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眉户戏     
又名"迷胡子","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远及山西、湖北、河南、四川的部分地区。它以陕西关中的民问山歌小调、童谣为主,再融合甘肃、山西、四川、湖北的民间小曲发展而成。因此也叫"曲子戏"(由许多单独小调组成的戏)。清代道光年间已有雏形,光绪年间有正式的眉户戏班子。眉户两字是由陕西太白山麓的民谣胜地眉县和户县两字合并而成。音乐曲调丰富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特别富有乡二土气息。乐器主要有三弦、板胡、二胡、四页瓦、星星、扃鼓等。陕甘宁老区的《十二把镰刀》、  相似文献   

2.
音乐小词典     
【秦腔】又名"西安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最初在陕西和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较深。秦腔在明末清初时代流传较广,曾对许多剧种都有影响,因此而成为"梆子腔"系统中的代表剧种。秦腔的音调激越高亢,节奏鲜明,表演质朴热烈,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较浓。秦腔的剧目丰富,  相似文献   

3.
甘孜州藏戏兴起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繁衍发展迅速,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康巴藏戏、德格藏戏、色达藏戏等三大剧种7大流派。本文分别对德格藏戏、色达藏戏以及康巴藏戏的五大流派:巴塘藏戏、康定木雅藏戏、道孚藏戏、理塘藏戏、甘孜藏戏的起源、发展、流传作了调查考证。  相似文献   

4.
眉户戏又称“迷胡”、“曲子”,形成于清朝乾嘉盛世,由山西、陕西黄河两岸的民歌小调孕育而成,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地方小戏,它的特点是曲调悠扬动听,简便易学,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经过对地方大戏、民歌、流行音乐、西洋音乐的吸收借鉴,眉户戏至今仍然有广阔的舞台。历史上,眉户戏一直名不见经传,文献中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这给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对它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方才全面展开,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其源流发展、艺术特色、剧本三个角度,尤其着力于对眉户音乐的搜集整理,但与该剧种自身发展的丰富性相比,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晋南眉户戏是晋南地区的地方民间歌舞小戏,从传统戏到现代戏,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晋南老百姓的喜爱。其唱腔音乐清新活泼、唱词语言通俗易懂,而且近年来剧目不断推陈出新,故它的音乐自有某种“自行规律”,并直接体现在其歌词曲调上。依曲唱词、依词唱曲是戏曲唱腔形成的两种方式,晋南眉户戏紧紧围绕这两类词曲关系创作出一部部优秀剧目。本文就以临汾眉户剧团为个案,结合几部经典剧目从词曲关系的角度来探究晋南眉户戏的音乐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6.
晋南眉户戏是晋南地区的地方民间歌舞小戏,从传统戏到现代戏,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晋南老百姓的喜爱。其唱腔音乐清新活泼、唱词语言通俗易懂,而且近年来剧目不断推陈出新,故它的音乐自有某种“自行规律”,并直接体现在其歌词曲调上。依曲唱词、依词唱曲是戏曲唱腔形成的两种方式,晋南眉户戏紧紧围绕这两类词曲关系创作出一部部优秀剧目。本文就以临汾眉户剧团为个案,结合几部经典剧目从词曲关系的角度来探究晋南眉户戏的音乐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4,(13):62-62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皮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8.
蒲剧     
又叫"蒲州梆子"、"南路梆子"或"西戏"等。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甘肃部分地区以及豫西的陕县、灵宝、卢氏、新安一带。是山西四大梆子中的古老的一种。历史悠久,自形成至今有四百余年。音调高亢激昂,以演慷慨悲壮的历史大戏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受秦腔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当下地方戏曲受到流行音乐等其他乐种的冲击,其生存空间一步步被挤压,致使很多剧种频临灭绝。如山东的罗子戏、蓝关戏、渔鼓戏、靠山梆子等已经没有了专业剧团,剧种面临灭绝。文中对山东弦索腔系统、梆子腔系统、肘鼓子系统以及民间俗曲时调四大戏曲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希望通过该文章的梳理为山东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提出山东地方戏曲保护政策,为山东的地方戏曲保护提供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10.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它是一种以兽皮刻成人物、动物等要表现的对象,通过艺人操作将其剪影投影于隔亮布上,配以说唱来表达剧情的戏曲形式。  相似文献   

11.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其他各种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中国的戏曲艺术谓是博大精深,许多地方都有结合本地生活实际的剧种:京剧雍容华美,秦腔朴实无华,昆曲典雅精致,郴子戏高亢悲凉,越剧婉转悠扬……各种戏曲同台竞技,精彩纷呈。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戏曲一直都是中国人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脸谱,作为一种符号,是一种中国戏曲独有的化妆造型艺术。秦腔,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和"古调独弹"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它荟萃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甘肃秦腔脸谱分为三大流派,其中,中路秦腔"耿家"脸谱在甘肃业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虽然京剧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从唐代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南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完整形式。发展到元杂剧,有了结构比较严谨的剧本,有了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手段,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到了明代,衍化成为北杂剧和传奇并存。及至明末清初,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它们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又各自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声腔和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许多剧种[甲]的繁荣局面。这中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汉戏、昆曲、秦腔和弋阳腔等,  相似文献   

14.
眉户剧《迟开的玫瑰》,我先后看过三回,似乎仍不满足,又找来剧本从从容容品读了一番。我确凿喜欢关中地方戏曲,秦腔不用说了,也喜欢眉户,还有多以民间艺人演出的蒲城线胡儿和华阴老腔等。能够诱发人再三再四观赏这些关中地方戏曲的剧目,多是历久不衰堪称经典的传统古装戏。而以丝毫无隔的当代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的《迟开的玫瑰》,能让人反复观赏,可见其独具的超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音乐小词典     
【欢音】又称"花音"。戏曲音乐名词。"哭音"的对称。欢音唱腔多用于表现抒情、明朗、活泼、欢快一类的情绪。地方戏曲"眉户"中的花音小调,如《割韭菜》、《采花》、《山茶花》、《太平年》、《戏秋千》等均属于这一类。  相似文献   

16.
二股弦戏是河南省武陟县一个鲜为人知的稀有剧种,是梆子腔体系中一个极富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曲艺术样式。考察其源流和生成以及在社会变迁中二股弦戏的发展轨迹,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地方稀有剧种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梅林戏是流传在闽西北泰宁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这一剧种虽源于“微调”,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受泰宁地方方言和山歌、小调、道士音乐的影响,其音乐形态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邵琳 《河南教育》2016,(4):60-61
宛梆,是流行于河南南阳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了。早前,宛梆被称为"唧唧梆""老梆子"等。后在1956年南阳地区汇演时,由行署一位领导正式命名为"宛梆"。据考证,宛梆的源头是陕西的东路秦腔。秦腔传入南阳后,与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逐步融合,加入了当地人民的语言风格,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东路秦腔如何流传到  相似文献   

19.
皮影戏     
《初中生》2013,(9):62-63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善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20.
流传于陕西安康的汉调二黄剧种中迄今还保留着一出酬神戏《大赐福》,全部用昆曲演唱。本文将该剧与昆曲及台湾北管戏等剧种进行比较,从中探寻汉调二黄《大赐福》的艺术特色及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蕴涵的戏曲文化意义。根据此剧在剧本、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之间具有的承袭关系。而在陕西地区的戏曲剧种中,目前也仅发现汉调二黄剧种的此剧和昆曲及流播距离相对遥远的台湾北管戏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汉调二黄剧种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