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废名小说《桃园》意蕴悠远,稍嫌晦涩,小说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呈现上颇耐解读,这与作家在艺术创造上自觉地对"陌生化"创造手法的选取有关。《桃园》陌生化创造手法主要体现为:叙述手法的陌生化——具体体现为叙述过程中利用叙述视角的变化对叙述信息的间接扣留来实现;语言运用的陌生化——具体体现为语言构造的诗化追求以及大量隐喻、象征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的长篇小说《城堡》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叙述技巧为后来各个流派借鉴。本文将从文本出发分析《城堡》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风声》、《铁人》、《建党伟业》等主旋律电影为例,对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成功在于融和大历史于人性最普通却又最闪耀的时刻、宏大叙述中融入新的题材元素、现代影像技术注入宏伟叙事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4.
小议《已故上校的女儿》的叙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上作出了大胆的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叙事风格。本文从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三个方面对其代表作《已故上校的女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曼斯菲尔德的这种独树一帜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5.
《白色城堡》是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不长的篇幅、独特的写作手法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在故事架构清晰和遣词造句简单的情境下,涵盖了关于文明冲突与交融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的文本意义:一是对身份认知感的讨论;二是探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三是"白色城堡"作为象征手法下意象的产物,它代表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成功地运用了《圣经》隐喻来渲染气氛, 丰富其内涵。《圣经》的故事寓意和有关道德观念已融入作品的思想主题中, 同时, 作者在叙述结构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通过套用《圣经》手法使之发挥有力的烘托作用。本文拟就小说的主题思想, 叙述结构及人物性格的塑造等三个方面来论述 《圣经》对斯坦贝克的创作所起的作用, 从而加深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第一人称叙述手法、全知叙事、客观叙事、叙事视角、意识流等方面对《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手法进行了比较,探析了《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中叙事手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英国"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之一《尼罗河上的惨案》堪称推理小说在黄金时期的经典之作,叙述手法和叙述手段精彩丰富,极具特色。基于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的结构主义叙述学理论,通过作品研读,对作品中所使用的叙述手法和叙事结构等特征进行探讨,分析认为作者克里斯蒂在其作品中对叙述时间顺序上的倒叙与无时序特征的使用,对叙述时距中非等时性与省略的运用,结合叙述频率中的重复叙述,叙述语式中叙述者对于叙述方式的选择,以及叙述语态中和自由叙述视点的应用,共同作用形成了《尼罗河上的惨案》扑朔迷离但又符合逻辑的叙述效果,其叙述模式使其作品堪称推理小说在黄金时期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经常在写作技巧上进行大胆的实验和创新。其作品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手法,成功地刻画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通过分析《我的安东妮亚》和《教授的房子》中的叙述结构来探讨凯瑟在这两部小说中所用叙述技巧的成功之处及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采用多个叙事视角来建构故事情节,使作品在形式上具有一种破碎的美感。同时,福克纳善于在文中结合意识流手法、冗长复杂的语言来进行现实主义的描写,带给读者新颖的审美感受。叙述内容方面,福克纳则坚守对传统意义的追求,关注人的价值和信仰的失落,使得小说《我弥留之际》具有传统的内容和现代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余怀的《板桥杂记》以纤巧绮丽的文字极力渲染了晚明时期秦淮河畔的繁华风月。透过这层薄纱,我们可依稀辨出余怀对青楼文化的重新审视。本文试从叙述意图、叙述对象、叙述手法、叙述价值四个方面对《板桥杂记》所体现的青楼文化进行深层次解读。  相似文献   

12.
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具有多重身份和复杂的人格特征。小说作者正是通过现实叙述、精神叙述和殖民叙述的多重叙述手法来实现人物的多侧面塑造,赋予了鲁滨逊这个形象巨大的艺术魅力。了解小说的多重叙述特征,才能避免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13.
叶高洁 《考试周刊》2009,(25):27-28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和《被遗弃的韦瑟罗奶奶》分别为威廉·福克纳和凯瑟琳·安·波特的著名作品。两位小说家以独特的手法成功刻画了两位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艾米丽和韦瑟罗奶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尝试从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叙述角度的选择等方面来对两个人物的塑造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在其文本《城堡》中,叙述了一个被称之为K的想要进入城堡而终不得的故事。K的焦虑与执着,恰好折射出卡夫卡在特定的家庭、种族和历史语境中的焦虑与反抗。卡夫卡与K的精神内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城堡》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就在于卡夫卡运用独特的笔法为读者构筑了一个荒诞离奇而又冷酷真实的世界。本文试从城堡机制的荒诞性、艺术思考的真实性来解读《城堡》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6.
《华威先生》不但主旨深刻敏锐,艺术手法也有过人之处.运用叙述学理论,从叙述角度与叙述者、叙述时序、叙述频率、叙述速度、叙述空白五个方面,详尽剖析了《华威先生》的叙述之美.  相似文献   

17.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在主题、语言的运用和叙述手法上都具有突出成就,一直是评论的焦点。其中"模糊"手法的运用对揭示其深刻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主题、象征手法和叙述视角三个方面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红楼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掘其异同。该研究对中西文学鉴赏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在其文本《城堡》中,叙述了一个被称之为K的想要进入城堡而终不得的故事。K的焦虑与执着,恰好折射出卡夫卡在特定的家庭、种族和历史语境中的焦虑与反抗。卡夫卡与K的精神内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