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市蜃楼的成因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海市蜃楼了,古人曾误认为它是因蜃吐气而成的,因此称之为“海市蜃楼”,也叫“蜃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上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的一种光现象。通常地面附近空气的密度可以看作是均匀的,光在其中沿直线传播,但地面上空气的密度则随温度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第三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 1 7面“阅读资料 :大气中的光现象(二 )——海市蜃楼”,对海市蜃楼的解释如下 :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 .夏天 ,海面上的下层空气的温度比上层的低 ,密度比上层的大 ,折射率也比上层大 ,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做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 .远处的山峰等物体发出的光射向空气中时由于不断的折射 ,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 ,进入大气层时的入射角不断增大 ,以致发生全反射 ,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挂在空中 .其情景如图 1所示 .图 1       …  相似文献   

3.
沈启正 《物理教师》2001,(11):26-26,28
人教版高级中学试验课本《物理》(修订本 )第一册第 1 5页在介绍海市蜃楼时有这么一段话 :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 .夏天 ,海面上的下层空气 ,温度比上层低 ,密度比上层大 ,折射率也比上层大 ,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 .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 ,由于不断被折射 ,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 ,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 ,以致发生全反射 ,光线反射回地面 ,人们逆着光线方向看去 ,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上现蜃景 ,图 1 -2 2 ) .图…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气压的变化,教材上侧重介绍了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基本情况.其实.大气压变化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但也有规律可循.为了全面认识大气压的变化,应当了解大气压变化的原因.在引起大气压发生变化的众多因素当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大气密度和温度.它们的密切关系是:大气密度越大.大气压越大;大气温度越高,大气压也越大.首先,从空间结构上分析大气压的变化:在竖直方向上,离地面越高,大气密度和温度同时减小,所以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中在海拔2千米以内.每上升12米,大气压强大约减少1毫米汞柱,即13…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在海边的人有时候会看到海市蜃楼,在沙漠中也有可能会看到"海市蜃楼",那是由于物体表面反射(或发射)的光在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弯曲造成的,那么在太空中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造成光线弯曲的原因不是密度不均匀的空气,而是来自遥远的天体.1979年,美国天文学家特纳在天空中观测到两  相似文献   

6.
笔者前一段在给学生讲光的全反射现象时,列举了海面上和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现象做例证。但有学生马上提出,电影《海市蜃楼》是发生在沙漠里的故事,那姑娘的蜃景怎么是正立在空中的呢?对此,笔者认为影片中该段画面有违常识。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它可以发生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空,也可发生在无风的沙漠里,且多在炎热的夏日。海面上的蜃景  相似文献   

7.
余悌华 《物理教师》2003,24(2):33-34
当光由真空斜射入空气中时 ,传播方向只有微小图 1的变化 ,因为空气的折射率是很小的 ,而且空气越稀薄 ,越接近真空 ,它的折射率就越小 ,虽然如此 ,我们仍能观察到它的影响 .如图 1 ,是来自一个遥远的天体的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被折射的情景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大气 ,越接近地表越稠密 ,折射率也越大 .在这种密度分布不均匀的介质中 ,光不是直线传播的 .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地球表面上的空气是由许许多多图 2水平的气层组成的 ,每一层的密度不同 ,越靠近地面气层的折射率越大 ,当太阳光从外空斜射向地面时 ,将向法线方向靠近 ,结果 ,我们看到的…  相似文献   

8.
振振有词 :物体振动时便会发出声音 .隔墙有耳 :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中传播 .立竿见影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孤掌难鸣 :一个物体不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无风不起浪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顺水推舟 :如果两个分力的方向相同 ,则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叶落归根 :地面上的物体总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 .石沉大海 :石头的密度大于海水的密度 ,将其浸没在水中后 ,石头所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 ,它要下沉 .一发千钧 :杠杆原理 ,利用机械可以省力 ,因而一根头发也能承受“千钧成语中的物理知识!河南省濮…  相似文献   

9.
“海市蜃楼”是在海边或沙漠地区时而可以看到的一种景象。由于空气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减小。白天在海边,海面的气温比上空低,下层空气的密度比上层大,空气的折射率由下而上逐渐减小。由下密上疏的空气层造成的蜃景叫“上现蜃景”,看到的现象是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在沙漠贴近地面空气比较热,密度比较小,空气折射率由下而上逐渐增大。由下疏上密的空气层造成的蜃景叫“下现蜃景”,看到的是远方景物的倒象,仿佛是从水面反射出来一样。实验中演示海市蜃楼的实验不容易做成功,因为空气层不易保持稳定。如果改用液体做这个实验可以取得较好效果:选两  相似文献   

