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夔为南宋著名诗人,惜其诗为词名所掩,论者甚少,殊为憾事。白石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为其词作数量之两倍,并有《白石道人说诗》。可见在白石文学事业中,诗歌占有极为重要位置。白石在当时诗名甚大,与诗坛宿老均有密切交往。这些前辈名家对白石诗才亦极为称赏。杨万里有诗赞曰:“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推白石作先锋”。萧德藻以为“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诗翁们的推许称赞,充分说明白石在诗坛上的重要地位。而今人对白石诗之所以不够重视,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对白石师承关系、创作道路有所曲解;二是对其独特诗风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南宋词人姜夔(1155-1221)"主韵".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将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同列为格律派.上述众人显然有共同之处;继承了北宋周邦彦的衣钵,重音律,重字句,语多深婉韵味.历来论家对姜夔和音乐的关系、词作辞藻方面的特色颇多研究,此更证明姜夔与周邦彦相亲.陈延焯在<白雨斋诗话>中拈出气体一词,认为"气体之超妙,则白石独有千古,美成亦不能至."笔者认为如果从气的角度切入,姜夔和周邦彦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3.
姜夔,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后寓居湖州,靠近苕溪的白石洞天,故号白石道人。姜白石是继苏东坡后又一位艺术全才,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通。尤其在词作方面,姜词“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在婉约与豪放两大派之外,另开清刚一路。冯金伯说“词莫善于姜夔”,甚至有人推尊白石“犹诗家之有杜少陵”,由此足见其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在文学史上具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词人奉他为宋词中第一作家,比为"词中老杜"。他的词格律严密,题材广泛,以空灵含蓄著称。著名学者王国维却认为姜夔算不上一流词人,在他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对姜夔的词作多有批评。王国维认为,姜夔胜在"格韵高绝",甚至认为"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可惜的是,他"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  相似文献   

5.
“学有余而约以用之,善用事者也。”这是南宋词人姜夔《白石诗说》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就诗词创作而言的。姜夔认为,在诗词创作中,诗人在“用事”时,应当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进行严格的取舍与剪裁。即“约以用之”。用姜夔的这个创作主张来评价梁实秋的怀人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用事”特点,笔者以为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6.
姜夔在南宋诗坛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夔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南宋诗坛影响很大,但后世词坛诗名,不太为人注目。本文从姜夔诗歌,诗论及其交游等方面入手,论证姜夔与南宋诗坛的密切关系,指出姜夔诗歌上承江西诗派,中系四灵诗派,下启江湖诗派,从姜夔诗歌与这些诗派的联系中,论述姜诗的风格特点及其在南宋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江湖诗派的先驱。他的诗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生活于后的著名诗论家严羽的诗学思想具有启发意义。严羽以禅喻诗的妙悟说与姜夔的论悟颇为相近,两者都极力追求自然高妙的艺术境界;姜夔认为诗歌要“吟咏情性”,自然含蓄,不事雕琢,而严羽主张诗要抒发内心情感,以达到浑然天成的美妙境界,这也与姜夔有相通之处;两人在诗论中都提到了“气象”,并且都将诗歌看成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但两者对“气象说”的论述还是有所差异的。可见,严羽的许多诗学主张是与姜夔的诗学思想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8.
正姜夔(1154—1221),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他是著名的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宋谢采伯《续书谱序》中云:"白石生好学,无所不通。书法得魏晋古法,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尤好临习《定武本兰亭序》。"姜夔收藏、题跋的《定武兰亭》后为赵孟坚所得,并留下"性命可轻,至宝是保"的佳话,是为"落水兰亭"。姜夔书法品格高逸,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赞道:"白石书法,迥脱脂粉,一洗尘俗。"姜夔还擅书法理论。他的《续书谱》是仿效孙过庭《书谱》所撰  相似文献   

9.
姜夔词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运用“月”意象进行传情达意的,与文学史上同类意象的词作相比,白石笔下的“月”意象在表现思乡、怀远、哲理之思及高洁之志等文化意蕴时,独具清冷风韵。这种“冷月”风格的形成与姜夔的性格及经历、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及词作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白石诗的阳刚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是继李白、白居易、温庭筠、欧阳修之后中国文坛上又一个诗词兼长的文人。前人评价其词曰“清空”、“骚雅”,评价其诗曰“清婉拔俗”。其实,作为一代诗人、词坛宗主、乐坛泰斗,白石作品中清空幽远、琢句精工,表现散淡闲寂、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固然可观,但并不能反映白石个性气质和艺术风格的全貌。白石之所以能负盛名于南宋诗坛,成为江湖诗人中矫矫不群的一个,在于他的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宏阔雄劲、旷远沉静,表现自然、社会和民生,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如一股清风吹过南宋后期文坛。  相似文献   

