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花》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这一课的朗读训练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范读启情上课伊始 ,我就范读全文 ,再配以动感的画面 ,轻柔的音乐 ,力求将活生生的一池荷花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也应以身作则 ,因此 ,我不仅要求自己示范读 ,还要示范背 ,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榜样。初步的欣赏 ,不仅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知 ,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二、释义悟情朗读既是一种言语活动 ,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 ,同时也是一种言语艺术 ,讲求咬音吐字 ,表…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能令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有趣、有效。在《麋鹿》的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探究"外在之形",生成"灵活复述"的言语智慧;探究"传奇经历",生成"精要概括"的言语智慧;探究"内在之情",生成"感情朗读"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恩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朗读重在一个“情”字,在感情朗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蓄积“感情”、释放“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手段、最重要的方法,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古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有一定比例,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一直是难点,笔者尝试通过探究性朗读寻求古诗朗读的突破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所谓探究性朗读,是探究以适当的声音形态表现文本感情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师生不断与文本对话,反复揣摩尝试,进而发现、融合、表达的一种探究性学习过程.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这种探究性朗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在于“语”、“文”也。如果一堂语文课只让学生了解了内容,明白了道理,然后朗读一番,喊几句口号,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人文性强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感受情的基础上,找到这情的源头——语言文字中去。让学生在品词析句、感受言语形式的特殊中来进一步加强情的落实,升华情的感受,这就是我听了《将心比心》一课的一点想法,“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这“温暖”应来自带有温度的“言语”。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言语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活动。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语文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早读还是晚读都很难再听到"琅琅读书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足外,教师对朗读性质的认识出现偏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之一,这在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朗读的兴趣与愿望。可是一到高中之后,在高考得分这一主导思想的束缚下,一切都变得实用起来,使得“朗读”成为语文教学中被教师和学生遗忘的角落。 然而真正懂得朗读真谛的人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文字语言,这一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见字发声,  相似文献   

8.
  惠平 《小学青年教师》2012,(11):48-48
什么是朗读?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表现艺术。它通过语音来塑造形象、传递情感,从而把诉诸视觉的文字有声有色地演绎出来。在语文课上,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则常常是评价学生朗读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学生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次听课经历。让我对有感情朗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把实施探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探索、组织和开展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但是,在组织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中,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还有“表面化”的现象,即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没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是按照教师规划好的“路径”被动地去表现,把探究性学习变成了被动地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感悟”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我们除了在语文课程文件、语文研究文章等书面用语中常常见到“感悟”.就连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每每能听到老师对学生讲“你感悟感悟”。当然.与训练不同,某项语文训练。训练—怎么做、训练二怎么做是可以教的.但感悟—怎么做、感悟二怎么做却并不那么好教.有的甚至是无法诉诸言语的。因此。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文章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呢?这就要靠朗读了。朗读是架设在学生的情感与文章固有思想感情之间的一座桥梁,如果没有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很难产生共鸣。那么,究竟该如何加强小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曾几何时,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为达到优化训练的目标,要培养学生正确辨认文字符号、快速进行意义组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动用发音器官,实施正确朗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口诵心维,感受语言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美读课文,表达内心体验的能力。在训练方法上,我们认为可加强教师的范读启发作用;注重对课文的理解,读讲结合;朗读过程中强化体验,使学生感同身受;重视“练气”,情声相谐。在朗读评价时,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将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结合,适时采用直接评价和启发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辨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顿、语速、语调、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小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要经常不断地在课文学习中科学地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朗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读的时间安排、形式选取、功能发挥等诸多方面比过去均有较强合理性的显现。但我们也无不忧虑地看到众多教师误以为阅读课就是“朗读”指导课,只要学生读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于是“动笔”被取消了,“默读”被封杀了,“讲解”也被称为无视学生的主动’陸等。在不同层次的公开课教学中,执教者或在朗读技巧——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指导上下工夫,或在“感受言语形象——读出形”、“感受言语情感——读出情”、“感受言语蕴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应在“语文”这个学科范围由教师指导下从事“探究性学习”。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方式很多,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训练与感悟。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探究性教学中,应该在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通过训练,提升“知识和能力”,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训练和感悟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就是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进而让学生感悟的。  相似文献   

16.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诗句充分说明了朗读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的重要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则又充分说明了朗读对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新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相似文献   

17.
范读的灵魂     
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朗读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因此,教师本身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必须研究“声”与“情”的关系,也即“技法”和“感情”的关系。先来说说朗读技法。课文的“情”,通过朗读的“声”来表达,“情”与“声”是互相依赖的。“情”促使“声”的发挥,“声”表达“情”的深意。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的声音,最科学的发声来取得“表情…  相似文献   

18.
范读的灵魂     
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朗读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因此,教师本身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必须研究“声”与“情”的关系,也即“技法”和“感情”的关系。先来说说朗读技法。课文的“情”,通过朗读的“声”来表达,“情”与“声”是互相依赖的。“情”促使“声”的发挥,“声”表达“情”的深意。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的声音,最科学的发声来取得“表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刘恩德 《山东教育》2003,(25):22-2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为了明确认识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并正确地落实到教学中去,以下分三个方面对此予以阐释。一、对探究性阅读的认识1.什么是探究性阅读《现代汉语词典》对“探究”的解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探究”之后再加一个“性”字,说明“探究”的程度应该低一些,强度也应该弱一些。是否可以这样说: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阅读中生疑,在探索研究、探寻追究中解疑的读书实践过程。在这一读书实践过程中,学生作为探究性阅读的主体,要…  相似文献   

20.
朗读教学的审美追求和心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教学则通过有声语言再创造文字语言中的艺术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思想内容,使学生获得语文课本中的诸多信息、知识,达到甘美的享受。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均可作这方面的佐证。为了让朗读教学在更高层次上审视和规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用心理学理论来认识、指导朗读教学,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