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了能使学生亲自体验超重与失重现象,加深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下面介绍几个与超重和失重有关的实验.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想“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相似文献   

3.
超重与失重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此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如果只通过理论分析超重与失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演示实验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教学中能用于课堂的超重与失重演示仪非常少,通常只是利用悬挂砝码的弹簧测力计做加速运动来进行演示,但是这一实验需要从运动的弹簧测力计上观察超重与失重现象,不大方便。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会采用放在电梯里的体重计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三年级物理教科书(1991年版)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节中,以升降机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为例描述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但超重和失重概念往往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且超重和失重实验又是演示实验中的一个难题。为填补超重失重知识点的实验空白,突破这...  相似文献   

5.
由电梯实验入手研究超重、失重现象,得出超重、失重概念,并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失重规律.用钩码和橡皮筋模拟"蹦极跳",利用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嚣在电脑中得出橡皮筋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分析蹦极中的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过程,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学生的实验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分析现象,得出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超重和失重既是高中物理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学生常常疑惑:为什么要引入超重和失重概念昵?超重不是重力增大那为什么叫超重?失重不是重力减小为什么叫失重?我们认为,这与教材编写思路有着重要联系。教材编写本意在开门见山提出超重和失重概念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曾想恰恰成为学生疑惑之源。一、教材值得商榷之处1.刍议教材例题科学性"超重和失重"安排在《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超重”与“失重”现象是日常生活及现代科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如升降机的启动和停止过程、火箭的发射过程及绕地球运动的卫星中,都存在“超重”或“失重”现象.而对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中“视重”和重力的关系、“超重”和“失重”的实质,相当数量的学生还存在模糊认识,现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超重失重"一节中,通过升降机的例子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失重现象,但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实验演示是很必要的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0.
超重和失重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典型实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最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作用之处。实验的展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但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中,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问题-设计-体验-分析-结论”的模式数学,这样便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概念、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自身的潜能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现以《超重和失重》课为例简介如下: 1 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了解超重、失重的实际应用。②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③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2.
1问题提出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高中物理课本中有一课内容讲解<失重和超重现象>,但实验研究失重和超重现象的都是一些向上或向下直线运动的实验,而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在运动过程中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而绝大多数是圆周运动和旋转运动的.能不能设计一种带有旋转运动的"失重和超重现象实验仪"呢?我们想到了初中物理中<机械能转换与守恒>这一节的重要实验--麦克斯韦滚摆实验.麦克斯韦滚摆在运动过程中,既有上下运动又有旋转运动,那么滚摆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失重和超重现象呢?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麦克斯韦滚摆失重、超重实验仪".对麦克斯韦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失重和超重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一、背景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一年级《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内容。传统授课过程中学生只能由教师的讲授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含义,缺乏对超重与失重的进一步理解,更无法对超重与失重的现象进行体验。  相似文献   

14.
超重与失重现象是力学中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应用.大多数学生对"物体在空气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还可搞清楚,但对于"液体中物体的超重、失重现象'则感到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此类问题不仅涉及重力、弹力,还要涉及浮力在超重、失重过程中的特点.为使学生熟悉、掌握此类题型的思考方法,现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1 制作背景 新课标对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这节的活动要求: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和超重.超重与失重现象最直观的表现是用测力计或台秤测物体的重力时示数会变大或变小.虽然学生通过坐电梯或坐过山车能获得亲身体验,但却无法直观地看到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测量示数的改变,因此这种体验活动是有局限性的.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亲眼目睹超重与失重现象,并能感受在现象中示数的变化,将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与学习.本教具"超重与失重现象演示仪"正是为了实现该目的而制作的.  相似文献   

16.
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以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把升降机换成升降电梯,都是通过分析人对升降机(电梯)的板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为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前者安排了“做一做”观察失重现象,后者在例题旁安排了一幅插图,说明人站在体重计图2上下蹲或起立时也能看到超重和失重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直接以此类方式分析理解失重和超重现象,学生兴趣不高,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因为事例虽取材于生活,但是很多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测量过体重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如何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具体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已成为目前普通高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在物理教学中,对一些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研究性课题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超重与失重的实验改进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中对超重和失重进行了专门的讲述,同时安排了一些小实验,来帮助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发现,在这些小实验中,有些因为操作难度大,现象不明显。如用水罐演示水在超、失重状态下流出的情况的实验就属此类。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对该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讲述牛顿第二定律时,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形成和特点作详细讲述,使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目的。让学生回家后根据原理亲自动手做一做书上讲述的小实验,下次上课时交流体会。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时间太短,现象很难观察到,水罐落下后会掉在地上等一些具体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我启发学生:“怎样才能延长观...  相似文献   

18.
超重和失重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也找到了许多演示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方法。例如,用1个多处漏水的可乐瓶装满水后,迅速地抛到空中等,但这种方法只是定性的描述分析。如何定量测定超重与失重,这是笔者多年思考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如何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具体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已成为目前普通高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在物理教学中,对一些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研究性课题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超重与失重的实验改进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中对超重和失重进行了专门的讲述,同时安排了一些小实验,来帮助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发现,在这些小实验中,有些因为操作难度大,现象不明显。如用水罐演示水在超、失重状态下流出的情况的实验就属此类。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对该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讲述牛顿第二定律时,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形成和特点作详细讲述,使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目的。让学生回家后根据原理亲自动手做一做书上讲述的小实验,下次上课时交流体会。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时间太短,现象很难观察到,水罐落下后会掉在地上等一些具体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我启发学生:“怎样才能延长观...  相似文献   

20.
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以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把升降机换成升降电梯,都是通过分析人对升降机(电梯)的板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为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前者安排了“做一做”观察失重现象,后者在例题旁安排了一幅插图,说明人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或起立时也能看到超重和失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