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礼记·乐记>曰语:"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若把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借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上来,教学过程的节奏应是指教学过程中速度快慢、行止、缓急、张弛,以及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难易把握.实践证明,只有教学节奏与学生智力活动的节奏"合拍"时,课堂教学才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礼记&;#183;乐记》日语:“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若把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借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上来,教学过程的节奏应是指教学过程中速度快慢、行止、缓急、张弛,以及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难易把握。实践证明,只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的节奏是艺术节奏 ,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发生的有秩序、有节度、有规律的运动。它受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规定的认识任务之间的制约。在这种矛盾的制约下 ,课堂教学便具有了相当程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实践证明 ,只有教学节奏与学生智力活动的节奏相适应时 ,课堂教学才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师该怎样安排和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一、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节奏《礼记·乐记》中说 :“节奏 ,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 ,止则节之。”可见 ,节奏原指音乐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可见,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若把它借用到语文教学上来,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进程的缓急张弛,节奏艺术则是指如何运用缓急张弛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知识的授受、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传递,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节奏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节奏,原为音乐术语,最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出现,《礼记·乐记》的前两章就曾频繁使用:“广其节奏,省其文采”,“文采节奏,声之饰也”,“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孔颖达在疏中训为:“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又说“谓奏作其乐或节止其乐,使声音和合成五声之文也”,“声无曲折则太质素故以文采节奏而饰之使美”。这说明“节奏” 的概念刚形成,人们就意识到了其中蕴藏的美学涵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礼乐记》中谈“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可见,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也比喻为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7.
试论电视教材的节奏赵春燕(西北工业大学电教中心·西安·710062)我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礼记·乐记·正义》中这样阐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名个艺术门类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节奏,产生了对节奏看似不同,但本质相同的理解。音乐家将“...  相似文献   

8.
节奏是运动的产物。我国古代《乐记》上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同英语中“rhythm”(意译为“律动”、“节奏”)的概念是一致的。对节奏的敏感成为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对此,普列汉诺夫曾明确指出:“对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音乐能力一样,显然是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节奏效应和节奏美感。朱光潜先生甚至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礼记·乐记》中这样阐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各个艺术门类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节奏,产生了对节奏看似不同,但本质相同的理解。音乐家将“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乐符现象”叫节奏;美术家认为节奏体现在形象的排列组合的动势上;建筑师则将鳞次栉比、曲直方圆的排列称为节奏感。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城市人的生活节奏快”正是节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正,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节奏即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课堂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松紧、快慢变化的规律。和谐的课堂教学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所以,如何把握历史课堂节奏,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闹,提高课堂效率,对历史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电视教材的节奏设计和把握陈强节奏,就是或做或上,做则妻之,止则节之,它是泛指自然界事物的动作、情绪、形象、声音在轻重缓急的运动中所呈现的动静比例,以及这些动静比例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生理效应。构成节奏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种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  相似文献   

12.
赵宗孝  焦炜 《中国教师》2009,(24):21-23
<正>《学记》曾有"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的告诫,认为学者有"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四大失误,教者对此的无知或忽视就是"教学失责"。而深究其中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不明、不知所云或对学生的"无知"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学记》上有这样一段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卸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那末教育学生怎样才能“知其心、救其失”呢,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总觉得缺欠一二。  相似文献   

14.
朱熹对“情”在作文中的作用曾这样阐述:“人生而静,天之情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可是,我们的学生在提笔写作时少的恰恰是“情”,所以我们的写作教学很失败是理所当然的事。大多数情文并茂的作文成功的原因也无非是“情”———那些孩子的写作是自发的,以一吐为快,所谓“常行于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由此可见,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将写作教学根植于“真情”,根植于“激情”,…  相似文献   

15.
一、和谐的教学节奏营造美和谐的教学节奏是指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习、发展的节奏相和谐。利用和谐教学节奏的创设,营造教学活动的和谐之美,应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学时空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一是讲授速度的把握。在设计教学节奏时,要注意快慢适宜、详略得当、动静结合。重点难点加大用时量,小处易处则可一带而过,安排内容错落有致,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点有面,有铺垫有高潮,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要…  相似文献   

16.
因材施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段春燕我国最早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  相似文献   

17.
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教学语言快与慢、行与止、抑与扬的变化。疾徐有度、快慢适宜、张弛交错、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能优化教学艺术,增强教学美感,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各环节语言节奏的设计和调控,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19.
杨军 《广东教育》2010,(12):66-67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3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选自《学记》)  相似文献   

20.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所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与能力,性格特点有差异,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差异。在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进行学习,有的学生易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这就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