雪夜,我辗转不寐,索性坐起来,连读了几期《教育文汇》。我被这份杂志清新活泼的文风迷住了。读着读着,我想自己也可以尝试投稿呀!于是,我立即动笔,将思考已久的问题写成《我为狐狸鸣不平》一文。写完后,意犹未尽,又写了《站到对面看自己》。后来,这两篇小文都在这份我钟爱的杂志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9.
胡焕臣 《山东教育》2010,(12):60-60
我经常读《山东教育》,看到其他老师发表的教育故事、教学论文,我常想:“如果我能代表费县小学教师在《山东教育》上发表一篇论文该多光荣啊!”我尝试着写了三篇教育故事,三篇教学论文,满怀希望投往编辑部,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佳音。丈夫说:“你快四十了,一个普通小学教师还想发表论文.别再痴心妄想了。以后你还是好好教你的课吧!”我深知《山东教育》看重的是质量,可望而不可即,是我高攀了。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我读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从书中介绍的魏智渊、朱国红等30位老师的成长经历中,我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热爱教育,积极从事教改实践;海量读书,有很深的知识积淀;善于利用网络,皆为教育网站的著名网友;笔耕不辍,都善于随时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和感悟等。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读一本好书,交三十个朋友》的文章发表在《教育文汇》上。  相似文献   

11.
别人接触《黑龙江教育》是从这本杂志开始的,而我接触《黑龙江教育》却是缘起当时的小学语文版编辑魏永生老师。记得那是1994年10月,魏老师向我约稿,我就写了一篇《也谈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送了过去便以为没事了,就等着发表了。谁知过了几天,魏老师来电话约我过去一趟,只见稿件上附了一页纸,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并要求再用杂志社的稿纸一笔一画地抄写下来。以后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都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接触中,我逐渐对《黑龙江教育》的这位编辑肃然起敬,这样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作者、读者这样的负责任,真的让我感动了。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汇》办了100期,我读了100期,可谓百读不厌。每当月初拿到《教育文汇》时,我都迫不及待地从头到尾翻看一遍,然后精读其中佳作,并向我的同事推荐几篇美文。  相似文献   

13.
溪迷号角     
小溪流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你们好!我是一个内向的江西鄱阳小女孩,不了《小溪流》。因为它纯真,因为它内容丰富,我的朋友不多,但少我就深深地喜欢上它了。自从我第一眼看到它,我看见《小溪流》里有许多同学发表了文章,但怕写得不好,达不到发表的水平。我也想写一篇发表,祝你们工作顺利,身江体西健省康鄱!阳祝县《东小流溪湖流小》学流得越来越欢快!左玉兰溪流姐姐回复:《小溪流》会认真对待每一位读者的来信!想投稿的同学们就不要犹豫啦!把你们的“得意之作”都交上来吧!被选出能发表的稿子编辑会给予适当修改。编辑叔叔阿姨们:你们好!很高兴…  相似文献   

14.
读你心动     
唐金龙 《教育文汇》2010,(12):53-54
今年刚到一所新学校,就给《教育文汇》发邮件,通报自己的新址。我和《教育文汇》交往近10年了,从当初的读者到“知名作者”也有近8年了。现在,我和《教育文汇》编辑部距离远了,但心贴得仍然那么近。  相似文献   

15.
我1991年认识李凤老师,至今已有20年。记得有一年她上公开课《十五的月亮》(歌词),上得轻松放开,很有灵气。正在她踌躇满志,准备“松一口气”时,作为抓教育科研的副校长,我给她提出一个新要求:“写一篇教学体会,2000字以上,争取发表。”开始她不很理解,我说:“你为这堂课投入那么多,产出只有一堂课,投入产出比太低了!太可惜了!我每上一堂公开课,都要写一篇文章,都在3000字以上,而且都发表了。”上进心强的她听从了我的话,后来写的文章还真的发表了。她回忆总结说,正是我的这句话,把她推到了教学、科研双轨并进的高速公路的路口。那时才是“而立”之年的李凤,现在已过“不惑”,教学、科研成了她有力搏击的两翼。  相似文献   

16.
作为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教授,林焕平先生深受人们的敬重。对他有更深了解的人知道,林焕平还是一个著作等身的著作家,他的著述不仅有文艺理论专著、专论和文学批评,有现代作家研究和日本文学研究的沉厚之作,而且还有为数不少、有较高质量、较大影响的文学创作成果,如小说、散文、诗歌等,甚至他还在三四十年代写过一批数量可观、脍炙人口、影响很大的国际时事政治评论文章。如1940年日本侵占海南岛,林焕平当即写了一篇《日寇侵占海南岛是太平洋上的九·一八!》,由当时的民革社发到香港各报及海外各地的华侨报纸,这些报纸绝大多数都刊登了。又如1945年11月,林焕平在贵州赤水写了一篇《向麦克阿瑟元帅敲警钟》,发表在重庆《文汇周报》上。这差不多成了我国第一  相似文献   

17.
不觉中,我与《湖南教育》相伴已有二十个年头了。看着书架上一叠叠厚重的《湖南教育》,我的心里就会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感动。记得2011年,我参加"话题交锋"栏目学生理财问题的讨论,写了一篇短文。不久,这篇不足300字的文章就登上了当年《湖南教育》2月上旬刊,在权威教育期刊发表作品的梦想就这样奇迹般得以实现。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印在杂志上,喜悦的心情真是难  相似文献   

18.
命运     
昨天刚刚在一个诗歌论坛发表诗作《决斗命运——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命运>》,今天就接到《教师之友》编辑的电话约稿;写一篇回顾自己教育生涯的文章。思索片刻,作为题名的两个大字“命运”即跃然纸上。无须推进光驱,无须启动音频工具,《命运》中那“咚咚,咚——咚咚,咚——”的节拍就拍打起我的心门,引领我回溯那流淌了28个春秋的教育之河。  相似文献   

19.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老师,送我一盆花好吗》,这篇400多字的短文,刊发在《人民教育》“班主任”栏目中。文章写的是:一天,一个叫鲁瑶的孩子向我要班上的一盆花。原来她看到花儿“人老珠黄”,觉得太可怜,要端回家侍弄,明年春天再送回来。鲁瑶的一句“太可怜”引发了我的联想:孩子的同情心是多么宝贵啊!如果学生从小就懂得关爱植物、动物,长大后必然会关爱他人及自己。也只有在学生具有了热爱生命的人性时,读、写、算才显得重要啊!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汇》自创刊以来,曾刊发过赵文汉老师好几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有《我的教师观》《中学教师科研能力缘何堪忧》两篇;这几年,翻阅其他一些教育报刊也经常看到他的文章。文汉是语文教师,他的课余之作都来自他的实践与思考,全是一些语文教改的热点、焦点问题,没有一篇应景文章,更看不到一点“功利性”成分。记得有一年《中国教育报》头版报眼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