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适、鲁迅和郑振铎三位先生是现代<西游记>研究开创者.胡适、鲁迅对古版<西游记>评点的批判和否定,以及稍后郑振铎所勾画的古版<西游记>演变关系,都曾为<西游记>论界所赞赏和反复引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他们关于<西游记>评点和版本关系的论述,多有失误,不足为法.  相似文献   

2.
刘云鹏 《文教资料》2008,(30):18-20
唐代以"夜奔"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中女性对待恋爱大多泼辣而大胆.但由于唐代士子佻达轻浮的个性,"夜奔"一定程度上成为旖旎艳遇的点缀.这种缺点一直到<聊斋志异>,以"情"之一字灌注其中才得到改变.本文尝试从唐代小说"夜奔"故事入手,并在<聊斋>中选择同类故事进行比较,从而看出<聊斋>在艺术上、思想上对之进行的再创造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近代学者冒广生撰写<后山诗注补笺>,对宋代任渊<后山诗注>进行补正.冒广生利用许多任渊当时还来不及看到的资料,侧重从北宋后期的社会政治背景与陈师道的交游入手进行补笺,主要贡献在于补充典故出处、人物交游、宋代史实、典制、地名、他人对陈师道诗的评价,纠正任注与史籍记载之误等八个方面.<后山诗注补笺>对文学史、社会史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末学者邹思明的<文选尤>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评点著作,其删削重编<文选>篇目和借评点以阐发义理,以及激赞才情、提倡个人体悟的读书方法等观点,均表现出鲜明的王学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5.
小说评点价值的首要层面是其阐释价值,而阐释价值主要来源于评点话语中那些解说小说内容的阐释性评点。本以《聊斋》冯评与但评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两家评的四类阐释性评点——词句阐释、内涵阐释、情节阐释和结构阐释,总结了冯镇峦、但明伦在《聊斋》评点实践中所创造的阐释方法和途径,并指出了它们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跃进先生之<玉台新咏研究>中提到方弘静曾为<玉台新咏>嘉靖十九年郑玄抚刻本做序一篇.方弘静在明代诗学上也颇有贡献.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略作论述:一、方宏静生平及世系;二、方宏静之交游;三、方宏静作品简析;四、方宏静诗学思想受到明代复古思潮影响,但他与前后七子思想也略有不同,在唐诗学史上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所载故事,以第一卷为例,其真实性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基本可信,例如<咬鬼>、<画壁>等篇;第二种是有部分可信性,例如<耳中人>、<捉狐>等篇;第三种是基本不可信或真实性尚不可考.聊斋故事的"真实性"问题已提到学术研究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的《聊斋》评点者有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三家。三家评相比较,冯评的突出特点,是他在篇中夹评、篇末总评之外,还写了一篇《读聊斋杂说》(以下简称《杂说》)。《杂说》是一篇对《聊斋》全书的总评,包括对《聊斋》思想内容、创作方法、艺术特点的概括,还有对前人评点得失的讨论和对自己评点特色的介绍。它是《聊斋》问世以后,第一篇  相似文献   

9.
<山晓阁重订文选>是产生于清初的一部<文选>评点著作,它的评点者是孙洙,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山晓阁主人孙琮.一方面,此书是受书坊请托而作,多有抄录其前<文选>评点著作评语的情况,且重视客观疏通文意.另一方面,它又是在文人手中独立完成的,表现出文人评点的特质,重视分析作品内在情韵和内容,对作品外在形式的分析亦多有独到之处.它结合了书商型评本和文人型评本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综合型评本.  相似文献   

