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艾珺 《文化学刊》2011,(4):178-179,194
曾任苏州知府的清末金石学家吴云有方篆刻印文,据说是苏轼的一首《养生诗》,亦即明.都穆《南濠诗话》所载:"东坡诗云:‘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张廷济的《清仪阁杂咏.黄椒升藏周公瑕紫檀椅》亦载此诗并有发挥:"周公瑕有紫檀椅,  相似文献   

2.
初国卿 《文化学刊》2012,(6):189-191
暑热倦怠,拿出王羲之的《兰亭序》来看。此《兰亭序》为"坚净居丛帖"之《清乾隆内府摹刻落水兰亭并跋》。"坚净居丛帖"数种原本为启功所藏,北师大出版社的影印本精良考究,几与原拓相仿。每临习一过都要想一想这帖名中的"落水"二字,其中所包蕴的前尘影事一件件尤为让人感叹。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聚会“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在诗卷前写下一篇序言,即《兰亭序》。传说这篇手稿原迹已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埋人昭陵,后世仅有摹本和刻本流传。摹刻本有多种,其中摹本以冯承素的“神龙本”为佳,刻本以“定武本”最著名。  相似文献   

3.
艾珺 《文化学刊》2011,(3):188-189,194
古人所谓"三德",通常是指三种品德。如《书.洪范》所云"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又如《周礼.地官.师氏》所言"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以及《史记.中庸》所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等等。  相似文献   

4.
刘川民 《文化学刊》2009,(1):167-176
《方言疏证》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历时20余年,是戴震晚年完成的一部力作。书中大量使用“同”与“通”两个术语,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加以分析,这两个术语都有许多不同的含义。为了准确地理解该书的深刻内容,我们对书中的“同”与“通”两个术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艾珺 《文化学刊》2013,(2):182-188
“好人”与“贤人”好人,古谓“贤人”,誉称品德高尚的人,亦即行事能够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和规范者。《易·系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亦即孔夫子所云,“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古来还把好人喻为“美人”,以此比喻品行端正、善良的人,如《诗·魏风·葛屦》:“要之檬之,好人服之。”  相似文献   

6.
艾珺 《文化学刊》2012,(6):187-188,194
牛耳毛钱狎主盟,萸山珍本出书城。酿花扫叶皆清课,坐拥寒毡对短檠。诗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二五七《席鉴玉照》。本文所及这方"学然后知不足"藏书铭印,见于席鉴的藏书。明末清初的常熟席家是著名藏书、刻书世家,中国历史上刻印古今书籍逾两千余部的著名出版机构扫叶山房即出自席家。席鉴,别号茱萸山人,席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藏书纪事诗》记述说:黄延鉴《爱日精庐藏书志序》:“汲古毛氏、述古钱氏,两家陵替,吾邑藏书之风寝微.然亦未尝绝也。以余所闻,玉照席氏、庆曾孙氏、虞岩鱼氏,皆斤斤雪钞露校。衍其一脉。惟多留心于说部小集,以一二零编自喜,而于经史转略。”《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顾抱冲案头有影宋本《东家杂记》,末有茱萸山人席鉴跋云:‘毛省庵先辈影写本,余于丙申仲夏得之汲古阁中。”’《天禄琳琅》:“《离骚草木疏》,  相似文献   

7.
春秋记感     
刘立志 《文化学刊》2008,(2):174-179
清代学问家叶昌炽著有《藏书纪事诗》,继之者有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等,其体例有诗有叙,皆诗为其名,史为其质,乃有韵之书话、史话也。史学家谢国桢先生亦有此类诗文并举之作,忆往怀人,评史论世,  相似文献   

8.
艾珺 《文化学刊》2012,(2):184-185,194
历来文士讲究"雅兴"、"雅趣"。清代诗人查为仁(1695-1749)《莲坡诗话》有云:"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烟酱醋茶。"查氏此诗前半部分说的便是所谓文人雅趣,后半部分显然是世俗生活俗务"开门七件事"了。元杂剧《刘行首》戏文有道,"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于宁楷和吴烺、戴翼子、严长明等人交游、唱和的考察,以及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考索可知,《修洁堂初稿》中的《捣衣》《观猎》《谒卞忠贞公墓》《赠严东友四首(其四)》《〈五声反切正均〉序》等诗文的写作时间都在乾隆十八年(1753)之后,郑志良先生所认定的《修洁堂初稿》应成书于乾隆十八年(1753)的观点难以成立。《修洁堂初稿》的成书时间应在吴敬梓去世之后。此外,《〈儒林外史〉题辞》实际上就是对于"幽榜"一回的"题辞",因此在对于人物的选取、品评、态度,乃至先后顺序等方面都与"幽榜"保持一致。在《〈儒林外史〉题辞》、"幽榜"一回以及宁楷其他作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宁楷便是"幽榜"一回的增补者。  相似文献   

