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焰东 《教育导刊》2001,(2):52-53,70
自有文明史以来,人类就有了对音乐的感受。从“韶乐”的优美婉转,到《义勇军进行曲》的威武雄壮,每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有着反映那个时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优秀歌曲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教学可以充分使用的重要材料。当今中学生爱听歌也爱唱歌,许多学生紧追流行歌曲的步伐,审美情趣有盲目性。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们一唱就上口,歌词记得滚瓜烂熟。如果能引导他们把这种爱好和积极性与学习结合起来,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扎诺夫认为音乐“不仅放松你的头脑并使它处于准备接受新知识的状态-而且用音乐使新的信息流入你非凡的记忆系统中”。歌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将产生独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人类情感表现的另一种形式,人类心灵对话的一座桥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自己的情感渐渐包藏起来,中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年龄的不相符,使得他们忘记了如何用情感对话。学生们偏执又现实的思想使中学音乐审美教育变得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更承担着陶冶情操,教会学生们懂得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责任。用音乐唤起学生心中的爱。  相似文献   

3.
爱蹦爱跳,是孩子们的天性。天真活泼,朝气蓬勃,阳光灿烂,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属于今天的孩子们,谁说他们调皮淘气?谁说他们不善解人意?让他们尽情地唱起来,欢快地跳起来是他们调剂大脑、轻松学习的最佳办法? 多年来,带着孩子们漫游音乐王国,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音乐老师的酸甜苦辣,也深深爱上了“音乐老师”这个称号。在实际教学的改进与思考中,在多次组织、策划了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是通过词与曲的结合,来抒发人们对祖国、对生活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一首高质量的优秀歌曲,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让学生热爱歌曲,唱好歌曲,就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  相似文献   

5.
“雅俗共赏,莫如音乐”,音乐是人类的艺术创造,也许连上帝在造人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过人类会如此聪明,以至于发明了这样的艺术!《论语·述而》曾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也说:“更多地去爱音乐、接触音乐、欣赏音乐吧!一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音乐是否真有这样的魅力,对人真有这样的影响?通过阅读《在声音的世界里》,在进入王蒙的音乐之旅后就可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是一篇融注作者强烈感情的谈论音乐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音乐细致入微的体察…  相似文献   

6.
山西民歌是中国优秀的民歌之一,在全国享有盛誉。由于近些年山西民歌新作品少,爱听、爱唱民歌的人数减少,山西民歌的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如何振兴和发展山西民歌,出路就在于创新。因此,要在抢救和保护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在保持民歌"内核"的前提下,开阔视野,大胆求新,将中国传统民歌的形式与现代音乐各种元素结合起来,把发展山西民歌的要求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结合起来,出新人、新作品,激活山西民歌的活力,让市场和百姓重新认识山西民歌,唱响山西民歌。  相似文献   

7.
山西民歌是中国优秀的民歌之一,在全国享有盛誉。由于近些年山西民歌新作品少,爱听、爱唱民歌的人数减少,山西民歌的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如何振兴和发展山西民歌,出路就在于创新。因此,要在抢救和保护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在保持民歌"内核"的前提下,开阔视野,大胆求新,将中国传统民歌的形式与现代音乐各种元素结合起来,把发展山西民歌的要求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结合起来,出新人、新作品,激活山西民歌的活力,让市场和百姓重新认识山西民歌,唱响山西民歌。  相似文献   

8.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语境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就能在新发展观、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指导下创造出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将美丽中国与地球美好家园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类生态文明新格局。为此,需要把握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认识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重大价值,拓宽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在最近发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要实施“纲要”,用爱国主义构筑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使他们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担负起跨世纪的伟大历史使命,就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国情,把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激发“爱我中华”的情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别的艺术是相通的。比如古代的“诗歌”.“诗”这种高雅的文学样式,首先就和“歌”结合起来,通过“歌”来反映生活,传情达意。当代的“音乐诗”和“音乐散文”,更是深受欢迎的综合艺术。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巨大的魅力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索有福 《青海教育》2014,(11):14-14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善于将爱心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一、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的责任体现在对学生的真情和爱心的感化。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要平等地爱所有学生,要发自肺腑地去爱学生。班里的学生情况都不一样,对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在生活上多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多和他们交流,使他们安心在校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一、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们了解音乐曲目的历史背景 在我国现存的古典音乐曲目中,有不少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品。我所从事的乐器教学工作,就有许多曲目历史悠久,而且在中华民族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简单地以传授演奏技能为目的,而要在其中讲述有关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既培养激发他们学习此曲目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师爱是一种崇高而又纯洁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特点,以下“五要”应是对“师爱”的最基本的要求:1.爱要真。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应是发自内心的、无私的、真挚的爱。这是一种在对人类后代的本能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人类前途高度负责的具有高尚道德人格层次的爱,既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又有强大的理性力量,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理性的热爱,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真情,促使他们形成“向师性”,产生并强化他们与教师交往的愿望,从而真正起到教育感染学生的作用。相反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  相似文献   

