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大学应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  文化的传承、创造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教育。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文化 ,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借助于教育的中介作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大学扎根于文化之中 ,它既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历史证明“文化兴 ,则大学兴 ;文化衰 ,则大学衰。”大学以追求真理为根本 ,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 ,同时具有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职能。大学通过文化的选择、传承、内化、融合和创新培养出既具有高深专门知识 ,又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  相似文献   

2.
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大学文化,除了能够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文化素养,还是学术、思想创新的根本动力。本文着重探讨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大学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文化及其养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大学从本质上讲是学术机构,发展学术、追求真理、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因此,建设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是当前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既来自现实社会,服务于社会,又高于现实社会,因此,大学必须重视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坚持以经过精心设计、改造的物质环境和经过选择提炼的精神环境熏陶学生,让整个校园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现代大学的文化传承、研究、融合、创新等本质功能清晰明显,文化力在促进大学自身发展中协调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要站在时代前沿,通过文化的凝聚力,在继承传统文化、创造新型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引领社会文化追求,积极促进社会文化体系构建,全面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给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提供了思想深度和动力支撑。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关键要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上创新。  相似文献   

6.
大学发展必须有突出的专业特色和文化底蕴。先进文化对大学建设的指导不是进行教条式的演绎,也不是跟随市场,而是要把先进文化与内源式发展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大学文化的本质是创新,但创新不是赶潮流,而是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潜能,以人类文明的广博知识为背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形成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引领社会文化的作用.要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搞好大学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由大学的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共同创造、传承和创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大学文化是一个多类型、多形态、多主体、多层次的文化系统.大学文化建设在育人、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创新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创新文化是以创新为主导价值观、促进创新行为的文化体系,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谐性等特征。大学建设创新文化,要大力倡导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时代,西方敌对势力对华的意识形态战略正经历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新媒体的转型。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渗透和价值植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大学作为文化建设高地、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地。要适应社会信息网络化的新特点、新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探索大学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回顾中山大学2000年开展的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中大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并结合大学文化的实践,探讨大学文化建设在建设现代大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大学文化通常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大学精神、管理制度、人文环境”就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学的管理要着眼文化的内涵,大学管理的创新要基于大学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研究如何培养大批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时,我们不仅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创新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精神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大学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对大学精神的深层关注。大学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自身的幸福与无限发展可能性的追寻,这是大学精神的发展价值所在;大学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科学价值所在;大学是传承文明与文化的场域,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索是大学精神的文化价值所在;大学精神所高扬的智力探险、思维撞击和理性创造都是美的,这种涵养生命、激发生命的创造是大学精神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赫钦斯对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外忧内患透彻的分析和其通过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全人与重新转向专注于对真理的追求的高等教育改革设想,既深刻剖析了现代高等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又指明了高等教育回归大学之道的发展取向。结合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共同面临的对民生、对个体人和公民教育的转型需要,中国高等教育理应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教育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建构取向于对完善人格的培养和真理追求的基于统一原则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3.
大学化的内在规定为:追求真知和真理的意识和精神,追求理想和高尚的意识和精神,追求明和进步的意识和精神,追求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精神等。应扎实地提高大学教师们的精神境界和学术素质,建设更高品位的大学化。  相似文献   

14.
校庆的实然与应然——大学文化建构视界下的校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校庆理应是追寻办学足迹、总结办学经验、培植大学文化、提升大学品位、展示大学风貌的教育节、文化节。而现实的校庆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背离文化本真的现象。对校庆之问题从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解析,从而探寻校庆创造性和实效性的建构途径,其基本理念应是:校庆不仅从理论上应该充分体现出大学文化的内核,而且在实践上它也完全可以担当起文化建构的重任,成为大学文化建构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美的,更感人的却是"美中之真":一是作者的感情之真;一是作者的造境之真。造境之真合乎自然亦合乎理想,"真"的本质是自由,此等自由之境界就是美的境界。"美"是"真"的显现。  相似文献   

16.
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题材创作是当前中国文坛和大众文化领域十分突出的现象。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与评论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误把历史叙事等同于历史真实,认为不符合历史记载的文学创作就是违背“历史真实”。二是注重个别人物、事件的真实性而轻视作品整体的历史感。三是指责当前历史题材创作过于注重偶然性而歪曲了历史的必然性。导致这些误区的主要原因是论者对“真实”概念的理解有失偏颇。其实,“真实”这个概念,无论是指生活真实、历史真实还是艺术真实,实际上都是主观经验,只不过不是任意的主观经验,而是有条件或者限制的主观经验,是建立在具体语境中的、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主观经验,是一种“共识真理”。这才应该是评价历史题材创作的基本标准。具体研究方法则应该是以重建历史语境为基础的综合性阐释,其要有三:一是重建历史语境,从而形成深厚的历史感;二是提倡一种“循环阅读”的批语方法,从而把握文本与文化历史语境之间的关联性;三是深入体察接受者的普遍心理,从而寻绎出历史题材作品成功与否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7.
卓越的办学理念是一流大学办学成功的关键.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到今天,其背后是否有作为共同精神内核的办学理念,从探讨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的历史嬗变方面入手,在概括以西方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追求真理、不为眼前利益所驱动是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的精神品质,是大学永恒的价值选择;学术自由、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根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是大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服务社会,指导社会是大学的责任和存在的价值等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共性.  相似文献   

18.
论“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大学在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品格特征,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激励大学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中不仅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构成大学综合竞争力的诸要素中,大学精神居于核心地位。作为赣南师院的大学精神,“精气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是师院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校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9.
姚永朴是桐城派嫡脉,曾任前安徽大学教授,潜心朴学,经学大师。《论语解注合编》采录何晏《集 解》、朱熹《集注》,附载诸家说解及编著者按语而成。取其会通,求其真是,又述又作,不存门户之见,开《论语》解 释的近代转变,是一部简明实用的集释本。  相似文献   

20.
从电视剧本到小说,莫言为创作《红树林》,曾与广西海洋文化结缘。而这种缘分在作品中集中呈现为红树林与珍珠。作为广西海洋文化中精华所属部分,两者分别被作者匠心地赋予了一定的寓意和作用。由此,莫言的"结缘"的创作实践着实让人感受到了,广西海洋文化有幸得到文学层面"声扬"的同时,贴近生活成为实实在在的接地气之举。但是,本土当代文坛中的"新概念化倾向"却与之大相径庭。有鉴于斯,从生活出发是文艺创作活动的根本起点之理,也就不能惯常地被视为俗而又俗的老生常谈的论调。而这,正是莫言与广西海洋文化有缘之价值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