11.
姜夔词被后人称为"白石体",具有"不惟清空,又且骚雅"的艺术特色。其"清空"的审美风格在词中主要表现为意象的清冷及意境的清旷;其"骚雅"的审美风格在词中则主要表现为咏物词皆有所寄托及用事的委婉含蓄。姜夔的"清空骚雅"为宋代词体风格注入新的美学思想,不仅迥异于前人,更对后世词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翻阅书籍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喜欢以“白石”为号。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给自己起了“白石道人”的别号,与他共同学诗于萧千岩的黄岩老,也给自己立号为“白石”。他们二人在当时文坛有“双白石”的美誉。 明代著名画家沈周晚年号“白石翁”。近代大画家齐白石,真名齐璜,“白石”也只是他的号,以致人们对他的真实姓名反而生疏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文人对“白石”情有独钟呢?据晋朝葛洪《神仙传》记载,上古时代有一个修道高人,居住于白石山上,常常煮白石为粮食,人们都称他为“白石先生”。到彭祖时代,白石先生已经两千多岁了…  相似文献   

13.
解读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词人,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书法、音乐无不精善。姜夔词中。触目尽是“梅花”意象。遍检《白石诗词集》,可寻得以梅花为题或关涉梅花的作品有二十八首。词人在作品中频繁地使用“梅花”意象。并非出于偶然。是有其中的原目所在的。笔者在拙文中。以此视角为切入点。试图揭示出姜词“梅花”意象的多重内涵。笔者认为:姜词中的“梅花”意象。既是作者冷僻、孤傲人格的比附,又与萦绕作者心头的“西湖意情结”和“恋人情结”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后世词人对姜夔词的接受表现在诸多方面:从字面而言,后人多择取姜夔词中冷色调字,和谐悦耳兼具传情达意的形象性叠字以及带有特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名和物类之字面也接受颇多;从语句来看,或径用白石词原句,或通过拉伸、压缩、改易、反用乃至用意等手段予以翻新;就篇章而言,表现为和韵、集句、多用、效体等多种方式,以期对白石词语言整体化用与融通。后人学习白石词,既是词体发展的必然选择,亦缘于姜夔其人其词的自身魅力,更有后人境遇与情感的认同。它促进了词的雅化进程,使词的艺术表现力进一步强化;但亦导致词与大众渐次疏离,步入狭小幽深。  相似文献   

15.
姜夔词以他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这与他大量使用清冷意象群有着密切的关系。白石在词中使用清淡、冷凝的意象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心灵,这些意象与白石的心灵水乳交融、互为一体,充分表达了词人悲凉的心境。意象与心灵的交融充分体现了白石词抒情方式的悲凉性、情景设置的交融性和语言风格的刚雅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鉴赏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想象,在想象之中我们才能感受屈原的飘风云霞和李清照的风情万种。姜夔《白石诗说》云:"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文学一直以来追求的审美  相似文献   

17.
姜夔是南宋词坛大家,他的诗歌创作也达到很高的造诣。从整体来看,姜夔的诗歌作品既有对时代风气的因袭,更主要的则表现为超越。在具体的创作中,也呈现出对诗法的遵循与突破。法度和创新的相互交融,正是姜夔诗作的主要特点,并由此呈现出一家风貌。  相似文献   

18.
南宋姜夔在词史上创立了“清空骚雅”新的美学风格。此种美学风格可以辨析为托物喻志之“骚雅”、峭拔冷隽之清劲、野云孤飞之空灵三个层次。白石词最大的改变是在气质方面,即:从北宋歌舞酒宴间之俗而艳,转变为抒写个人怀抱、托物喻志之“骚雅”。至此,歌词已合乎儒家诗教之要求,以下讽上,温柔敦厚,有无限言外喻托之想。姜夔作词亦能融入江西派诗法,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之健笔,来改造晚唐以来温韦、柳、周靡曼软媚之词,创造出一种清劲、拗折、隽淡、峭拔之境界,为词中所未有者。白石词气质之“骚雅”,品格之“清劲”,都出之以空灵笔法。姜夔化实为虚之“空灵”笔法,大约有三种:其一,用拟人法,移情于景,以自然界无情之物诉说人物之情思。其二,提炼,化解前人诗意,创造全新意境,启发接受者之想象,丰富词作之内涵,古人即为己身。其三,以今追昔,亦今亦昔,虚实相叠,似实而虚,怀古即是叹今。  相似文献   

19.
以词闻名的姜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独到的造诣。目前学界大多将他的诗歌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即“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阶段,在姜夔的学诗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产生深刻影响。他走入江西诗派又走出江西诗派的经历,造就了他后来自成一家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宋人论诗,极重字“响”.“响”字说随着宋代诗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潘大临的诗眼与“死响”,叶梦得、吕本中、姜夔的“活法”与“活响”,魏庆之、严羽、方回的意境与“声调之响”.“响”字说既关注诗歌局部诗眼的锤炼,又注重诗歌整体意境的开拓,还成为指导宋诗走向成熟的理论因素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