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村庄权威认同一直以来都是农村政治不能忽略的因素。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及村民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基础的设立,农村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原子化,在这样的制度背景和社会结构中,派系这一新的农村非正式组织开始在村庄中出现,村庄的派系化使得村庄权威认同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派系斗争是国民党最大的特点和弊端之一,卢沟桥事变以前国民党派系斗争的主要特点为组织结构分裂、派系矛盾复杂多变、宣传理念统一和权力争夺白热化。  相似文献   

3.
对农村调解机制的社会基础进行考量,需要结构化的理解村庄社会现象,包括村庄权力结构、内生秩序、村庄文化及其与村庄外其它政治力量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以从总体把握农村调解机制的研究路经。  相似文献   

4.
在国民党 2 2年的统治期间 ,派系斗争时刻伴随着国民党的政治运作过程。其斗争之激烈、持续之久远、派系之庞杂、影响之广泛 ,在中外政治史上十分罕见。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权的一个重要特色。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派系之间的斗争 ,使国民党永远陷在派系纷争的沼泽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5.
在现阶段中国社会,能人治理越来越成为推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主导村庄公共权力的能人通过及时有效地把握村庄发展机遇、更新村庄发展理念,发挥强势的能人治理效应.机遇和观念日益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隐形动力.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两个村庄为个案,通过对集体工业经济发达和个私工业经济发达二种经济背景下的村庄权力结构的比较,分析了两村权力结构的不同特点,并从中揭示了村庄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杜赞奇教授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国家经纪理论,以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村庄社会中的乡村基层政治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在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权力在村庄社会内的一步步强化,村庄经纪走向了消亡。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逐步建立起来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广大农村社会中的确立,在国家权力逐步退出淡化的背景下,以村"两委"组织及其成员为代表的处于国家权力与村庄社会之间的中介组织及力量呈现出了明显的赢利型村庄经纪特征。相对于传统定义中的赢利型村庄经纪,再生于当前村庄社会中的赢利型村庄经纪除了具备赢利型村庄经纪典型的逐利性特征以外,还出现了诸多适应当前村庄社会环境,尤其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制度为阶层博弈构建了制度平台。根据占有权力资源的多少,村民分为管理者、非管理精英、普通村民三个权力阶层。从一定意义上说,村民自治的运作就是管理者、非管理精英和普通村民三个阶层围绕利益而展开的博弈过程。当前最常见的阶层博弈方式主要有:“权力精英”与普通村民的博弈;干部与群众的博弈。从阶层博弈的特殊视角考察,村庄权力结构大致分为管理者控制型、权力精英主导型、群众自治型三种结构。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的治理资源主要来自政府主导的官方权威和地方自生的民间资源,在当代社会表现为村委会和宗族的两种形态。来自江西省桐村的实地调查资料表明,进入农业税费改革的“后农业税时代”,村委会陷入角色困境、人才困境以及财政困境,延续了国家经纪人的特征;而宗族在新世纪后也经历现代转型,在宗族组织、活动、关系上渐趋理性化。双方在村庄生活中围绕权力、利益展开博弈,村委会的策略包括信息控制、介入宗族事务、权力寻租等,宗族的策略包括重构村庄政治空间、弱化村委会权力效能以及强化成员的宗族意识。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利益关系的嬗变和权力结构的变迁无疑成为乡村社会治理最为关键和核心的要素。进入后税费时代后,乡村社会利益关系的嬗变使国家在乡村社会的治理正经历从"控制逻辑"到"服务逻辑"的转变。然而,这样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治理真空"、政策认同弱化以及利益表达和利益传输不畅等问题。从权力结构来看,无论是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进退,还是"积极"和"消极"的控制,客观上都难以有效克服内在的缺陷和不足。进入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应通过有效提升国家权力的整合效度,推进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确保乡村社会善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1.
