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追风筝的人》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之作。这部小说以现代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背叛与救赎。小说不仅生动的刻画了阿米尔这一人物,也描绘了哈桑的正直、善良与勇敢。哈桑虽然只是一个样貌丑陋个仆人,但他却无愿无悔的伺候阿米尔,并一心一意的对待他。相反,阿米尔并没有当他是真正的朋友,  相似文献   

2.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更是一部贴近人性、富有温情的杰作,作者是美国的卡勒德·胡赛尼.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是书中的主人公,全书以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为线索,讲述了他与哈桑之间感人的故事.生命的节奏是这个故事的架构,血淋淋的现实与被救赎的灵魂完美融合.这部小说的敏锐、真实,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朋友,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字眼,是人类最伟大的相知。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研究对象,以友情和救赎的角度探析人物之间复杂的冲突及人性的回归。《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展开,关于爱、恐惧和内疚、赎罪的混合体的叙述。在这里,主人公哈桑以朋友的原始定义坚守了友情。另一主人公阿米尔勇敢面对现实,实现了对朋友哈桑友谊的回归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主要以风筝为线,围绕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在重复的背叛和救赎中得到成长。追寻着阿米尔的救赎之路,读者可以了解到命运的不断轮回,阿米尔的救赎、阿米尔父亲的救赎和拉塞夫的救赎构成了整篇小说的人性救赎。  相似文献   

5.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乱背景下,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之子哈桑之间关于友情的背叛、人性的救赎的感人故事。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的小写化","颠覆与抑制"等主要方面来解读《追风筝的人》,认识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阿富汗社会,关注小说文本里包含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追风筝的人》以作家卡勒德·胡塞尼自己的部分生活经历为蓝本,以传统的阿富汗为背景,以主人公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的友谊﹑背叛和救赎为主轴,故事情节涵盖了阿富汗动荡的近30年重大历史事件。小说自问世以来,全球热销上千万册,在各国读者之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反讽修辞的角度,通过分析小说的言语表达、人物塑造与情节结构设置,可以全面展现胡塞尼在小说创作中所呈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英文作品,也是影响美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即从民族伦理、宗教伦理和家庭伦理三个伦理视角来解读阿米尔的背叛。从历史角度对阿米尔的背叛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让读者了解和认识阿富汗这个国家特殊的普什图民族和哈扎拉民族之间的民族伦理,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宗教伦理及国家的多灾多难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畸形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8.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是一个关于人性背叛、成长与救赎的故事,用真实细腻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阿米尔在友爱中从背叛到自我救赎的过程,深受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喜欢。本文就作品中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追寻与心灵救赎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成长、背叛和救赎的故事.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复杂的心理形象耐人寻味,他对自身身份充满质疑,在不断地自我追问和反思中,经历了从最初背叛哈桑、对父亲由爱生恨到最终踏上故土拯救哈桑之子的成长过程.阿米尔的一切行为,都是遵循于内心的本真生命感觉.  相似文献   

10.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Amir)先是背叛自己的好友哈桑(Hassan),若干年后重新面对,经过艰难的努力,终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摆脱自责和愧疚,实现了自我救赎的故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为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上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该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追风筝的人》加以解读,旨在揭示伦理对阿米尔从背叛友情到最后走上自我救赎之路的影响,而且对综合诠释阿米尔的人物性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在小说中,风筝作为特定的意象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作者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反映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个人所代表的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性以及阿富汗的社会状况。通过对风筝意象的解读,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之路,以及他的救赎行为对我们当代青年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在小说中,风筝作为特定的意象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作者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反映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个人所代表的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性以及阿富汗的社会状况。通过对风筝意象的解读,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之路,以及他的救赎行为对我们当代青年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77):19-20
<正>《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处女作,作者以自传的形式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描写了一个关于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的故事。而其中的悲剧人物哈桑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书中的哈桑是该书中主人公"我"——富家少爷阿米尔的仆人。他虽相貌丑陋,却正义、勇敢、心地善良,且对主人公阿米尔百分百忠诚。然而,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从出生到死亡,他遭受了普什图人的歧视与欺压,亲生父母的遗弃,恶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畅销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作品,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用真实细腻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阿米尔在友爱中从背叛到自我救赎的过程,深受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喜欢。本文就作品中主人公阿米尔心灵的自我救赎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蒋婉莹 《林区教学》2014,(11):25-26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 Eini)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主人公阿米尔在其成长中所犯的错误,而又在救赎以后逐步成长的故事。基于此,从"儿时犯的错误、哈桑实施救赎、阿米尔的自我顿悟与救赎"这一思路出发,对阿米尔的成长之旅进行解读,以期揭示《追风筝的人》这部成长小说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追风筝的人》又名《追风筝的孩子》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初试啼声之作,作者用细腻的笔锋勾勒出了阿富汗人的家庭与友谊,父子间的代沟,背叛与救赎的画面。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心路成长历程——背叛与救赎。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阿米尔的本我倾向,努力实现超我,以及他最终成功地在本我和超我间寻求平衡的三部分内容,最终主人公阿米尔实现了心灵的救赎和人性的苏醒。  相似文献   

17.
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胡塞尼以阿米尔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展开叙事,通过童年期的阿富汗、移居美国间的阿富汗和重返战乱中的阿富汗三个生活空间的建构与切换,以对阿米尔成长与救赎艰辛历程的塑造投映出不同活动空间中阿富汗鲜活、立体、富有温度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若何 《高中生》2012,(19):20
喀布尔的冬天,干燥寒冷,天空飘荡着难以数尽的风筝,这是一场民俗的狂欢。哈桑扬起脸庞,对阿米尔笑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就是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忠实的哈桑,那个生着兔唇的哈桑,那个踢起尘土辨别风向的孩子,那个在苦难的阿富汗早逝的人。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哈桑对阿米尔毕恭毕敬,关怀备至。但阿米尔在公共场合从不承认哈桑是自己的朋友,因为哈桑是仆人。在一次放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夺取冠军而去追风筝,却被几个街头恶霸围堵欺凌,躲在角落里的阿米尔看着这一切,没有站出来。哈桑誓死保护那只追到的风筝,带着满身的伤痕把风筝递给阿  相似文献   

19.
精神救赎是外国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基督教文化的渲染下,精神救赎是外国文化中表现最多的主题。《追风筝的人》就是一部典型的以精神救赎为主题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以阿米尔为主人公,以它的经历为线索,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背叛与救赎的故事。该书成书以后风靡世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主人公在经历了内心痛苦的挣扎和漫长的寻觅之旅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救赎。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一文学作品中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20.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发表让读者对这片灾难深重的阿富汗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中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最终也成为主人公阿米尔对索拉博的诺言。阿米尔的人格发展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线索。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阿米尔成长过程中本我,超我和自我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从而让读者深入了解阿米尔迷失的原因,如何形成强大的自我,以及最终完成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