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争奇斗艳的文学园地里,散文,堪称为一种最古老而又青春常在的“母体艺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文学的“正宗”。 正因此,自古至今,人们对散文的含义、分类、艺术特征和写作手法各抒已见,难成确论。但是,在当代文学观念中,四十多年来,人们一提到散文,最深的概念就是“形散神不散”。一谈到散文就离不开“形散神不散”。散文作者们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创作。“形散神不散”几乎成了散文创作的“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2.
散文阅读一直是同学们感到头痛的问题。其实只要弄清了散文的特点,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散文的特点通常可以说成“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如果不散,就不成为“散文”;散文的神如果只散不聚,就不会成为好散文。所以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理清作品的形,即材料(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景物等),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变化的思想脉络,揣摩作品的“神”,即立意和主旨。一句话,就是要透过散文的“形”,把握散文的“神”。只要我们把握了散文“形”与“神”之间的联系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两篇散文,一篇…  相似文献   

3.
1959—1961年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次散文创作高峰”。从“高峰与散文年”、“何以成就高峰”、“高峰成就模式化”、“反思散文中的‘大跃进’年代”四个方面分析了这次散文创作高峰形成的原因和经典化过程,从而追问极左思想影响下,文学自身在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历史价值冲突的尴尬境地中丧失主体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教学张全民的散文《敬畏生命》,我从散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人手,把课定位在散文“体式知识”的落实与深化上。我将课堂设计成四个板块,即图片材料营造情境、“体式”知识印证、“问题群”研讨体式特征和资讯引用强化。其中,以“问题群”引领体式特征研讨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散文向以“形散神聚”为主要特征,与“散”相呼应的,是散文中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这些“闲笔”如何与文章的意脉相接?这就成了散文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重难点。以经典文本《故都的秋》为例,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涵泳文本,观照作者如何在“文脉”之外开枝散叶,挖掘隐含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资源,或能为散文教学中的“闲笔之探”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散文,为中国散文奠基。独抒新见,立一家之“说”;风格各异,成一家之“体”;情采纷呈,显一家之“文”:是千恣百态的先秦诸子散文表现的鲜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前为止,散文仍没有在文学创作中确立自己的体裁地位,还处于无所不能、无所不是的广泛应用的“文类”境地。这与我国的散文文化有关,封建统治者倡导“经国之大业”的文章文学观念,文人“入世”“入士”进而“入仕”的主观愿望,演绎出一部纵贯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工具论”散文史。于现当代散文的影响,“文以载道”抑或“言志”似成不易之则,从而形成崇尚“大情感”而鄙夷小情感、褒扬“大气势”而轻视小情调的批评习惯。而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散文,其艺术本质与最终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一种体验,一种感动,一种共鸣和感染。作为抒情类文体,一篇散文艺术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它所抒情感质量的高低,而散文情感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其“真”而并不取决于其“大”或“小”。因此,将“散文情感”这一概念引入散文研究与批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角度。现当代散文特别是“文化大散文”的“大情感”与“小散文”的“小情感”之两极极度对立,就在于散文家“大我”与“小我”的失重和失调,散文家尚没有找到“自我”或“情感坐标点”。新世纪散文要想有作为,必须从传统的载道言志“传达型”向现代的自我情感“体验型”转化,必须在“大我”与“小我”这个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感觉定位,即情感的坐标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内蒙古散文作家,舒正钟情于散文创作,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家在创作中。摈弃矫揉,以传统抒情之美成就了一组具有审美意象韵味的抒情散文。“花”是舒正散文中最常见的意向。散文以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花”意象,与人生情感中最珍贵的亲情自然糅合成亲情之“花”的意象,素朴而令人感动,使舒正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中西文化撞击与交汇而成的一条新的艺术之河,既流淌着中华民族古典散文的琼浆,又融化着外国散文艺术及姐妹艺术的营养。从思想意义看,中国现代散文冲破了尊君、卫道、孝亲的思想牢笼,在质地上与中国传统散文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产生最早的文体之一,最早的散文集《尚书》问世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且由于其使用范围、效用和样式的不同而衍化出许多体类。于是,给古代散文分类就成了一个重要论题。对古代散文进行分类,首先遇到的是散文的范围问题。我国在宋代以前,并无“散文”之名。先秦时期,出现“文、“文章”、“文学”之类名称,但所指十分宽泛,几乎包括一切文化典籍。魏晋以后,有“文”、“笔”之分,有的为“文”,无韵为“笔”。这时的“文’测包括诗歌和辞赋,“笔”则指无韵的散体文字。至于“笔”的范围究竟是什么,自六朝…  相似文献   

