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约在上个世纪末起,中国掀起了一波涉及金庸、武侠小说、金庸热及金庸武侠小说等现象的批评热潮,而在相当多的有关金庸武侠小说的批判中却存在着个人情绪化突出,批判的矛头指向偏错等问题.许多知名人士或学者在试图去批判金庸武侠小说时实质上却是在批判武侠小说,批判金庸,批判与金庸武侠小说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所要批判的对象与其实际批判的矛头不相对应,似乎是南辕北辙、“声东击西”.  相似文献   

2.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从金庸热看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自从 8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红以来 ,其知名度几乎超过任何一个当代作家。金庸热的持续升温原因何在 ?其根本原因在于金庸的小说迎合了广大读者的民族审美心理。他的作品 ,在内容上满足了读者的英雄企盼 ;在形式上是民族心理的文学外化 ,大俗大雅 ;在审美情感上继承并超越了民族的文化传统 ,因而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金庸"武侠热"现象成为文学界无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沟通雅俗的小说品质使金庸在20世纪末期中国文学界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这说明大众文化有其不可忽视的生命力与存在价值,同时也说明当下中国文化多元并存的宽容格局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8.
杨静 《少年月刊》2014,(4):41-41
说到“天下第一险”,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华山。没错,华山以它的险峻被世人所熟知。金庸武侠剧里提到的“华山论剑”,更让华山名声大噪。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它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在西安市以东120公里处,也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金庸武侠小说热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武侠小说热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化现象。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看,金庸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赋予其作品人物特殊的性格魅力;从作品和读的关系看,金庸武侠小说以深厚的中国传统化蕴涵唤起了世界华人读的“中国情结”而获得认同;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机制看,金庸武侠小说热是运用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个案。金庸融合中国深厚的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以传统的武侠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的积极追求,以“地道”的中国方式赢得千万华人读的认同,及充分借助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以争取最优效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金庸武侠小说部部精品,在整个华人圈中颇有影响。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从两个方面对金庸武侠小说文本的影响力进行了研究:第一,从金庸小说的文学阅读情况来看,其阅读时间长,覆盖地域广,读者层次各种各样,就是版本的改动也会引起众多读者的不同反应;第二,从金庸小说的学术研究上看,现在学术界已经承认"金学"的存在,并且向着深远方向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金庸武侠小说在全世界华人中引起强烈影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其读者之众多、持续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读者文化跨度之大,使金庸小说充满了许多不易诠释之谜。本文试从诗歌的层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商洛学院学报》2015,(2):91-96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除了刀光剑影的武侠争斗外,还塑造出许多令人沉醉其中的儿女情长,这两者共同奠定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让读者领略到"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的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爱情故事多为"英雄与美人"的小说叙事模式,爱情书写理想化倾向尤为明显,同样金庸笔下的爱情故事对读者的爱情观、人生观具有一定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回望中国文学史的百年沉浮,我们不可能忽视那一度翻涌的金庸浪潮。从80年代金庸小说传入内地,“金庸热”可谓经久不衰,国内外的评论界也对金庸小说作出各种评论,尤其是90年代以来精英阶层对金庸小说的认可让其地位猛然提升,大有登堂入室之势。虽然批评文章屡见报端,却也阻止不了“金庸热”的强劲势头。甚至有人认为:“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15.
王金事件一石千浪恶评之声狗尾续貂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许多沸沸扬扬之事,本是无所用心,事出偶然,其效果却出人意料,直至局面失控。自去年王朔在《中国青年报》发文批评金庸作品之后,烽火居然燃至今春。其实,剥去表层现象,冷眼旁观“王金事件”,之所以产生“炸弹”效果,一是文坛寂寞冷清,却又不甘寂寞冷清,人心浮躁,点火就着;再者金庸读者“拜金”多年,读者且众且广且用情极深,王朔又偏偏头长反骨,嬉  相似文献   

16.
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作品影响深广,读者众多,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更是将武侠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颠峰,阐释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奠定了金庸在武林中的盟主地位。  相似文献   

17.
金庸作为二十世纪新武侠的领军人物,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巨大,从而引起大陆上世纪80年代末的"金庸热"。本文借金庸作品中"江湖"中的界域,活动在其上的人物,及江湖上人物所作的事阐述金庸对前人作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金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田。有人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只能用魔力和神力来形容。金庸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在20世纪中国作家排行榜上,有几位文学博士把他列在第四位,他是第一个使武侠小说创作脱离俗套与窠臼的文学大师;他第一次树立了文人办报的新形象,是当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一介书生,南下香港,白手起家,名动天下。“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这是金庸的自我写照。金庸急流勇退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1972年,《明报》刊完《鹿鼎记》后他宣布封笔。时年他才48岁,正值写作的“青春”,对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  相似文献   

19.
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作品影响深广,读者众多,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更是将武侠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颠峰,阐释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奠定了金庸在“武林”中的盟主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悲壮美、悲愤美、悲悯美和悲喜美四个方面论述了金庸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美。指出悲剧美在金庸作品中最具有震撼力,最能牵动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