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言》中的正反疑问句包括“VP(也)未”“VP(也)不曾”“VP否”“VP(也)不”“VP(也)无”“VP没有”“VP(也)没”“VP-Neg-VP”和“可VP”等几种。“VP否”“VP(也)不”“VP(也)未”“VP-Neg-VP”等正反疑问句均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VP(也)无”式正反疑问句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其余几种均起源较晚,为近代汉语新兴的正反疑问甸类型。《三言》中大量运用“可VP”式正反疑问句,“VP不曾”“VP没”“VP没有”比重均不大,普通话中正反疑问句的主要类型“VP-neg-VP”式在《三言》里比重也不大,这些都与《三言》所代表的是属于“可VP型”的苏州方言有关。  相似文献   

2.
“VP—neg?”是黄冈方言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特殊问句类型。“VP—neg?”有两种基本句式:“VP有(没有)?”和“VP不?”。“VP有(没有)?”句式在黄冈境内用法较为一致。“VP不?”在各县市方言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三种情形,其差异主要表现在“VP不?”式和语气词的结合上,构成的方式不同,其语义倾向和语用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黄冈方言“VP不”和语气词的结合,表现为或连用或拼合,最终“不”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呗”,其种种不同的用法,反映了黄冈方言“VP不?”句式由正反问句向是非问句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反复问句没有出现宋、元、明、清时期常用的“VPNegVP”、“可VP”和“VP不曾”等格式;是非问句中出现了唐五代才见的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莫”,但没出现唐五代晚期很常见的“VP摩”式;“VP否”、“VP无”式的使用情况接近于《敦煌变文集》。据此笔者推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年代应为唐五代稍早于《敦煌变文集》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中的"VP不"疑问句涵盖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两大类型,其中"VP不"正反问句数量庞大,反映出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征。部分"VP不"正反问句句末的"不"字开始虚化,转变为是非问句,体现为三种:一是表否定的句子;二是带表确认事实类语气副词的句子;三是由"是"字判断式构成的句子。  相似文献   

5.
基于时体意义的角度,讨论了寿县方言的"可VP"问句。分析该问句的类型及其特殊性,并将该句式与阜阳方言、合肥方言做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语料库,从方言的问句理论出发,聚焦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句型及其解释。研究表明:河南鹿邑方言"可VP"中"可"主要继承了古汉语中虚词"可"的疑问副词性质,起到发问的作用;根据定量语料分析得出,鹿邑方言中"可VP"存在附加式问句:"S+‘可VP’"以及一般的"可VP"问句;分析"可VP"问句得出,在鹿邑方言中"可VP"在问句中一般做主语、谓语、补语;鹿邑方言"可VP"问句中不能套用"可VP"句式,以及"X不X"句式。  相似文献   

7.
六合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其正反问句形式上不同于该片区的其他方言,主要采用"给VP"句式来表达。正因如此,"给VP"问句本身呈现出多种与众不同的使用特点。此外,疑问副词"给"作为焦点标记,在使用过程中声调发生了促化现象,这种变化不仅可以从语用功能上进行解释,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类型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山阴方言属晋语大包片。山阴话中的正反问句主要是“VP-(PRT)-NEG”格式,另外还有少量“V-neg-V”式。“VP-(PRT)-NEG”对进入其中的VP有一定的语义要求。山阴话正反问句中“VP-neg”为最古层,“VP-PRT-NEG”为中间层,“V-neg-V”为最新层。“V-neg-V”句式很可能是受普通话影响后起的句式。  相似文献   

9.
龙川客家话正反问句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阿唔VP"型,一种是"唔VP-(PRT)",特点是发问词中由"阿"和否定词"唔"构成,麻布岗等镇保留了"阿"和否定词"唔"作为发问词,回龙、龙母、老隆等镇两者合音,通衢等镇合音后脱落否定词韵尾,但在部分常用发问词中依然保留。"阿唔VP"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功能与广受学术界关注的吴方言"阿VP"问句相同,但龙川话的"阿唔VP"与选择问句"VP啊唔VP"关系密切,有可能是选择问句删去左边的动词而成。"阿唔VP"是属于否定词前置构成的正反问句,是汉语方言正反问句的一种新类型,可称为"F-(neg)-VP"。  相似文献   

