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化教学,是指通过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它要求教学要深入挖掘和科学揭示教学内容本身所蕴涵的美,使学生感受、体验到教学内容的美;要采用审美化的教学手段,科学设计艺术化的教学形式,组织审美化的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美”的艺术形式中有效地接受“教”的影响,使教学达到“立美于教”和“施教于美”的和谐统一。一、教学目标审美化的设计1.体现“因材施教”。即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因材施教”,使学生既不感到遥远,又不认为过时;…  相似文献   

2.
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现"数学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之美,使学生能用美的眼光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创造“数学美”。本文按照张奠宙与木振武两位先生提出的数学美的4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现“数学美”。  相似文献   

3.
张琳 《教师》2010,(28):40-40
“美”,多么富有魅力的字眼,什么是“美”?古今中外的美学家们给了它诸多定义。纵观之,美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它用美的感性形象的展现,引导教育对象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从事初中美术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美术教学首先应是“美的教学”,美术课应是“美的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感因素,让“美”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使教学各环节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4.
教学美小议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就是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借用一下这位大师的话,即“美也是教育”。教学美就是美的艺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具有教学艺术的教师,使学生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觉得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教学倾听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蕴含的美是手段、目的与境界三个层次的教学美的综合,体现教学内在本质的美。教学倾听美在理性的探险和训练,美在师生关系的和谐共生,美在精神的相遇相知,美在生命的关怀和成长。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支持言说和倾听的环境、让“真实”参与并引领倾听、“共情”与“真情”相伴倾听、让技巧加盟倾听等策略创生并彰显教学倾听中的关,使美逐渐走向“生成”与“自为”。  相似文献   

6.
莫碧琳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4):88-89,97
色彩教学过程中是对色彩的现象及规律的理解,而成功的色彩教学最重要是启迪学生去创造美,而不是只停留在对色彩一般性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因而有创造性的色彩教学才是教学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有创意性的教学,向人们展现了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美”的旋律,使人们感受到创造“美”的光辉——“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发挥美术教学中关注美、创造美的特点,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具有“绿色美”的情趣和创造“绿色美”的能力,以更好地保护环境,美化家园。  相似文献   

8.
成剑  熊倩 《中国德育》2007,2(1):43-44
一、“立美课堂”的理念“立美课堂”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概念。其一,提出“立美”“立美课堂”是否有制造概念的嫌疑?其二,“立美课堂”是否会“虚化”课堂,淡化课堂应有的教学功能,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但我们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新的概念,不仅仅是词语的变化和发展,更重要是思想的活跃和深化。新概念的提出,往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美的有效性,要以“美”为突破口,从“美”着手,具体地说,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恰当运用“美”的教学手段;善于运用“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杨珂 《考试周刊》2010,(22):225-225
多声部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及最广阔的领域。而合唱教学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使学生感到生活的美、和谐的美、艺术的美、健康人格的美;感悟到个人在艺术小舞台乃至社会大舞台中的角色位置:感悟到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其表现在合唱教学中“听”“想”“唱”“情”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马克思揭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哲学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育立美原则”———教学活渗透着教师爱美的感染力 ,充分挖掘并表现美的教学内容 ,选择美的教学艺术 ,运用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 ,表现教师美的仪表形象 ,在教师的乐教美和学生的乐学美中 ,实现德育美、智育美、体育美、劳技美 ,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实现全面素质美。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能磨练人性。”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多么重要。《“九义”初中语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樊蓉 《广西教育》2022,(10):78-81
本文认为语文教学应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语文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以“语文之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美趣导学”教学策略:一是以美入趣,引导学生发现美;二是以美唤趣,让学生感受美;三是以美促趣,指导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教学新理念下,我们必须选择一条“寓美”于教的美术教学路径,努力把对学“生美”的认识、创造培养寓于当前实际的美术教学操作中,从而使学生在成功的美术教育中得到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和身心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出美呢?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有充实的教学内容美,又有新颖的教学手段美,更有丰富的教学活动美。倘若把教学中这些丰富的美的因素,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必能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获取真知,在美的体验中发展思维,以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哪些方面可以“以美启真”呢?我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考虑到教材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7.
课题规格: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立项课题 申报单位:镇江市宝塔路中心小学 研究时间:1997年9月至2000年5月 简介:“美育渗透”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美育”为突破口,采用“渗透”的独特手段,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理解美、鉴赏美、选择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以美怡情”,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愿望,达到多种学习方法和谐完美地融合,形成学生学习过程的审美化。 课题的研究内容为“三线并进,重点突出”。我们按照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分成三条线,以教学过程审美化、活动过程审美化、环境教育审美化为三个支点,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首先,教学过程审美化指教师努力挖掘各自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遵循教育规律和美的规律,努力使美育不知不觉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启发学生思维,陶冶其情感,使教学过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凡是艺术都具有审美性,因此,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渗透着美的教学艺术。正如席勒所言:“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啜饮知识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美的艺术呢?那就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新颖...  相似文献   

19.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突出一个“美”字: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它的任务在于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在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愉悦情感,使其积极地感知外部事物,形成健全的人格。“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是电化教育的一大特点。以“多渠道、多媒体、多功能的传导,与高效率、高速度的反应相结合”为特征的,其电教媒体正是使审美对象客观蕴含的美表现得强烈而突出的最佳载体。由于电教媒体参与教学,使凝固在文字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藏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形态美充分地表现出来,刺激、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主动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美育在现代教学中的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生成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大开大合的课堂.它重视课前的深度预学,使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使教师进入“互联”的状态;它强调课堂的“弹性预设”,重视课堂的整体性和高效性;它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教学引擎”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启动课堂;它把“学”和“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互联”和“聚焦”功能.生成课堂汇聚了曲折美、灵动美和整饬美,充满着“不可预约的精彩”.特级教师李仁甫老师的《管仲列传》课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