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教学目标是作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统帅,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用目标来规定、限制和约束自己的教学行为,探寻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情,还学生一片亮丽的天空,让学生在作文的世界中自由徜徉。  相似文献   

2.
"作文难写,作文难教",这是长期以来困惑教师学生且挥之不去的烦恼.为了写好作文,老师们上下求索,倍尝艰辛.有的主张多写多练,熟能生巧;有的主张由说到写,降低坡度;有的主张游戏中作文,让学生愉快作文;有的主张与多媒体网络结合……这些都不失为作文教学的好方法.然而直面作文教学的现状,情感虚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等现象"涛声依旧",如同毒瘤难以根除,使得老师们不由感叹:作文教学,路在何方?最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对话想象作文>一课,那简单的教学目标,简洁的教学设计,简便的教学方法,简易的教学媒介,犹如闷日里吹来的一袭清风,让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原来,作文教学还可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美好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作文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从内容和方法上把握作文训练方向,形成明确的教学指向和训练策略,指导学生开动脑筋,从点滴入手向目标靠近.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项愉快的创作活动,变学生的“愁作文”为“乐作文”.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教学的时尚用语。在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作文评价中树立"对话"意识,采用更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会让作文教学更加精彩——"对话"让作文指导更富亲和力,"对话"让作文评价更富情感性,"对话"让作文教学更富有效性。在我们进行作文评价时,我们可以采用创设多种对话情境和妙用对话评语的策略,让作文指导在对话式的评价中充满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的灵性。  相似文献   

5.
侯海云 《成才之路》2009,(23):43-43
一、明确写作教学目标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整体写作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的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比如说。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练习读后感的写法。不断提出优缺点,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6.
范文萍 《湖北教育》2002,(23):26-27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捷克诗人塞弗尔特在回答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为能感到自由而写作。”他进一步补充说,一切言语活动都是为达到自由,为感到自由和欢乐而做的努力。而现行的作文教学,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定得过死,学生很少有自由。哪怕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也很少有喜欢写作文的。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让学生为感到自由而写作,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因此,要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学作文教学随着考试限制的减少应该挣脱传统模式教育的枷锁,重新审视作文教学的价值观和目标,让作文教学回归到写作的本体上。  相似文献   

9.
戴龙凤 《考试周刊》2011,(46):75-76
我国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存在成人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严重影响到小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使得学生作文内容、情感、语言缺乏童趣、童真。这种作文教学是违反儿童教学规律的,因为童真、童趣、儿童化才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为此,小学作文教学应该重新定位,让孩子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唤醒孩子的灵性,让他们享受作文的情趣;要树立全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作文的要求、内容、形式、语言、评价都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1.
绿色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作文教学新方案。现在,理论界将这种理想中的阅读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我们也不妨把这种理想中作文教学称之为“绿色作文”。绿色作文是发展作文绿色作文是发展作文、发展生命、发展智慧、发展个性。应该通过教学和评价,引导学生明白:文章是人生智慧的火花,是人的生活创新的体验,是人的心灵个性的张扬。给文章注入生命,文章因此而鲜活;给生命注入知识,知识因此而厚重。指导学生为做人而作文,在内容上求真;以作文促做人,在章法上求善;以作文述做人,在语言上求美。通过习作的练习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3,(67):58-5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目标不明、方法不当的问题。结果造成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局面。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有话可写?怎样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作者认为从训练目标的制定,训练方式的创新,到习作的反馈评讲,每个环节都应讲究"有效"。  相似文献   

14.
梁杰恒 《考试周刊》2010,(39):65-67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都很注重作文前的指导,而疏于作文后的讲评,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平淡无奇。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好作文其实是评出来的。要上好作文讲评课,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学生作文情况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作文的成就感,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讲评中来,以师生互动的方式,通过专题的讲评等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作文就不是一个难题了。  相似文献   

15.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成不变的作文教学会让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由于农村小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方法,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激发写作兴趣。同时教师应该正确运用作文评改这根杠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作文问题所在,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作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小学三年级习作起步开始,"教师忙于改作文、学生害怕写作文"这种困扰就一直伴随着作文教学的过程。教师虽尽心尽责批改作文,但仍难以改变学生"语文怕作文"的胆怯心理及作文教学效率低的现状。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只有改变传统的观念,让学生成为作文修改的主体,建立激励学生自写自改的评价机制,才能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千千万万,教法就是那些,如何使作文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在作文教学中共同提高,是语文教师需要着重思考与探究的课题。本文在简要阐述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突出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若干方法,具体是:准确定位作文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能力。期望各位同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中略有收获。  相似文献   

18.
很多学生都厌倦写作文,兴趣的缺失是其主要因素。作文写了那么多,分数还是那么少,高分永远只是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对一大批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日复一日无效的训练,让他们越来越失望和困惑:作文优秀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的每一次努力为什么都是同样可怜的分数?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难度失控,是造成目前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作文兴趣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徐彩萍 《考试周刊》2011,(69):55-56
化难为易,变苦为乐,这是改革作文教学、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却一直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学生作文的"假、大、空"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作文教学应让孩子们"轻装上阵",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在作文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因此,作文指导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张建军 《考试周刊》2013,(51):56-56
要构建高效课堂下初中作文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制定明确、具体的训练目标,改变传统作文评改方法,指导学生多形式评改作文,让学生在参与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悟得方法,习得真知,获得乐趣,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