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地处上海西区的南洋模范中学,困其悠久的历史,高质量的办学和卓著的成绩而闻名沪上。追本溯源,南洋模范中学是从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1901年设立的附属小学演变发展而来的。因此,南洋模范中学与南洋公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要谈南洋模范中学的来历,得从南洋公学谈起。 南洋公学系清朝大臣盛宣怀于1896年创立。为解决师资与学生来源,公学先后于 1897年设立了师范院、外院(相当于小学),1898年设立了中院(相当于中学,1908中改称中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学出版溯源——纪念南洋公学译书院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洋公学译书院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出版机构之一,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前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盛宣怀上奏清政府,动议成立译书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聘请张元济为主任。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经费紧张,译书院停办。(一)南洋公学译书?..  相似文献   

3.
8.整风学习:获得信仰的粮食 (陈化明)1943年整风运动开始时,我已结束在总政治部短暂的工作,调入西北公学学习。西北公学是社会部开办不久的专科学校,位于枣园后沟。主要为社会部培养情报、保卫干部,校长由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兼任。  相似文献   

4.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坐落于辽宁大连市黑石礁高校学府区。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校档案馆成立于1997年6月.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馆藏文书、科技、教学、外事、  相似文献   

5.
汪汉溪(1874-1924年),字龙标,浙江温州人.早年毕业于梅溪书院,曾应试考中秀才.后在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任庶务。1899年,南洋公学监院、美国牧师福开森买下惨淡经营的《新闻报》不久,委任汪汉溪为总经理。  相似文献   

6.
邹韬奋(原名恩润),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1895年11月5日出生于福州市,祖籍江西余江县。其父邹国珍,虽然是福建省盐务局的一名官员,但一生清贫。其母是个“大家闺秀”,但在韬奋12岁时,却失去了母爱。幼年发奋读书邹韬奋5岁开始读书,先是在家塾,后人福州工业学校。他的父亲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实业救国的工程师,把他送到上海南洋公学,韬奋从公学附小读起,一直读到大学二年级。可是他对理工缺乏兴趣,实际上他用很多时间来读文史书籍。他在大学学的是机电工程,学了一年半就学不下去了。他决定放弃工程师的前程,报考上海…  相似文献   

7.
刘平  胡亚南 《档案时空》2014,(11):23-25
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第一任校长何嗣焜(1843—1901),字梅生,武进奔牛人,家中世代耕读,何嗣焜十七岁就能为乡人作传,他二十岁以一介生员身份入伍淮军,在军中他深得两广总督张树声的信赖。光绪八年(1882年),张树声在何嗣焜的强烈建议下,果断出兵,一举控制了朝鲜皇宫内乱,同时堵住了日本出兵。  相似文献   

8.
于右任     
《档案与史学》2011,(2):3-3
于右任(1879—1964),陕西泾阳人,生于三原。名伯循,以字行。光绪举人。因在诗稿中讽刺西太后遭清廷缉捕,一九0四年逃至上海。入震旦学院求学。一九0五年协助马相伯另办复旦公学。  相似文献   

9.
南洋公学是交通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986年。创始人是清末洋务派官僚中最大的工商业资本家,后成为商务、邮船大臣的盛宣怀。南洋公学创办初期先是设立了师范院(后改为师范班),招收资高学生,培养师资人才,后因上院(大学部)缓办,洋务事业又不断发展,清政府急需通晓西的从政人员,南洋公学根据国家这一需要,  相似文献   

10.
当镇反在全国以搞运动的方式疾风暴雨地展开之时,新生公学对有历史问题的学员却进行着严谨的调查、取证、甄别与定案工作。但这些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做出的审慎结论,在文革期间却被人以“没听说过新生公学”为由弃如敝屣。曾在该校任干事的汪春耀告诉外调人员,当年新生公学的审查结论至少得副部长批准才能定案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编教科书,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南洋公学所编的《蒙学课本》。自此以后,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和民间出版机构的出现,编写教科书之风日盛,其中尤以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近代地理学家张相文(1866~1933),字蔚西,号沌谷,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1866年5月29日)生于江苏省桃源县(今江苏泗阳)。他自幼好学,爱好地理,博览史传,卓有见识。甲午战争后,因痛惜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萌发了研究地理学的决心,想通过传授介绍地学知识唤起国人的救国意识。1899年起,他先后在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广州师范讲习所、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堂任教。他积极创办地学组织,  相似文献   

13.
南洋公学为西安交通大学之前身,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创建于上海,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高等院校之一。  相似文献   

14.
张元济(菊生)先生早年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经手出版过大量外国翻译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史地和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1926年他退休之后,主要从事《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及《续古逸丛书》等大型古籍丛书及其他古籍的整理印行工作。  相似文献   

15.
柳和城  刘承 《出版史料》2009,(1):110-120
穆湘瑶(杼斋)、穆湘碉(藕初)兄弟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实业家。穆杼斋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特班,与黄炎培、李叔同等同学;穆藕初则从花行学徒靠自学考入江海关任职员,1909年赴美留学。他们1903年时出版过两本译著:《近世之怪杰》和《苏格兰独立志》,上海通社《通社丛书》中两种。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穆藕初先生年谱》(穆家修、柳和城、穆伟杰编著)已著录。通社是一个怎样的出版机构?《通社丛书》究竟出了多少种?引起了我们探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潘蒙科 《兰台世界》2013,(22):116-117
<正>张士一,近代著名英语教育家,江苏吴江人,生于1886年,父亲是一位私塾教师,15岁时,张士一进入当时最为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求学。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辍学就业。由于在南洋公学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张士一先生十分顺利地被当时的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聘为教员。1908年,张士一回到南洋公学教外语,并兼任学校英语秘书。1914年,张士一受聘于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17.
张杰 《现代出版》2011,(3):65-66
我校出版社即将出版张元济(菊生)先生的年谱长编,闻之欣忭。 一百多年前,张先生因参与戊戌变法,被处“革职永不叙用”,李鸿章将他推荐给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创办人盛宣怀,蛊宣怀非但没有把他视作清延罪臣,反之却委以译书院主事一职。从1899年到1902年任职期间,他主持出版了严复译《原富》等一批国外学术书籍,为我国萌芽时期的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教学参考用书,他主持的译书院也成为中国高等学校附设出版机构之嚆矢。  相似文献   

18.
邹伟农 《上海档案工作》2011,(11):F0003-F0003
日前,上海市普陀区档案销从沪上百年名校晋元高级中学征集到57件民国至解放初的学籍档案。晋元高级中学因纪念爱国将领谢晋元而命名,前身为毕童公学,创办于19047年,  相似文献   

19.
盛宣怀是清末大官僚大买办,别号愚斋,他所收藏的图书称为愚斋藏书。盛氏本着"贻之子孙,不如公之同好"的心愿创办愚斋图书馆,却未能如愿。盛氏死后,愚斋藏书由其后人分别捐赠给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和山西铭贤学校,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为南洋公学)当年所得的577种图书于解放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调拨给了合肥师范学院,即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文章旨在向学界同仁介绍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愚斋图书状况,期有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20.
孟超 《现代出版》2008,(2):64-68
引言 中国的大学出版社(这里指在中国大陆的大学出版社)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9年成立的南洋公学译书院仅存在4年就停办了,随后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和编书处成立,1917年北京大学设立出版处。他们都翻译和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图书。从1949年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仅有所谓的“一个半”大学出版社:其中的“一个”是指1955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