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性思维是每一名成功者都应具备的思维方式。要想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就应从提高教师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为学生创造“鼓励创造性”的教学气氛、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使职高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一个成功者。  相似文献   

2.
思维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思维品质好。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强的主要表现。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灵活性、准确性、创造性、流畅性、敏捷性、变通性、简约性……那么如何使学生迅速转变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呢?笔者认为:对学生加强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奇妙的科学世界。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自我探索能力、自我发掘能力,使学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于创新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创造性思维。因此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积极思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因此 ,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深入钻研教材 ,从教材中发掘出…  相似文献   

5.
崔岂香 《文教资料》2005,(32):69-70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新方向,高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解放思想,使学生敢想;解除束缚,使学生敢问;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解放双手,使学生敢做、会做,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陈力 《成才之路》2009,(11):18-18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许多的方法,如比较、联想、情境创设、看图说话、游戏、竞赛等。学生英语学习中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依赖于创造性教学方式,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有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变通性品质得到有效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寻求新关系、探求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首先应该从培养创造性思维入手,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具有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处在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必要的能力培养成为小学教学的关键。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拓展学生的思考方式,更能够为学生以后创造力的提高提供保障。而在数学这门自然学科为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渗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只有使学生思维在数学课堂上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
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民主、激励是启动创造性思维的情感动力 教师要把微笑、期望带进课堂,把民主、平等、尊重和信任带给每一个学生,用民主激励创设欢乐的教学氛围。并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设置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和采用激励的方式以满足学生成功的心理需要,克服学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人人都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创造的潜能。 二、唤醒、鼓舞是激活创造性思维的智慧源泉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 …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能力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 ,是指能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 ,而以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心理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综合 ,是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 ,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新方法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是求异性和多样性。物理教学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培养人才的创造性能力方面发挥它的作用 ,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从疑问…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课题,身为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归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运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前提条件;创造必要的条件,引导学生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运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运用求异思维是用归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关键;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是运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必要条件;运用归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还应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就是要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而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造性思维是训练学生综合能力过程的关键.本文依据中学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通过化学课堂的典型案例,着重从教师教学方法的角度阐述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方式,使学生在形成创造性思维方面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指组织和改造先前已经获得的知识,使之适合当前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创造潜能是每个大脑健全的学生都具备的,要使这种潜能变成一种创造能力,关键在于引导、激发、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表现为学生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5.
王毅 《现代语文》2014,(2):88-89
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所在。中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努力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一个民主的思维场所,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培养跨世纪的建设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造性思维具有灵活性、新颖性、独创性等特点,能克服僵化的思维定式,要求学生富于联想和想象,有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敢于质疑,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发现新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从不同或相反角度巧设疑问,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本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知识。如为了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的有关知  相似文献   

17.
彭光明 《成才之路》2013,(34):35-35
美术创造是形象思维。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不但要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学生,让各种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和发挥,使学生内心深处充满兴趣、热爱和追求,促进学生早日成才。下面,针对创造性思维教学这个课题,谈谈教学感受。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占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为初中语文考察范围内的部分具有较为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从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讲,第一应当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使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具有全局观,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初中语文创造性阅读。第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第三是利用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融为一体,通过课外阅读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注意培养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谈到成功者的经验时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要从与众不同的、别人忽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创造性。"不只自然科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社会科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值得我们着力探讨。一、材料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材料分析法,即由过去的结论先入为主变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材料自行得出结论。因为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大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真正理解掌握,就必须知道它的来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