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运动自信量表、自我评价问卷和比赛应对策略问卷,对参加第十届全运会决赛的62名运动员进行研究,旨在为优秀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提供参考依据,为教练员科学调控运动员竞技状态提供心理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赛前特质运动自信全运会前8名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未取得成绩的运动员,技能类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体能类运动员。特质运动自信与比赛成绩中度相关,统计学检验有较高显著性。自我评价与特质运动自信中度相关,统计学检验有较高显著性。比赛应对策略前8名运动员显著高于未取得成绩运动员,技能类运动员显著高于体能类运动员。比赛应对策略与比赛成绩相关分析,统计学检验有较高显著性。赛前运动自信、自我评价和比赛应对策略没有运动技术等级的差异;赛前运动自信没有性别差异,自我评价没有性别和项目类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1)采用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的变量比较大学生乒乓运动员的竞赛心理耗竭和应对策略的差异;(2)探索大学生乒乓运动员的竞赛心理耗竭与应对策略间的关系.研究对象¨4名大学生乒乓运动员,男运动员63名,女运动员51名.研究方法要求被试者完成竞赛心理耗竭问卷和竞赛应激的应对策略问卷.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皮尔逊积矩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男运动员"被教练和队友低估"的分值要高于女运动员;(2)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退缩"、"回避应对"、"集中解决问题应对"、"集中处理情绪应对"分值数高于中等水平的运动员(3)一周训练6~7天的运动员的"被教练和队友低估"、"集中处Ζ理情绪应对"分值高于一周训练4~5天的运动员;(4)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竞赛心理耗竭和竞赛应激的应对策略间无任何差异;(5)"集中解决问题应对"、"集中处理情绪应对"与"个人运动成绩知觉"、"心理退缩"间呈正相关.而"集中解决问题应对"与"竞赛心理耗竭总分"间呈负相关."集中处理情绪应对"与"情绪和身体消耗"和"被教练和队友低估"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主张将研究重点放在"美德""幸福"等积极因素上,它的出现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而这股新思潮也势必对正在快速发展的运动心理学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在提高运动员备战重大比赛的应对技巧、心理承受能力及解决相关心理应激问题的防御机制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更多相对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比赛环境、对手信息、比赛胜负等角度对摔跤运动员竞赛前心理因素进行研究,运用运动心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相关知识,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结合摔跤运动实际情况,探讨摔跤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对比赛的影响,同时提出相关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帮助广大教练员提高运动心理训练的意识,通过增强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能力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王恩举 《体育博览》2011,(7X):169-169
在比赛前期及比赛时期,运动员的心理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对环境、对手等多方面的影响,都有可能对运动员的心理造成一定波动。通过对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运动相关知识,将运动员实际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摔跤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训练完善。本文主要在于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分析研究,通过对运动员的心理分析,结合一定的训练手段,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增强运动员在竞赛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列表法对"冬季两项"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识另q,利用AHP-FUZZY(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模型对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评估,应用SWOT矩阵分析得出风险应对的策略.研究我国"冬季两项"运动项目的参赛风险问题,对我国备战和征战重大比赛的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雯 《福建体育科技》2010,29(3):28-30,34
研究中,方便抽样抽取63名被试者,随机分配到低压力和高压力情景中的积极暗示组、消极暗示组和控制组。结果发现,对比低压力,高压力下消极暗示提高状态焦虑程度、降低状态自信水平。研究结果提示:较大的比赛压力下,教练员不应对运动员消极暗示,而应是积极暗示,这样可能会有效地降低竞赛状态焦虑、提升状态自信。  相似文献   

