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子弟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为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身份认同的危机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意感,他们经常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其不满情绪。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同城市人及其子女进入到同一的运行“通道”,感到不公正、自由被剥夺。应对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同样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并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进行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子弟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为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身份认同的危机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意感,他们经常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其不满情绪。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同城市人及其子女进入到同一的运行"通道",感到不公正、自由被剥夺。应对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同样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并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进行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3.
范小青在新世纪的创作一直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其中一个鲜明的主题是现代人的身份焦虑.她表现进城农民工的身份被各种证件、方言口音、城市话语权所决定,难以获得城市的认同进而融入城市,处于深重的焦虑之中.她笔下的城市底层民众也经常陷入身份的尴尬与焦虑,比如因为名字、生日等问题的不确定而产生一种紧张情绪甚至虚无感.范小青在剥离了人生的表象后,努力以“寻找”为手段,为“无根的人”提供确证自我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给被污名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并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人们拥有许多不同的社会身份,并且污名现象只发生在特定的情境当中,因此,人们就可以在特定情境中,切换自己的认同,认同自己有价值的、受人尊重的社会身份,提高该身份在当前情境中的显著性,以此来消除污名身份的消极影响,找回因污名丧失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期的语境和一个时期文学有直接的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文学说什么和怎么说,决定作者以什么身份说话.语境决定修辞,而修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言说中的写作身份.语境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各种不同的写作身份和不同的修辞行为.9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在几种话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张力和缝隙中调整了自己的写作身份,寻找了自己的话语空间.综合了“人--女人--个人“这一人的价值与女性性别相统一相协调的女性文学写作身份,为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新的因素,带来了生活的日常化、历史的个人化和城市的女性化,女性文学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和语言飞翔的灵气.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小说中,不同的休闲娱乐方式与空间,超出了仅仅是满足弥补精神空虚文化饥渴的视觉需求的物理空间,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可以读解的"符号文本".通过这个"符号文本"来表征农民工和城市上层人士不同个体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认同.大众化集体化低廉的休闲娱乐场所是农民工们"城市"身份的心理上自我认同的符号性空间;而高贵典雅价格昂贵的休闲场所成为城市上层人士确立自己品味高雅、权高位重的成功者形象,彰显自我身份地位优越性的符码.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重探讨了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亚德.吉卜林早期短篇小说《莉丝帕斯》的身份问题。同吉卜林一样,莉丝帕斯兼具印度和英国两种文化身份。然而,处于两种文化边缘,既遭印度人排挤,又受英国人轻视的莉丝帕斯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身份,在追寻中陷入了迷失。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中西文化的融合者、沟通者。这正是她从事写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强大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出现危机这一问题,探讨了教师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审视了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而为教师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内卷化"危机."内卷化"的身份认同使他们经常会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他们的不满情绪,这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消除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教育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都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能够有效地进行日常生活式的交往,同时需要帮助农民工子弟从"城市神话"中清醒过来.  相似文献   

11.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要考虑自己和被研究者的身份和角色.它们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形象装饰、懂行人、熟人或者生人、局外人或者局内人,听众或研究者等因素.考虑身份和角色时,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有以下几种情况:无你(以研究者为中心);无我(以被研究者为中心);有你有我(以双方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赵阿娟 《文教资料》2008,(16):30-32
本文旨在试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探讨<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探索自己的身份,从而进一步提出了生活在前殖民地的白种克里奥耳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的小说《抵达之谜》中,一个具有双重移民背景的叙事人"我"从特立尼达踏上寻求自己文化家园的旅程。在经历了现实与理想的一系列碰撞之后,"我"的主体意识慢慢觉醒,逐渐从一个被殖民教育异化了的人回归自我,并最终使自己获得了自觉的流散视角,从而在异域性当中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在超民族的维度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苏童和莫里森在身份认同观上有着较强的可比性.两者同受福克纳家园意识的影响,以各自的方式与福氏文本展开“潜在的对话”,都关注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然而,两者在集体和自我的身份认同上又表露出不同的基调:一方面,苏童笔下的枫杨树乡人兼具糅杂的身份,而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群体逐步被边缘化;另一方面,两者在父辈印记与主体建构上形成了相异的自我身份认同观.  相似文献   

15.
《堂吉诃德》这部经典作品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评论家作出自己的解释,焦点又都集中在对堂吉诃德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塞万提斯赋予了堂吉诃德不同的文化身份。这种多重身份的交织所产生的矛盾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本文从堂吉诃德的多重文化身份的角度来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侧重以文化身份形成的三个因素(个体文化身份、民族文化身份和区域身份或群体身份)来论析荣膺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V.S.奈保尔从小就萌生的无根感,以及他成年后因流散生存状态所导致的边缘人、外来者的感觉,认为他所选择的流亡方式和文化身份的分裂,促使他试图在文学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看,人类使用网络流行语即实现了对自己身份及生态属性的构建.网络流行语的生态身份属性可以分为有助于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有益性身份以及以自我为中心、被外在价值观驱动的生态破坏性身份.我们要推广和能动性地构建有益性身份,自觉抵制破坏性身份,同时也要了解身份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不要消极地接受狭隘的身份阈...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用巴特勒关于性别规范的理论结合后殖民女性主义的一些"身份"思想对主体建构的理论来分析安吉拉卡特《新夏娃受难记》一书中主人公艾弗林(夏娃)不断被边缘化而逃离城市的原因。巴特勒认为虽然人生来就有性别的生理基础,然而这生理基础并不是白板,并不是所谓的"自然",这"自然"也是社会规范所塑造的"社会性别"的体现,而主人公艾弗林(夏娃)正是一个无法被"自然化"的存在,他的生理基础被改变,他所在社会的主导权利也改变多次,因而导致他的"社会性别"与"身份"不得不多次建立,以及他内心关于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甚至对于性的概念被完全揉碎泯灭而重新建立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赋史上的赋家身份建构始于汉代。在汉代人建构赋家的工作中,司马相如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司马相如一方面对自己作为写赋的人有自觉的意识,自觉建构自己的赋家身份;另一方面,他在中国赋史上是第一次用"赋家"一词命名写作大赋的人。他对写赋者的称名,用了文学的审美尺度,因此,他对赋家身份的建构是真正文学的建构,也是最准确地揭示写赋者特殊本质的建构。他的工作成效远远超越了其他汉代人,在这一意义上,司马相如不仅是"赋圣",而且可被称为"赋家之父"。  相似文献   

20.
妈阁城的身份指向了它特有的文化特质,城市中的人群中可看到城市在塑造个体的个性特质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城市的方式。聚集在妈阁城中的赌徒身上有着妈阁城的印记,反过来个体的行为又影响了城市的文化走向,但是妈阁城并不是这些赌徒迷恋于赌博的原因,是民族的劣根性使然。被诱发的赌性使人性沦落,使道德丧失到最底层,严歌苓在其中将赌博扩大为一个"妈阁性",并升华为国民劣根性。小说对城中人的剖析通过身体指向灵魂,通过外在和内在的双重沦落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