10.
张(綖)选定<草堂诗余别录>,并对所选词作进行评点,通过所选之词及评点文字,张氏的词学观念得到彰显.其所选词作以及对词作的评点,充分体现了一代词学家崇古雅、尊婉约的词学观念及其对"豪放婉约二体说"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朱敦儒在清代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敦儒是南宋前期的重要词人,其作品清隽谐婉,犹具北宋风度。深受历朝文人的喜爱,到了清代由于各种原因,对朱敦儒的作品及其本人的关注都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本文通过清人对其作品,包括比较有名的梅花词和令人瞩目的渔父词和人生经历尤其是其晚年出仕的评价来了解朱敦儒其作品和人品在清代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2.
清朝康熙年间出版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是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女性对这一剧本的评点。这个评本的产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其一是关于女性戏曲评点的能力问题。在三妇评点的真实性方面,以往学者认为三妇根本没有对戏剧作品进行评点的能力,所谓合评其实是吴人代作。但明清时期许多女性读者评点《牡丹亭》的事实以及评语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都表明,这部评点是吴吴山与其妻子们共同完成的,有夫妻"唱和"式创作的特点。其二是明清时期文化人的理想婚姻以及文学对夫妻关系的表现。随着明清社会新思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开始抛开礼法的约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夫妇之情,表现了对理想的伙伴式婚姻关系的追求。吴人将夫妻共同评阅《牡丹亭》的韵事公之于众,肯定了妻子们的才华,展现了夫妻间文艺与情感上的共鸣。其三是关于女性文学传播意识的变化。这个评点本的刊刻出版,在女性文学传播观念方面意义深远。之前的女性戏曲评点甚至诗文等文学创作,常常只在闺阁女性或亲族好友等小圈子中流传,明末清初的文学女性开始认识到文字印刷可以使女性创作走入公共领域。钱宜推动了三妇评点的出版,实现了女性戏曲评点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3.
清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那些经历了改朝换代、山河易主的前朝遗民,对陶渊明更能在身世遭际上形成共鸣。陶渊明“不事二姓”的气节继续得到明遗民的效仿,由此也形成了集陶、和陶、效陶的高潮。集陶诗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尤其是在遗民群体中,多有以集陶来寄慨,由此也掀起了集陶诗的高潮。“和陶”是遗民诗人表明自己气节人格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明遗民中,方以智的和陶诗很有代表性。王夫之论陶诗,并不像其他遗民一味地从“不事二姓”的立场去解读,而是从风雅与“俗”的观念去阐释,并提出对陶诗的批评,并指出其流弊,这是他的独特之处。这些方面在陶诗学发展史上也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4.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戏曲理论家,这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近年来,随着对李渔小说戏曲的进一步关注,人们越来越发现李渔的小说戏曲呈现出新奇的独特个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了其作品新奇特征,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很少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作品呈现出这种独特性的原因。李渔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创新型作家。正是由于他在创作过程中持有创新求变心态,因此,他的作品才会以新奇著称。  相似文献   

15.
《明文案》、《明文海》和《明文授读》是黄宗羲入清以后花费巨大精力编纂的三部文章选本,其目的是以选本的方式保存明代的历史与文化。本文对这三部选本的编纂情况进行了梳理,并且结合选本序言、评语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对黄宗羲的明文批评进行了论析,指出以理为主、情理兼顾是黄宗羲评论明文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6.
晓雪是我国白族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从1956年《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开始,到新世纪的今天,晓雪一直在从事诗歌评论。其诗论不但平实朴素、很有见地,而且融诗人的悟性和理论家的哲思为一体,对各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给予了重要指导,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在对民族诗歌的批评和理论构建上,有比较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检论·清儒》一文,是关于清代学术的总结性文献,然其中对于清代学术某些看法,事实上并不完整,评论亦有可商榷之处。拟通过谱系图例的形式,基于师承关系的解构,探讨清代学术的演进轨迹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江苏苏州吴县人,我国明清时代卓有成就的文艺批评家,妇孺皆知的是他对《水浒传》的精彩评点。这位江南怪才在55岁时被清政府杀害于南京。金圣叹之死,其导因似与“哭庙抗粮案”有关。但事实上,也缘于他离经叛道的性格,当时紧张的政治氛围和来自阴险刻毒官员的迫害。当然,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江南归附不久的一些所谓正人君子对金圣叹的攻击诽谤,使得他的声誉一直处于负面的险恶氛围之中,稍有风吹草动,种种原因便会纠合在一起,最终造成了金圣叹弃市于南京三山街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王晓平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75-76,93
张之洞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他适时推出了力作《劝学篇》。这部著作反映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果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西学观,可以对其做出更加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体现出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思想,金圣叹、毛宗岗父子、张竹坡都是最重要的评点家。金圣叹无疑是做出最大贡献的一位,他对《水浒传》的评点,开创并确立了评点的范式,而且这种“范式”并非只是外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叙事思想,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观念,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金批《水浒传》的美学蕴涵是丰富的,从叙事视点可以透视他的叙事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