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在收获的季节,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天鹅的故事》。欣赏着薛老师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位“实在之中有思想,踏实之中有新意”的人。于是,我不由想起《江苏教育》上那篇关于他的特写中的一句话:“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  相似文献   

2.
《五灯会元》卷十七载有青原惟信禅师的一段著名的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段话,亦见于《青原惟信禅师语录》。青原惟信这“三般见解”,后来成为禅宗一桩著名的公案,历  相似文献   

3.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里所说的"山"和"水"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万事万物.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相似文献   

4.
品茶三味     
转眼我已经走进初三,迎来我收获的季节,这不禁让我想起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品味白族的三道茶一般。有这么一种说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正是三道茶的恰当比喻。  相似文献   

5.
读山品水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苍茫,  相似文献   

6.
没有研究过佛学,但参禅的三重境界却让我在很多方面茅塞顿开。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那山,看水不是那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初对这句话的理解源自年少时观赏风景的体验:初看山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山就  相似文献   

7.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  相似文献   

8.
偶然路过语文教研组,听到他们的辩论:“山qīng水秀”的“qīng”是“清”字还是“青”字?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然是‘青’字!”“错!”“为什么?!”“不知道!”带着满腹的疑惑,我先后请教了几位语文组权威,又翻开了《现代汉语词典》(1981年版...  相似文献   

9.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职责。作者创造性地以中国传统艺术符号为载体,以生活物品为媒介,开展对传统艺术文化教学的全新探索。并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一哲学思辨作为教学逻辑的借鉴,开展《山外有山》拓展课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0.
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  相似文献   

11.
没有研究过佛学,但参禅的三重境界却让我在很多方面茅塞顿开.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那山,看水不是那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初对这句话的理解源自年少时观赏风景的体验:初看山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走入山水,因为一丝清凉抑或感动,所以或雀跃或悲伤,于是会从一个新的视角感受山水、认识山水,山水也随着情感的变化而显得风格迥异,这时的山与水仿佛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山那水;走出山水,恰如"千回百转之后,一切回归大地"一般,所有的色彩与情感回归到山水之间,再同首,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文本(一)“风雪夜归人”,究竟是“作者”归,还是“他人”归?笔者认为,“归人”不是“作者”,而是“他人”。理由有三点:1.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宿”意为借宿。它告诉我们,作者是因遇上风雪而借宿芙蓉山主人家的,这就表明他是“客人”,不是“主人”;他是“路过”,不是“回家”。因此他只能是“旅  相似文献   

13.
没有研究过佛学,但参禅的三重境界却让我在很多方面茅塞顿开。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那山,看水不是那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初对这句话的理解源自年少时观赏风景的体验:初看山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走入山水,因为一丝清凉抑或感动,  相似文献   

14.
人生三境界     
这一期的“作文材料宝典”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动——一部分文章后面加了编辑的提示,又增加了几段“名人睿语”。对于这种改变,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欢迎写信来!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  相似文献   

15.
读山·品水     
宇宙乾坤,世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缜密相连。若能懂得欣赏,细细咀嚼品味其中的哲理,便能领悟人与自然都是由生灵在主宰。只要心存友善和情爱,生命便与你我共存,生生不息……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的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寻求灵感。读山,“横看成岭侧成…  相似文献   

16.
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相似文献   

17.
正禅宗有三重境界之说: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则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致可理解为:最开始,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山是山,水是水,后来能看到深层了,发现山与水的内涵或寓意,再后来,万法归真,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笔者以为,这三重境界用来说明数学解题也是合适的.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问题时,会有  相似文献   

18.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话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说,一个人的心在人生之初是纯洁无瑕的。初识世界时,他眼中的  相似文献   

19.
范国强 《海南教育》2014,(22):50-50
哲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句话用于教学生涯同样合适。笔者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次,几年来不断深入文本研读,深刻感悟到季羡林笔下德国民族养花、爱花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花”只是花。人自打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鲜花怒放,清纯美丽。懵懵中,知道了这是花,于是对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看花是花,很单纯、很真实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500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全文直接描写花的“奇丽”更是惜墨如金。  相似文献   

20.
读山品水王玉茹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