10.
关华丽 《物理教师》2006,27(12):40-41
夏天,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向远方望去,偶尔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楼房、山峰、集市和庙宇等出现在天空中.古人不明白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是一种叫做“蜃”的海中蛟龙吐出的气结成的,因此叫做“海市蜃楼”,这种现象在沙漠里也会出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讲述了蜃景的分类及成因,蜃景是物体发出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是远处景物在天空或地面形成的光学幻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在课堂上成功为学生模拟出"海市蜃楼"现象。对上现蜃景,是用恒定的不同梯度的液体层来模拟成功的;对下现蜃景,是用人造的小沙漠模拟成功的,从而使学生对此现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  相似文献   

12.
光的折射现象可分为两种:一是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在界面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如水中筷子变弯、池水看起来变浅等;二是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如海市蜃楼现象、太阳的视位置比实际位置高等. 光的折射规律是表示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在空间的方位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相似文献   

13.
郑民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11):15-15
1大气压定义 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大气压强定义是:"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在参考教案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教案一:"设问:大气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自答:大气也受重力的作用,因此大气受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案二:"问题:大气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地球对空气有吸引作用,因此空气也受到重力,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要产生压强."  相似文献   

14.
夏天,在平静的海面上眺望,有时能看到山峰、船舶、楼台、亭阁、集市、庙宇等出现在远方的空中.古人不明白产生这种景象的原因,对它作了不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海中蛟龙(即蜃)吐出的气结成的,因而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实际上,这种现象是由于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海市蜃楼     
《小学生导读》2013,(10):F0002-F0002
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也简称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相对于幻觉,海市蜃楼是一种真实的光学现象,由于观测到的位置是由实际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像,它可以用照相机来捕捉影像。  相似文献   

16.
地面上空气的范围极广,常称大气,离地面200千米以上,仍有空气存在,虽然空气的密度很小,但如此高的大气柱作用于地面上的压强仍然极大.大气压是由于地球周围大气层本身有重力且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与高度、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在纬度是45度的海平面上,  相似文献   

17.
海市蜃楼     
《课外阅读》2010,(5):I0001-I0001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在大气科学中称为蜃景。  相似文献   

18.
第 2 0届全国物理竞赛复赛试卷第七大题原题是 :如图 1所示将一铁饼状小物块在离地面高为h处沿水平方向以初速v0 抛出 .已知物块碰地弹起时沿竖直方向的分速度的大小与碰撞前沿竖直方向的分速度的之比为e(e <1 ) .又知沿水平方向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μ≠ 0 ) ;每次碰撞过程的时间都非常短 ,而且都是“饼面”着地 .求物块沿水平方向运动的最远距离 .   图 1图 2  原题提供的参考解答 :如图 2所示 ,设物块在A1点第一次与地面碰撞 ,碰撞前水平速度仍为v0 ,竖直速度为 :u0 =2 gh. (1 )碰撞后物块的竖直速度变为u1,根据题意 ,…  相似文献   

19.
夏天,在气压恒定的情况下,海面上空气疏密随高空增加而减小,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减小;在沙漠上空气疏密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增大.从而当它们都形成恒定的具有不同梯度的空气层时,若光线通过此空气层就将发生偏转,所以逆着光路望去就能看到海上和沙漠上的“海市蜃楼”.我们用恒定的不同梯度的液体层来模拟“海市蜃楼”现象的出现,供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逆温产生的原因当空气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时 ,大气污染问题往往会加剧 ,常见的就是逆温现象。在大气的底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每升高 10 0米 ,气温平均递减 0 6℃。因此 ,山顶的日照虽然更强烈 ,但气温却较低。在对流层中 ,逆温现象的存在 ,使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 ,降温变化率小于 0 6℃。一定高度存在一个相对暖层 ,即从地面向上随高度增加而气温下降 ,而后出现一相对暖层 ,在暖层内温度上升 ,而高度再升高大气温度又降低。逆温的形成有多种情况 :①辐射逆温 ,是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地面辐射减弱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