14.
一、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要做好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一份挚诚的爱。敬业的重要内涵是要爱学生,不但要爱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音乐素质低的学生决不能歧视。而要付出“四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平时,他们在班上得不到爱,得不到表扬,得不到参与等,在我们音乐课上都让他们得到。长期以来,我观察到后进生特别喜爱上音乐课。有一次,七年级一位后进生脚扭了,到二楼音乐教室上课不方便,  相似文献   

15.
构成音乐的元素很多,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这些音乐元素对于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音乐实践活动的热情,调动他们主动感受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实际教学内容的“引子”,使音乐学习与熟知的生活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音乐来源于生活,寻找什么样与学生生活相近的音乐素材呢?电影音乐无疑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使用电影音乐,使其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程羚 《教育文汇》2004,(11):50-51
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努力做到中西结合和雅俗结合。在做到上述二者结合的同时,有机地做到古今结合、声(乐)器(乐)结合。  相似文献   

17.
在声乐艺术中,音乐与语言所展示的概念思想与形象,能使人们更深入具体地了解一切客观事物和细致复杂的内容,并使音乐形象所显现的声音内容以及与内容相应的全部联想领域更明确起来。这是因为“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它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形象思维,并同时通过语言去影响听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可以说没有民族的语言,也就形成不了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我们有许多优秀的歌唱家,能够创造完美而动人的声乐形象,正是由于他们正确的掌握了各自民族语言的物质和规律,运用精确,熟…  相似文献   

18.
走向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特别强调要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齐佩尔说过:“人类需要科学表达外界,也需要艺术表现内心的感情,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感情的,它不需要任何媒介,比语言更直接。”  相似文献   

19.
背景资料:生活证明,如果孩子们只是“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去取得快乐,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很多孩子“情感缺失”,他们缺少同情,不会感动。为了让孩子“懂得爱”,从爱父母开始,学会爱,感受爱,并将这种爱洒向需要它的地方。设计《爱的变奏曲》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希望在“爱”的感召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用爱心去回报爱他们的人们,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相似文献   

20.
近来有报道说:一些大学生现在是“爱音乐不爱音乐课”,并举例说,音乐课本上的音乐经典,已经引不起学生们的兴趣,倒是那些流行歌曲,像兴奋剂一样,使学生们吸收了马上就会摇头晃脑、踢腿耸肩、不亦醉乎!笔者以为,这个“爱音乐不爱音乐课”的命题,并不准确,应当说成是“爱流行音乐不爱经典音乐”才对,难道音乐课本上那些经典就不属于“音乐”了么? 其实,在大学生当中,拒绝经典的现象,远不止音乐领域—— “爱文学不爱文学名著”,这也是拒绝经典的现象之一。他们对文学名著不认为是陈年老酒,而对“新新人类”之类的文学混混儿却认为是新酿的蜜。痴情之状,令人费解。 “爱实用科学不爱基础科学”,这又是拒绝经典的现象之一。直接成为赚钱知本的,太有人爱;而不直接和经济效益挂钩的基础科学——定理定义、规则规律、公理公式等这些科学的经典,太遭冷遇。这一点,只要看一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招生和毕业生择业的情况,便很清楚了。 如何看待这类拒绝经典现象呢? 这是青少年当中流行的一种浮躁心态,一种短期行为。会哼几首流行歌曲,好像就入了音乐的流,就显得很时髦;看过几篇新潮的文字,马上就可以开展文坛对话,侃侃而谈;至于实用科学,其近利就更加明显了:它可以使你很快成为白领阶层甚至于跃为大亨。什么基础、什么经典,不过是一些隔靴搔痒的东西,远水解不了近渴。 还应该看到,这类现象,和我们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是轻视素质的表现之一种。素质教育,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基础建构、功底锻炼、能力培育、修养积累。上述种种拒绝经典现象,不正是放弃了这些素质的提高么? 大家都清楚,“读书无用论”曾经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沉痛的教训和惨重的损失。而今日出现的“经典无用论”、“基础无用论”、“素质无用论”之类,正是“读书无用论”影响的产物,或者说,这是“读书无用论”的一个变种,甚至可以说,这是“读书无用论”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浅尝辄止,急功近利,比“读书无用论”有更大的迷惑力,因此,它也就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一个拒绝经典——抛弃人类已经拥有的经典和不再发现及创造新的经典——的民族,只能退化为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侏儒!一个民族一旦产生了变异的侏儒基因,那可就麻烦了! 拒绝经典,不要以为这是新潮和进步,这是一种可能导致中华民族脑萎缩的危险的游戏!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2月12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