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姓氏大观范世忠自古及今,中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无统一说法。《百家姓》有503个(一说560个);续《百家姓》1852个;明初吴沈编的《千家姓》收有1968个;《新编千家姓》选编了3107个;《中国人名大辞典》里搜集4129个;《中国姓氏大全》姓...  相似文献   

2.
李龙 《寻根》2010,(5):24-30
<正>李姓作为中华第一大姓,源头众多,诸说并存。唐王室追封老子为李姓先祖,确立了老子在李姓谱系中始祖的地位。早在汉代,应劭在《风俗通·姓氏篇》中就说:"李氏,李伯阳之后。""伯阳"是老子李耳的字。宋人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说:"老聃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清代张澍《姓氏寻源》载:"理、李字古  相似文献   

3.
正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争霸而加强中央集权,原、温并入晋国后,被改为原县和温县。然许多人仍把其县大夫视同世袭领主,将其辖区视为采邑,致使历代学者及姓氏专著把《左传》上原轸、原同、原、温季等县大夫的表敬称谓,误认为真实姓氏,进而臆测。其后人因以为氏,无端给原、温等姓妄加源头。近读山西大学田同旭教授所写《前后原国与两个沁水》,感佩之余,又深憾其重蹈《元和姓纂》等专著之覆辙,  相似文献   

4.
是姓探源     
苏慎 《寻根》2005,(5):96-97
是姓,是已有1800年历史的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将其列为“罕见姓”。据统计,目前全国是姓人口约有8000余人,许多县、市没有此姓,而在常州及其邻近的无锡、江阴、宜兴等地,是姓人口约有4000多人,可见常州的是姓为全国是姓人口的50%。  相似文献   

5.
柴姓来源考     
胡俊 《寻根》2006,(4):113-115
中国姓氏的起源十分复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根据姓氏的来源细分为29类,如以国为姓、以官为姓、以名为姓、以谥为姓等等,并逐一介绍了各个姓氏的源流,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详赡之至。但是,他将姓氏起源都归于先秦,恐怕不符合事实,正如清顾炎武所说:“氏族之书所指秦汉以上者,大抵不可尽信。”拿柴姓的起源来说,郑樵认为是“齐文公子高之后,裔孙,以王父名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北宋邵思《姓解》都认为柴姓是出自高柴,甚至宋代官修的《广韵》也说柴姓是“高柴之后”。但是现…  相似文献   

6.
张新斌 《寻根》2014,(4):130-133
<正>习姓是中华姓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科学院1987年公布的中华三百大姓排序中,列第296位。习姓人数虽不算多,但历史悠久,集聚典型,在中华姓氏发展源流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值得研究与探讨。习国:习姓祖根地探查习姓的源头在哪儿?文献中也有  相似文献   

7.
班姓探源     
李英斌 《寻根》2002,(5):104-107
据《中华姓氏大全》载,班姓来源有二说:一是楚国若敖(熊仪)的孙子 於(字子文)生后被弃于诸梦泽,吃虎乳长大,因虎有斑纹,以班为姓,《西溪丛谈》认为班应作“斑”;另一说是班氏为楚国令尹班的后代(见《风俗通》),《通志·世族》则云:班以名氏为姓,谓强生班,因氏焉。其实两说同出一源。远祖追根春秋时代楚国熊生熊仪,谓之若敖。其后有子文,子孙以为姓(不作“斗”,另有“斗”姓,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姓氏。《宋史》有斗盖)。《史记·楚世家》称若敖出于芈姓。鬻熊之后,以熊为姓。熊姓的来源相传为黄帝有熊氏之后;另一说是周成…  相似文献   

8.
衷氏源流考     
衷鑫恣 《寻根》2020,(1):116-119
“衷”姓是我国比较罕见的姓氏,原本为“哀”。现在主要聚居于福建武夷山市(旧崇安县),江西南昌县、万安县、赣州市,湖北监利县及台湾地区,他处也有零星分布。关于哀氏的概述,郑樵《通志》卷二八载:“哀氏,谥也,未详何王公之谥与。汉有哀章,事王莽。金陵有哀仲,种(梨)。《述异记》宋有哀道训,望出南康东阳。今建州多哀族。”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六云:“哀,《后汉书·更始传》:‘王莽使国将哀章守洛阳。’(唐章怀太子)注曰:‘《风俗通》,哀姓出自鲁哀公之后,因谥以为姓’。  相似文献   