10.
唐宋禅宗语录中的正反疑问句不仅类型丰富,而且有些类型很有特色,是一些特殊正反疑问句,“FVP”型正反疑问句、祈使性正反疑问句和附加性正反疑问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FVP”型正反疑问句主要有“还VP”式和“可VP”式两种,祈使性正反疑问句主要有“得不”式、“得否”式及“还得也无”式,附加性正反疑问句主要有“T,(还)是否?”式、“T,是不?”式、“T,是不是?”式、“T,好不好?”式、“T,还是也无?”式,这些句式都很有禅宗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结合汉语反复问句的发展历史,对日本明治时期北京话教材《四声联珠》中反复问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从中发现了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语言特征。清末北京话已然体和未然体反复问句的主要形式分别是"VP没有"和"V-不-V",前者多带时体标记,后者则多为附加问形式。存现式反复问句多用"VO-没-V",而很少使用"V-没-V"。在《四声联珠》中,"VP-Neg-VP"的使用次数要远远超过"VP-Neg";在"VP-Neg"中的否定词,"没有"的用例要多于"不"和"否"。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2.
在正反问句"VP-neg-VP""VP-neg"和"K-VP"三种类型中,前人一般将乳山话"是不/是没+VP"分为未然体("是不+VP")和已然体("是没+VP")两类,归入"K-VP"类型中,K="是不/是没"。但经本文调查,否定词"不/没"与VP联系更紧密,"是不/没"连写易从形式上对该句式类型划分产生误导,故将"是不/是没+VP"中的"+"省略。研究发现"是不/是没VP"中"是"读轻声,"不/没"为否定词,VP可以为形容词、动词和动宾短语。"是不/是没VP"句式很可能是从"VP-neg-VP"句式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F+VP"疑问句式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发展到现代,这种句式呈地域化分布的现象更为明显。对"F+VP"句式分布于云南的特点的研究,得知云南方言"格"问句与吴语、江淮官话区的"F+VP"问句应该是同源的。从源头来看,吴语、江淮区的"F+VP"问句更多是历史的遗留,而云南方言中的"格"问句则是大量江淮区移民带来的语法现象,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于今天的江淮、吴语区。云南方言与吴方言之间有明确的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14.
睢宁方言反复问句"VP+neg+VP"、"VP+M"和"K+VP"三种类型共存。"VP+neg+VP"具体表现为"VP不VP","VP+M"具体语气词有"吧"、"蛮"、"哤","K+VP"具体表现为"还+VP"和"可+VP"。此外,还有"VP+neg+VP"和"K+VP"混合形式的反复问句。从地理学的角度看,"VP不VP"和"还+VP"句式几乎是通行整个睢宁,但是"可+VP"以及"VP不VP"的省略式在使用地域上有限制。睢宁方言反复问句的不同类型在使用程度上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有没有”正反问句的产生有一个历史过程,并在逐渐深入到我们的书面语和口语中。本文描写分析了“有没有”正反问句答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指出“有没有VP”有可能最早产生于《红楼梦》时代。在此基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语言接触、传媒诱导、语言内部要素互动、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人的社会类推心理,并对其答句形式的发展趋势做了预见。  相似文献   

16.
考察《老乞大》、《朴通事》中的正反选择问句,以正反选择问句及其答语的客观性为基础,从答语等语境考察正反选择问句的语义焦点,从语义焦点看出正反选择问句的反项语义已经虚化。说明"VP-neg?"型问句煞尾的否定项,其语法化现象在元末明初燕京一带的通语中已比较普遍。这种现象在今甘肃临夏话中也有表现。  相似文献   

17.
皇侃《论语义疏》中出现了几种为中古汉语所特有的疑问句新形式:由“为是……为是”和“为当……为当”构成的选择问句以及多种疑问词(“不”、“否”、“乎”、“耶”等)构成的正反问句。在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皇侃《论语义疏》具有特殊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老舍著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为特定语料库,聚焦于其中的正反问句,在详尽统计的基础上,探究《四世同堂》中正反问句的语用功能。将正反问句的语用功能分为探询、陈述以及指令三种功能,并在其下进行细致分类,分别列举实例,详细说明不同语境下正反问句的不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中"可"的功能、"VP"的性质进行考察和探讨。"可VP"问句中,"可"是主要的疑问标记词语,"VP"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可VP"问句的焦点可区分为成分焦点和命题焦点,焦点不同,"可VP"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不同。  相似文献   

20.
句末否定词与其前的肯定词语对举,可构成一种正反问句,表示纯正的询问,这是古今常例。这种句末否定词在文言中可以分为两支,一支是先起而常用的“不(否)”,一支是后起而不太常用的“未(无)”。《世说》共有这种正反问约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