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审前程序是民事诉讼开庭审理前的一个重要诉讼阶段.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是建设以庭审为中心的现代民事诉讼程序结构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理前的准备",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审前程序.构建中国审前程序,应在比较中外民事审前程序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对民事诉讼失权制度、诉答程序、初步审理的纠纷解决机制、法官释明权等,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随着各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程序公正越来越被强调,民事诉讼程序的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在这些程序制度的建设中,审前程序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在此方面,美国民事诉讼的审前程序更是被各国所借鉴。其诉答程序、证据开示程序、审前会议制度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念作简要说明,然后详细介绍美、德等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念、内容及其特点,最后分析一下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构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4.
浅议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司法改革实践中,审前准备程序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逐渐得到重视.目前我国诉讼程序法对诉讼审前程序的规范不尽人意,答辩制度、证据交换制度、举证时限制度中的缺憾成为制约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审前准备程序界定,分析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审前程序的现状,并对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就审前准备程序而言,世界各国的规定差异较大,但从西方各国民事诉讼的现状看,民事诉讼活动已从原来偏重开庭审理而转为审前准备与开庭审理并重。审前程序已成为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审前准备程序,所以应对审前准备程序进行充会的分析和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重构我国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中的审前程序在司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关于法官在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地位的有关规定存在缺陷,使得审前程序的收集证据、整理争点、促进和解等价值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在司法改革的浪潮中聚焦法官在审前程序中的地位,通过采取预审和裁判相分离、合理分配诉讼各方主体的权利等措施,并突出法官在审前程序中促进当事人和解的作用,以实现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所特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具有英美法系的司法背景,我国历来重视不够充分,使其功能一直难以充分发挥,造成了诉讼拖延以及诉讼成本的浪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设立并规范审前程序。本文通过介绍审前程序的制度价值,分析了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现状及其缺陷,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意在使我国的整个民事诉讼法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现行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运行状况及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审前准备程序重构应当遵循的原则及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平、高效,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应针对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庭审形式化是当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力图克服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审前程序入手,对审前准备程度的含义、特征、建立审前准备程序的必要性以及完善审前准备程序的具体构想等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能为庭审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拓展,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抽象行政行为进入司法审查已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审查范围、提起主体以及审查程序和方式逐渐成为焦点问题。在探讨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问题时,从其审查范围、提起主体、审查程序、处理方式等具体制度设计和可行性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可对相应立法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举证责任倒置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的一个特殊内容,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的前提是举证责任倒置在证据制度中的正确定位,并明确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民政部下,不同类型案件中被告的举证责任范围;在我国现有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中,关于举证责任置适用的案件类型范围之规定过于狭窄,已不能全面解决在司法实践中日渐突出的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3.
控审分离的价值在于通过对追诉权的制约,抑制追诉权的滥用,来保护公民在刑事诉讼中的人权。控审分离作为诉讼构造的一个基本原则,不仅要在刑事审判程序中贯彻,而且在审前程序中也有其基本的要求。需要在审前程序中引入中立的裁判者,使我国的审前程序具有诉讼的特点,从而对审前程序形成司法控制和程序制约。  相似文献   

14.
何为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如何,以及如何实现司法公正等问题,是目前诉讼法学界同仁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当事人是评价司法是否公正的主体。为了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提高法官素质和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5.
“春阿氏”案发生在清末司法变革之际。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无论在司法理念、政治体制还是程序制度上,清末司法变革均未有所突破,始终无法摆脱面临的困境。这不仅决定了清末司法变革的成败,同时也为今天的司法改革留下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切实有效地实施并充分发挥人大司法监督的优越性对促进司法公正意义重大一但是,“个案监督”则不能实现人大司法监督的目的,还会导致对这一宪法原则的破坏。人大司法监督的渠道可考虑调整强化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能,强化司法官员监察机制,注意对司法机关监督程序的监督和依法启动特定问题调查等措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轻伤害案件是多发性案件,亦是困扰司法机关执法质量的案件,其中多数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实际上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司法解释精神,亦不利于维护法律尊严,更容易导致司法腐败.法律应对此案件的诉讼程序予以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庭前程序是指庭审的预演和排练。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庭前程序新的内涵,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庭前程序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日益显现,因此有必要对之加以改革,建立符合司法实践需要公正透明的庭前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公安司法机关违反程序办案的现象,严重危及司法公正的实现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程序性裁判机制的缺失是导致此种状况发生的重要原因。程序性裁判机制的构建对于防范国家公权力滥用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的意义。应当在充分考虑程序性裁判机制的前提条件与配套制度的基础上,在审前程序、庭前审查程序以及庭审程序全面构建程序性裁判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制度,对于节约司法资源,减轻人民法院的审理压力等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不起诉的适用不当又会破坏法制、放纵犯罪,所以实践中对其进行制约是很有必要的。与外国的几种不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相比,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不起诉制约机制,但不尽完善,特别是在对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的制约、人民法院的作用、不起诉中被害人的救济途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