12.
散文只会将作者创作的广阔世界,暗示给细心观察深微体会的读者们。正是这种特质,使散文成了不少地市近几年中考语文的压轴试题。那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散文上有所突破呢?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散文的另一个特质——“形散神不散”。内容形式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可主旨意蕴却聚焦在一个点上,总是鲜明生动、意气贯通。所谓“似散而实聚”是之谓也!正因如此,阅读散文时只要机准了“神”.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散文的余钥匙。  相似文献   

13.
一.单元整体设想 1.教学目标本单元共五篇文章。组成散文单元。它分别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不同的选材角度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丰富多姿地反映了散文体裁的共同点——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并进而初步地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逐步做到会读散文,理解散文象征的写作手法,学写这类散文。 2.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五篇散文的学习,弄懂什么是“形散”?什么是“神聚”?为什么要“形散神聚”?怎样做到“形散神聚”。使学生弄清,“形”指的是取材与剪裁,“神”指的是中心,是立意。“形”与“神”是紧密联系的。“形”是体现内容的珠宝、“神”是贯穿文章的红线、“形”由“神”穿成一串熠熠闪光的项链,光亮照人。除此之外,散文重要的表达手法之一是,作者多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中心思想,本单元各篇均采用了这种手法,这一手法亦是本单  相似文献   

14.
第一怪,散文风格的界定越来越细。有人认为,近10年散文创作的繁荣可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其主要表现是数量大、品种多,出现了诸如“大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游记散文”、“艺术散文”、“思想散文”、“小女人散文”、“小说家散文”等名目繁多的界说。然而,在散文热闹的背后,当我们真平心静气下来回头看时,我们会发现在散文的舞台上除留下几个歌星般的名字外,散文在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是什么?“神就是主题,就是贯穿全文的思想红线。”“字字玑珠,形似散神不散”。这是传统的说法,都认为不管散文的内容超越了多大的时空,都围绕在主题的四周。于是乎“主题”将千姿百态的事物串联起来了。成了散文之“神”。然而,随着文论思维的进一步开拓与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神与主题的联系有着不可弥补的裂痕。同一篇散文,不同的读者、记者会有不同的主题认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散文界,先后出现过关于“形散神不散”、“散文消亡论”、“大散文”与“文体净化”、“真实”与“虚构”、“真情实感论”以及“新散文”等多次论争。文章通过对这些争论的描述和分谚,认为这些争论表明当代散文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同时散文正在不断地调整自身,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声韵美是散文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散文的音义兼美、情文并茂的结晶,是散文的音律美、韵律美、神韵美的融合。《听听那冷雨》这篇抒情散文,是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下面就从《听听那冷雨》的音律美、韵律美、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散文教学经常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为此,笔者提出了散文教学要教出“这一篇”的“韵”的观点,并从“形韵”、“语韵”、“情韵”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教出散文的“韵”。  相似文献   

19.
提起俞平伯(1900—1990),谁都晓得,是位著名的新红学家.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他就参加“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写新诗、写小说、写小品散文和杂文,成了新文坛上的一员骁将.就其创作而言,小品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散文家.俞平伯的散文创作大约从1922年8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散文《东游杂志》开始,到1933年止,历时十年之久.以后就转向红学与古典文学研究,散文写作就愈来愈少了.然而,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不  相似文献   

20.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 我开玩笑、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