形如 f″(x)+g(x)·f(x)=0的微分方程,其中 g(x)是 x 的周期函数.这类方程就是马奇耶方程.马奇耶(Mathieu)方程在实际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关于它的周期解的研究,是结构动力屈曲分析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个重要内容.在马奇耶方程的周期解中,稳定与不稳定解的分界线即临界解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给出了临界解的求解方法,证明了临界频率方程的收敛性,讨论了某些干扰因素对临界解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这些干扰因素体现在结构阻尼,结构初始缺陷,结构的非线性几何点系结构的纵向惯性矩及转动惯性矩、复合材料的耦合效应等.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马奇耶方程的微小干扰,都将严重影响其临界解甚至改变解的性质.因此,在分析结构动力屈曲问题时,必须考虑问题所能包含的上述各项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基本上确立了当事人主义倾向的庭审制度,旨在达到“公正审判”,但在侦查阶段却依然适用职权主义的模式有时甚至有超越职权主义的成分,这不仅违背程序公正所要求的程序参与性和平等性,还导致了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结构性失衡,以至于与庭审的衔接出现问题。为了在侦查中为整个刑事程序打好事实基础,有必要采取体现效率的行政模式,也就是使侦查由职权主义走向当事人主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一国社会主义"论这一看似简单的命题中,交织着因欧洲革命失败而使革命孤立在落后一国的无奈和焦虑,苏共政治舞台上的派别重组和权力之争,以及或有一定深度的真正的理论分歧。文章以1925-1927年这一苏共舞台上权力重组和理论争鸣的关键时期为特定视域,揭示"一国社会主义"问题的历史成因与理论分歧,从而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4.
理学与国学运动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前期的国学运动中存在着明显的国粹派和新潮派两大派。在许多国粹学者看来,儒学是国粹,而宋代兴起的新儒学—理学才是国粹的核心。新潮派国学家将宋明理学作为研究对象,将宋明理学典籍作为国学基础之一,而不是尊之为"国粹",这是新潮派和国粹派的分歧所在。新潮派国学家知道对理学的批判并非他们的任务,他们的任务是从纯学术的观点出发,采用新的科学方法,以解决理学的某些困难的学术问题。国学家们对理学基本事实的考证能促进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朱执信是革命党中与会党关系密切的革命者,他注意把会党作为革命的依靠力量之一,在辛亥革命前后,朱执信与广东会党进行了大量的接触,使广东会党在广东光复和二次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宋之争,是清代学坛的一椿要案,桐城派与之有着不解之缘。乾隆年间.姚鼐与戴震公开对抗.嘉道年间,方东树与江藩再起波澜,桐城派始终是汉宋之争中宋学派的主要阵营。这既是门户之见使然.更是桐城派尊崇程朱而重治“术”与汉学家尊奉汉学而重治“学”的学术分歧导致的必然结果。嘉道时期的桐城派主张汉宋兼采,表现出开明的学术态度。但是,用汉学之“学”补宋学之“术”,汉学为宋学服务,才是他们的最终意图。  相似文献   

17.
王雷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2):101-105
1916年袁世凯帝制覆亡后,北洋政局有向和平发展的可能,实力派和非实力派在约法问题上的反复争论,反映了这种走向。国民党、进步党急于分享反帝制果实,一味要求无条件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段琪瑞为实现南北统一而作出让步,《临时约法》再次恢复。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七个派别,他们都有着自身的建树,但也值得进一步推敲、完善.历史派的贡献在明确教师的职责方面;应然派在高尚的道德诉求为价值依归等领域有着闪光之处;实然派的优点在于现实可行性上;适然派主张适然样态既有现实性又涵盖了较高的价值诉求,但如何做到?教师执业的规范、度量如何划定?尚待进一步研究;比较派在借鉴西方的信息、先进思想方面有可取之处;综合派集其他四派之精华,但未能找到师德的理想样态和合理考核体系,以及大体阈值;国外的研究重“才”而轻“德”,不适合我国国情.故该课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行文学史中,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为主要成员的明代作家派别因推崇唐宋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之称始自近代。然若究其本质,"唐宋派"之称不恰当,是对此作家派别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20.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是利用考证派的成果,把考证与索隐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索隐派。尽管与旧索隐派有区别,但其实质仍是“猜谜”,他的研究方法与观点都有纰漏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