9.
罗容海 《寻根》2011,(1):112-117
姓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语》中晋国胥臣言,“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是为姓氏之始。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郡望、堂号、门阀等特定的概念或制度,姓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方颐 《寻根》2014,(5):131-133
中华民族姓氏知多少?这不仪是一个屡问而难答的饶有兴趣的问题,更是一个姓氏学、民族学、历史学,乃至关涉到整个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重大学术问题。古代姓氏书有《百家姓》《千家姓》,乃至所谓《万姓统谱》,但将现存古代所有姓氏鹳中姓氏统加,其总和不过七八千个。姓氏在历史中有消亡也有新生,这种现象越接近现代就越有加速之趋势。当今我国有十多亿公民,人口统计多取抽样数据,其所得姓氏与实际仍有较大距离。姓氏专家为得古今姓氏数之实,一方面努力扩大古文献求索范围,另一方面则密切注意最新人口普查所得的姓氏数据。20世纪90年代曾出版几种专业辞典,其姓氏数量已达一万数千,21世纪某些专家所搜集的姓氏数量已突破2万。  相似文献   

11.
顾建平 《寻根》2004,(4):101-101
满族是直接由女真族融合部分北方民族演变而来的。满族在明末大体形成。满语称姓氏为“哈拉”。至清代,据清《皇朝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有679姓。满族形成后,其姓氏来源主要有下几个方面:一是沿用旧姓。满族的很多氏族沿袭了女真乃至时代的旧有姓氏。如清代的大佳氏即由时的  相似文献   

12.
赵建之 《寻根》2004,(5):114-118
赵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在全国分布较广的姓氏。赵姓在《百家姓》中居第一位,按人口比例,赵姓为中国的第七大姓。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16,(6)
正在福建、台湾等地,人们常说:"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这句话是说这里陈、林、黄、郑四姓的居民很多。其实,除了福建、台湾两省,在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方,这四个姓氏的华侨华人也不少。关于这四个姓氏是怎样迁移到闽、台等地去的,已有一些学者作过介绍。但是,关于这四个姓氏的源头和祖根,专门详细探讨的文章还不太多。如果溯源寻根,陈林黄郑这四个姓  相似文献   

14.
裴伟 《寻根》2007,(4):129-130
"佴"姓是个奇特而有趣的汉族姓氏,宋代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载:"佴氏,如代切,晋《山公集》有佴湛。"说明佴氏得姓至少有1600 年以上的历  相似文献   

15.
邓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山海经》中,与炎黄二帝同时代的夸父就姓邓。邓姓虽然是我国较早的姓氏,有史书记载者始多,但邓氏宗族真正的勃兴应从汉代开始。在汉代正史宗族中最为显赫的,当首推邓禹一门。  相似文献   

16.
氾胜之小考     
正氾胜之生卒年份不详,事迹不详。现只有从《汉书·艺文志》、《晋书·食货志》、《广韵》、《通志·氏族略》等史料中找寻一二只言片语。石声汉先生更是认为除了《汉书·艺文志》的两条记载稍微可信外,其他的记载可能都存在一定的疑问。虽然关于氾胜之生平材料较少,但这些材料如果和中国历史的大背景结合,或许能给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氾胜之及其所处时代的信息。一、家国一体——氾氏族姓考氾胜之的氾姓是一个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却并非一个普通的姓氏。郑樵编著的《通  相似文献   

17.
周书灿 《寻根》2012,(1):111-114
姓氏来源十分复杂。以卢姓为例,古代文献中就举出了几种主要的来源:1.齐太公后裔,以封邑为姓。《元和姓纂》卷三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记载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18.
正一、《魏书》、《宋史》与《初姓族谱》"初"在姓氏专著中没有收录。我国正史中自上古以来,直至清代以前,仅记载了两位初姓人物。据《魏书》卷四十二《列传》记载,"初古拔,一曰车辂拔,本名洪祚,世祖赐名。沉毅有器识,年始弱冠,司徒崔浩见而奇之……世祖南讨,以拔为都将,从驾临江而还",这是正史中第一次纪录该姓,此处所指初姓是皇帝赐姓,初古拔姓薛,后代延续薛姓。又,元代脱脱  相似文献   

19.
正如同中国有姓氏大户"张王李赵"一样,越南也有姓氏大户,姓氏最多的甚至占到国民的近四成。越南人以"阮"姓为最多,全国约有3176.23万人,人口占比高达38%,相当于每2.5个越南人中就有1人姓"阮"。排在第二位的是"陈"姓,全国约有919.44万人,占比11%。居第三位的是"黎"姓,约794.06万人,占比9.5%。排在前三位的姓氏合计约占越南总人口的58.5%,而越南的十大姓氏人口占比则高达84.6%。越南的姓氏数量与约有30万个姓氏的日本相比,  相似文献   

20.
首姓传奇     
刘专可 《寻根》2015,(1):126-131
一就现有资料看,首姓源流具有特殊性、神秘性、传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源流短。在宋朝以前,我国尚未发现首姓族人。南宋郑樵所撰、收录2255个姓氏的《通志·氏族略》里,没有记载首姓。甚至2010年远方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