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乡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悲惨命运,它在风俗描写上具有积极的意义。20年代的乡土文学对后来的乡土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地域为“创作支点”的乡土作家群及左翼作家继续发扬现实主叉创作传统。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在深入现实生活中自觉体味翻身农民的美学理想与艺术趣味。20世纪80年代,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为特征的“寻根文学”占据了乡土文学的位置。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出现喜忧参半的局面。端正乡土文学形态,再树乡土文学魂魄,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不客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地域为“创作支点”的乡土作家群及左翼作家继续发扬现实主叉创作传统。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在深入现实生活中自觉体味翻身农民的美学理想与艺术趣味。20世纪80年代,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为特征的“寻根文学”占据了乡土文学的位置。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出现喜忧参半的局面。端正乡土文学形态,再树乡土文学魂魄,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不客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现代乡土文学出现了三次创作高潮,分别以鲁迅、赵树理、高晓声为代表.赵树理所代表的第二次乡土文学高潮,起到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先后有京派小说、解放区农村通俗小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新乡土小说、文化寻根小说几种变体。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时代精神、文学思潮等方面探寻乡土文学几种变体间内在的联系及历史的延续性,可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历史沿革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域文化不仅影响作家的创作个性 ,同时也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文化源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形成了乡土文学作家们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 ,而对风俗习惯的描述和方言土语的使用 ,使乡土文学作家们深入直观地表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鲁迅和沈从文同是个性鲜明的乡土文学作家 ,其创作风格、内容、审美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别 ,正是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乡土文学更是面临严峻挑战.资本的无孔不入和消费主义、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人文学科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倾诉欲望、书写城市自然也成了这个时代文学写作的主题."乡土文学"的创作,在整个20世纪可以说实绩斐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也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但在崭新的"全球化"语境下,乡土文学却逐渐变得失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困境体现在两方面:一天受大气候、大环境的影响,乡土文学受到读者的冷遇;另一就是作家们和正在变化中的乡村是隔膜的,写不出真正反映农村变革的好作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并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已没了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关键是,作家们要顺应时代,不断调整自己,寻求乡土文学创作更广阔的空间,以全新的文学品格来应对挑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本文从乡土文学创作的角度入手,较详细地考察了茅盾的乡土文学观,并分析《农村三部曲》独特的乡土文学品格,探讨作品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疏离中的恒定——五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创作基本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台湾文学研究园地中,五十年代的乡土文学是一块有待进一步开掘的沃土。本文从釐析台湾乡土文学的概念与范畴入手,界定了它所涵盖的基本范围,并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渊源出发,分析了它迥异于主流“战斗文艺”的创作状况及价值取向———与主流文学疏离乃至反叛的边缘化创作及坚定的汉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乡土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母题。现代乡土文学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以其中的“五四”时期为横断面,试图分析流贯于其创作中价值选择的一显一隐的两重性的纠结,即对乡土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眷恋之情。同时,从社会现实、文化选择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其创作风格的内在决定因素。并且在与30年代乡土文学的比较中,加深对“五四”乡土文学鲜明特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依纵向历史角度概括可分为四个时期:二十年代中期、十七年时期、新时期(上)、九十年代。对各个时期的乡土文学的总体特征及重点代表作家作品作以介绍。其中二十年代中期部分重点写本时期乡土小说的共同特征。十七年部分重点写赵树理、孙犁两位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新时期(上)部分重点写刘绍棠、汪曾祺的创作。九十年代部分重点写新乡土小说的“新”。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贾平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乡土文学创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乡土文学有着相似的创作心理、审美追求、价值取向、生命意识、乡土情结,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跟进研究,取得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亟待深化开拓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四川现代女作家罗淑在书写家乡简阳农村地区的女性生活时,从自身性别体验出发,融入自己对女性生存的理解,饱含对女性生命状态的关注。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本细读、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罗淑的乡土文学作品,可以发现,罗淑突破了中国现代男性乡土文学作家创作的局限,弥补了中国现代女作家创作的不足,在表现当时乡村女性受父权制社会与男性中心文化压迫的同时,展现了乡村女性在边缘处境中的抗争精神,刻画出她们澄明而美好的心灵。其作品中的女性书写使得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多维、立体。  相似文献   

16.
研究乡土情结对贾平凹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是其乡土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美学特征之一。形成贾平凹作品乡土情结的因素包括秦文化熏染、“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三个方面。它们构成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支点,促使他爆发出一系列创作灵感.取得巨大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7.
赵贵明 《甘肃教育》2020,(4):134-134
乡土文学历来是中国文学百花园里一支永不凋谢的繁花,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先生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接近农村,甚至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在创作上较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所谓"乡土文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乡土文学更发展为一股不可遏止的文学潮流。  相似文献   

18.
在乡土文学创作中,如何理解乡土文化是一个关乎作品文学性高低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文学界对这一问题缺乏必要的反思,以致于严重影响了乡土文学创作的质量。我们认为,文学中的乡土文化书写应该遵循"文学性"、"艺术性"的标准。从文学性视角来看,文学中的乡土文化因其个体化程度不同体现为现实的、文学的和原创的等三种性质不同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小说多以家乡为背景,在坚持民间立场和民间话语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叙写中国的乡土人生与乡村习俗,同时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实现了对乡土文学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文体.从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民族风情等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力图通过对湘西社会的深厚之情,来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社会.通过结合沈从文特有的人生经历和精神素养,探讨其乡土文学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