8.
田径竞赛制度改革对运动员训练、比赛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运动心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的观点,分析田径竞赛制度改革后,田径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固有模式产生其变革的必然性,并对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的心理稳定性对其成绩的影响进行剖析,认为“以赛带练”能有效提高田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9.
选取中国跳水队曾参加北京奥运会的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旨在全面提高运动员基本心理技能水平和应对艰难运动情境的能力,从而促进比赛中的运动表现.结果表明,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以目标设置、放松训练、表象训练和自我暗示4种心理训练技术为主,辅以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和自主教育等心理咨询与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跳水运动员心理技能水平,改善竞赛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战毅 《体育科技》2011,32(1):70-73
从田径运动的实际出发,以现代田径运动训练学与运动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比赛中逆境应对认知力量表》对河南省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逆境应对认知力作定量测量,对运动员的逆境应对认知力进行客观评价,试图找出河南省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比赛中逆境应对认知力的特点与规律,为进一步提高高校田径运动员的比赛中逆境应对认知、应对能力,提高竞赛能力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篮球运动员竞赛心理特征及赛前心理训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多年带队训练、比赛的实践经验,分析了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并针对心理特征提出了赛前心理调整和训练的具体方法。教练员在篮球训练和竞赛中应注重探索不同类型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规律,研究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应强化赛前训练,帮助运动员确立积极的技术心理定向。  相似文献   

12.
散打队员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是决定队员运动技术发挥的重要因素,教练员在训练中合理科学的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是现代运动员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在比赛中正确及时的调整心理状态对运动员的临场发挥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比赛结束后消除心理障碍和恢复积极的心理状态对运动员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徐凯男 《冰雪运动》2007,29(4):69-70
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主动克服困难,保持适宜的心理状态,取得理想比赛成绩。阐述了心理准备的作用与任务,提出采取变换训练环境、制造比赛氛围和模拟比赛等手段进行赛前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4.
冰壶高水平竞技比赛具有应激性特征,冰壶运动员比赛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其参赛能力的重要标志和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冰壶运动员比赛压力特征及成因,探讨了冰壶运动员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和获得途径,指出冰壶运动员应对策略是冰壶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从树立信心,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建立认知对策库,提高冰壶运动员比赛认知能力和快速适应比赛的能力;制定冰壶运动员个性化的应对训练程序,实施个性化的应对训练方案,评价应对效果等方面,阐述了冰壶运动员的比赛应对策略,旨在促进冰壶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指导冰壶运动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15.
教练员的领导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运动队的比赛成绩和健康发展,了解不同特征运动员期望教练员领导行为的情况,对教练员实施针对性训练和提高比赛成绩有较大帮助。采用LSS量表对我国甲级男子排球队运动员进行问卷测试,结果表明:年龄大、训练时间长的运动员希望教练员给予更多的民主;训练时间长的运动员希望教练员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不同场上位置的运动员所喜爱的教练员领导行为没有差别;主力队员希望教练员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比赛名次好的运动队更喜爱社会支持和积极性反馈行为。  相似文献   

16.
沈阳 《安徽体育科技》2010,31(6):37-38,47
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表现,对于他在训练中技能的掌握提高和比赛中的技战术水平发挥,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分析了几类运动员的心理类型,并提出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技术水平的发挥和战术的运用,分析篮球运动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和调整其心理状态,对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竞技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奥运选手参赛心理若干问题探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我国奥运选手更好地备战与参赛,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从东道主效应、"血性"、个体最佳功能区、运动员心率、应对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奥运选手参赛心理的若干问题,其中一些观点可为我国奥运选手征战北京奥运会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冰壶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进一步探究冰壶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找出提高冰壶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讨论了冰壶运动员所需的心理技能,从一般心理技能训练与专项心理技能训练的角度对冰壶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进行了介绍。冰壶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必须并得到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通过上述方法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以达到提高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压力来源与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深入探讨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压力来源和应对策略。结果发现,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压力来源主要有比赛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生涯发展的压力、身心状况的压力、他人和自我期望的压力;采用的应对策略主要为心理积极准备、比赛压力管理、消极应付、宣泄、寻求社会支持与忍受,其中积极性应对策略占61.07%,消极性应对策略占38.93%。依据研究结果分析其原因和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