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上了"浮肿"综合征的中国大学李泽生在2010年7月27日发表的《"中国大学精神虚脱",还是浮肿综合征?》的博文中指出,中国大学的确患上了极为严重的病症,但不是"精神虚脱",而是"浮肿"综合征。近十年来,中国的专科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教育精神凝聚在大学"校训"里,目的是将其铸造于大学人的生命中,激励大家在尽善尽美的理想中奋进,直至生命终结。慎读、铭记这些"校训",传承大学教育的根本传统,将育人、博学、笃行、笃志作为大学教育的精神宗旨,使其成为每个大学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阜新自古就有"玛瑙之乡"的美誉。为建设文化产业强市,阜新发挥优势,通过实施集聚、人才、精品和文化"四大战略",全力建设全国玛瑙产业的加工、集散、信息、文化"四大中心",打造"玛瑙之都"。  相似文献   

4.
"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是早已被实践证明了两个极其重要的大学哲学观,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存在的根本以及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学逐渐融入到社会中去,面对外部世界越来越强烈的种种挑战和诱惑,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其突出表现是一些大学在积极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广泛需求的同时,不能自觉地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时代呼唤当代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通过研究,人们认为,在当代,大学继续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的关键是确立"‘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这个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它既深深地蕴涵在"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之中,又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大学理性正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向和谐理性转变。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创意。近年来杭州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前不久,杭州成为继深圳、上海、成都之后,第四个跻身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中国城市。在杭州城乡区域统筹的大背景下,富阳东洲街道黄公望村"三味农庄"的庄主张建军,在最美丽的地方,谋划着最富创意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总部决策,本地化执行,这是现代跨国企业的基本管控方式。它保证了公司统一意志的垂直传达,以形成一体化的企业文化和管理规则,是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基本模式。在整个的全球化进程中,有关"整体性"和"个性化",即"Globalization"和"Localization"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7.
张皓凡 《职业圈》2011,(13):56-57
总部决策,本地化执行,这是现代跨国企业的基本管控方式。它保证了公司统一意志的垂直传达,以形成一体化的企业文化和管理规则,是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基本模式。在整个的全球化进程中,有关"整体性"和"个性化",即"Globalization"和"Localization"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8.
戴瑶琴 《文化学刊》2012,(6):169-172
李洱的小说讲述着知识分子在探寻存在真相和存在意义的路途中进行的"精神漫游"。进入新世纪以来,他的创作以更为扎实的现实主义笔法为"悬浮"的精神寻找"大地",直面真实和精神自由成为小说最突出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用‘学校文化’代替‘校园文化’"的观点。"代替论"的错误首先在于把"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的文化"、"学校的文化",混淆了表属性关系词组与表领属关系词组的区别。其次是简单地与"企业文化"研究相提并论,而忽视校园文化的自身规律。最后莫须有地将20多年来的校园文化研究戴上"只重物质不重精神"等帽子,凭想象地创造出一个"学校文化研究"的"国际趋势"。"校园文化"概念的产生与广泛运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约定俗成性,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已初成体系。我们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就要坚持本已稀缺且被实践检验的为大家所认同的本土概念。  相似文献   

10.
韩学良 《职业圈》2011,(3):114-115
在教育功能上,注重保健效应和惊雷效应。要立足于"防病",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经常打预防针、敲警示钟,防患于未然,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真正发挥廉洁教育保健防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功能上,注重保健效应和惊雷效应。要立足于"防病",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经常打预防针、敲警示钟,防患于未然,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真正发挥廉洁教育保健防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党领导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社会职能过程中,以人为本,从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挖掘和调动教职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团结和动员教职工投身学校建设,将优秀的大学文化理念纳入到工会的各项工作中,使大学精神得以强化和弘扬,达到更高层次的文明、和谐和进步,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往人们多关注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关注教育与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文章很少。文章通过考察"关学"的兴起、宗旨、特征及在地方社会传播的机构等,阐述和论证了关学理论及其传播对于地方文化传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为地方村落中个体的"德行",也表现为村落整体的特征,更表现为关中地方社会的特征。正是因为"德行",地方社会村落的再生产才得以继续,关中地方社会也得以成为独立的文化区域。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行为层面的文化是易于模仿和移植的,只有大学精神文化才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大学之魂和个性品质。本文就大学精神文化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精神文化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以探寻大学人如何提炼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文化,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之道。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0,(4):190-191
呼唤"绿色文化"张贻元在2010年4月13日发表的《呼唤"绿色文化"》的博文中指出,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积极建构"绿色文化",即引导人们坚持"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构理想大学成为当代中国教育问题讨论的一个热点与亮点。什么是大学,什么是理想大学,理想大学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的要素是必须首先予以阐明的。探究理想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实现反差的原因,构建理想大学的基础性理念和要素构成了本文的基本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17.
暴景升 《文化学刊》2012,(2):116-121
当代中国的大学承担着过多的政治和经济使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大学教育在一味追求市场化与行政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将"人的塑造"淹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做事"的教育代替了"做人"的教育,对"人格"培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道德教育却被边缘化、虚化;作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圣殿的大学不断地被社会风气所左右,"媚权"、"媚俗"、"媚数字"、"媚等级"等风气不断销蚀和瓦解着学校应有的道德风化,使得中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为适应中国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的宗旨与精神,追寻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岱山,古称"蓬莱仙岛",是个典型的海岛县。全县由404个岛屿组成,素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名闻遐迩。近年来,岱山立足丰厚的海洋文化,大打海洋文化牌,因地制宜,建起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台风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中国盐  相似文献   

19.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先民在观察山川大地、鸟兽蹄爪中得到启示,创造出最原始的象形文字。最初是以"木"字代表"树",上面的部分表示左右分叉的树枝,  相似文献   

20.
张红梅 《文化学刊》2015,(3):151-154
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治理结构历史发展入手,对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背景、内涵及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明确了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