10.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12,(6):165-168
《将军族》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重要代表作品,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两极化"的叙事方式,即在作品中充满了过去与现在、年轻与衰老、悲与喜、崇高与渺小、堕落与升华等对立的因素,这些对立的因素共存于文本中,使小说在情节发展、心理刻画、意蕴表达、风格情境等方面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张力,意义丰盈厚重。  相似文献   

11.
杨艾璐 《文化学刊》2010,(4):183-185
《意义的生成与阐释——新时期文学的主题学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是王春荣教授的又一部新著,也是目前第一本以"主题学"方法系统研究"新时期文学"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2.
体势是中晚唐诗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齐己《风骚旨格》所列的十势是这一范畴非常重要的具体阐发。由于齐己对这十势名目缺乏类似王昌龄《诗格》中十七势的具体解释,并且所举诗例只有一个,并有部分不见于《全唐诗》,因此十势的具体内涵显得非常模糊。十势的名目诸如狮子返掷非常明显来自于禅宗语录,又考虑到齐己本人便是一颇有影响力的僧人,因此从禅宗语录或者说从佛禅语境中考察这十势应该是一条可行并且可能是必行之路。在禅宗语录中钩沉具体名目的内涵,参照诗学话语系统做出诗学的解释成为探索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3.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14.
胡秀春 《文化学刊》2010,(5):111-114
蔡琰的《悲愤诗》是真正的由女性发出第一人称叙述的诗歌,刻画出集女儿、母亲、文人、难民于一身的女诗人真实立体的生活形象。这位女性的命运是与家国兴亡息息相关的,它既是"宏大"的,又是"私人"的。《悲愤诗》张扬的是一种女性主体精神,作者兼叙述者的女性性别特征和不以色相为关注点的叙述方式使它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为我们了解汉魏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风貌提供了生动有力的个案依据。  相似文献   

15.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古人的理想。然而,门闩、门锁久传不衰,证明在许多时候,不拒绝夜不闭户理想的人们,也不肯放弃每晚关门闭户,换得一觉到天亮的安全感。这中间,理想同现实相隔多远,如果要量一量的话,可借宋代《芝田录》之语当尺子:"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这反映了一种颇为可爱的想法,夜须闭户,且要门扇上锁;  相似文献   

16.
“三分法”,又称三点论,“一分为三”。这里的“三”,指统一物之对立面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存在,即中间状态,中间环节,过渡阶段。黑尔格曾说过:“中介的环节……在一切地方,一切事物,每一概念中都可以找到。”(《逻辑学》上卷,第110页)。恩格斯也深刻指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中介连接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0,(4):177-177
李海星在《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终使烟雾缭绕了百余年的"国民性"批判得以拨云见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8.
艾珺 《文化学刊》2009,(2):184-184
印文语出唐·韩愈《怀秋诗》之十一:“鲜鲜霜中菊,既晚何用好。”“鲜鲜”亦作“淼纛”,鲜丽之貌。宋·王安石《酬裴如晦》诗亦咏道:“鲜鲜细菊霜前蕊,漠漠疏桐日下阴。”后世如今人钱君匐、董寿平等多有以此题旨意境为选题创作书画者。  相似文献   

19.
橄榄俗称青果,取果皮色青;又雅号谏果,因其味苦,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诠释这一异名:"始而涩口,继如嚼蜡,后且回甘,名之曰谏果。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谏果之谏,说的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善待迥异于甜言蜜语的那个"苦"。谏,  相似文献   

20.
刘成 《职业圈》2011,(13):94-94
刘鹏凯系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心力管理》是他的第五本管理专著。心力管理既是方法也是艺术。《心力管理》"25法"将理论发生与自身示例相结合,将管理智慧进行了阐释。"衔石子法"用乌鸦喝水为喻,阐释企业如果不想办法喝到水,就不能生存;“脸谱法”用中国戏曲中的化妆造型为喻,说明在管理中,管理人既要会扮黑脸,又要会演红脸;“短信法”用发短信做例子,详述有时一条短信可以起到春雨润物的作用,温暖员工的心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