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马素青 《大观周刊》2011,(29):118-118,110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文坛领袖。他采取的“以诗为词”的手法将文人以诗的形式来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写入词中。于是“东坡词颇似老杜诗,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反映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内容,表现出浓厚深沉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已使他与前代词人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04,(1):9-9
生活的打击、问题的复杂会使你的能量枯竭,使你觉得沮丧,筋疲力尽。曾有位52岁的先生来找我咨询。他的意志极为消沉,表现出极端的绝望。他说他“全完了”。他告诉我一生费尽心血建立的一切全都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安庆市新华书店滕文渊来信说:最近看了玉益老在《出版参考》10期上的文章,使我对“中盘”一词之来龙去脉及其含意,加深了认识。王老对“中盘”一词的定义虽未作定论,但他是倾向于“中盘”即是我国的批发商的释义的。我想这是正确的。在《中国图书商报》推出“中盘”一词之后,书业的一些别的报、刊,也相继使用这一词,说的也大多是书业流通中,如何加强中间  相似文献   

4.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5.
现代著名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同志说:“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制作标题是他的基本功;但是作出好标题,却是他孜孜一生追求、奋斗的目标。”另一位《人民日报》老总编邓拓则更形象、更生动地说过:“准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于此,可见新闻标题实在重要。为了认真拟出好标题,练出扎实制作标题的基本功,除了别的因素外,到古诗(词)中巧取珠玉,贴  相似文献   

6.
余秋胤 《新闻世界》2012,(8):182-183
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博士毕业的他没有顺利拿到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资格。他的论文被当时的学者们评价为“如一片泥潭,令人不知所云。”但这并不妨碍他被称为“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身为一个“怪胎”的他属于法兰克福学派,低调但不可被低估的本雅明使整个欧洲都为之震惊。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序跋■陈福季毛泽东手书:论诗词暨诗手稿毛泽东的一生是戎马倥偬、工作极其繁忙的一生,也是勤学不倦苦读为文的一生,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他一生与书与书的序跋都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毛泽东的全集至今尚未编辑出版,他一生到底写了多少序跋,现在尚无法...  相似文献   

8.
“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一生有爱;他一生有爱,所以他一生喷涌”——《穆青传》开篇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2003年去世的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的精神特质,也定下了这部传记的情感基调。作者张严平用饱蘸激情与诗意的笔触,描述了穆青这位新闻界旗舰人物的生命历程和心灵历史,从而  相似文献   

9.
“双百”人物邓中夏(1894-1933),原名邓隆渤(又名邓康),湖南省宜章县人.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我党早期的一位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一生,那就是“燃烧”.邓中夏炽热的性格像一团火,映红了党的旗帜,也映红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旗帜.这源于他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始终坚持和人民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块丰碑。他以求实的精神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不朽的色彩,以至于他的名字曾一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伟大”的代名词。毛泽东评价鲁迅为“现代的孔夫子”,可见鲁迅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然而,究其一生,我们却不难发现,鲁迅有鲁迅的悲哀。他的一生有许多的挚友,也有许多的“怨敌”。因为要唤醒沉睡的中国国民,  相似文献   

11.
“决定性瞬间”一词,是来自十七世纪法国神学上的一则条文。原文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看一个决定性的瞬间”。1951年,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特·布列松,在出版他的摄影专著《抓取的形象》一书的前言里,引用了法国德·瑞茨红衣主教的这句话。美国出版家狄克·西蒙,在出版布列松这本书的英文版时,他挑选了“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并以它作为书的标题。现在,在新闻摄影中,“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已经成为大家极为熟悉的,甚至被用滥了的词了。在卡特·布列松的序言里,他并没有给这个词下确切的定义,他  相似文献   

12.
田天平 《大观周刊》2011,(50):18-18
苏轼在文学史上历来被看成是豪放派的第一人,苏轼的豪放词给当时以婉约词为主的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然而,究其一生,他写得最多的还是婉约词,他的婉约词的特点是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用深沉的哀愁表达浓重的情爱。拓宽了婉约词的题材和内容,将通常只在诗歌中出现的内容移入词中,具有清新明丽、爽快利落等特色,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主同盟前代主席胡愈之同志去世已整整一年了。每次回忆起他,不禁联想到毛泽东同志的一首词——《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是写在极度困难的形势下仍然艰苦奋斗并作出卓越贡献的革命战士的。胡愈之同志就是这样的一个战士,特别因为他“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愈之同志在世整整90年,他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反映真相,宣扬真理,尤其是在解放前国统区黑暗的年代里,曾默默地尽力为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14.
徐娜  王静 《兰台世界》2014,(10):89-90
袁宏道是明代晚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留下了很多的“纪游”作品,同时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理念——“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的这一“纪游”理念在当时的明代留下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韦伯其人与当代的“韦伯热”在当代社会科学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同时也颇有争议的学者。他一生致力于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问题研究,写下了大量学术著作,为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他成为与马克思、杜尔凯姆齐名的古典社会学思想家。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一生对朱熹的一些为学之道常有怀疑,也正是这种求真解惑之心使他有着足够的勇气站起来,对朱熹的错误理论进行批判,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致良知”教育论.本文将从对朱熹之道的具体批评中阐述王阳明的“致良知”.  相似文献   

17.
成舍我的“两个效益”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舍我是我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报人、报业经营家、中国报业托拉斯的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新闻事业,成立了“世界报系”,创办了《民生报》、《立报》,创建了新闻学校。他的新闻从业生涯集业务工作者和报业经营者于一身,这一双重身份使其新闻思想集中体现为报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博弈。  相似文献   

18.
我读吴昊     
作为杂文名家,吴吴为众人喜爱,颇具影响力。我和众多的读者一样,也喜爱吴笑的杂文。读他的篇什,我每每想起韩愈关于“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吵(精微),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论断。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吴吴的杂文中,“愁思之声”多有,“劳苦之言”常见,很耐咀嚼。由此我进而想到了吴灵所走过的路,想到了古人关于文章“穷而后工”的话。从文集中得知,吴笑一生多坎坷,历尽艰辛,酸楚备尝。大约正是这坎坷,使得他有如古人所说,“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行……奋发平文章”(韩愈)。他在22年的漫长岁月中戴…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冯友兰先生是一个既有特色又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我们有必要进行各个视角和各个层面上的解读。我们在这里之所以用“解读”一词是因为:虽然冯友兰的人生经历是距我们并不太远的客观历史,虽然他的学术思想保存在到处可见的“三史”“六书”中,但大家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评判。就笔者视野所及,仅对冯友兰一生进行全面解读的传记类著作已经出版了不下六七种。每种著作都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新闻界的传奇和偶像级人物,沃尔特·克朗凯特是完成“播音员”向“主持人”角色转变的第一人。他一生秉持“客观、公正、准确”的新闻人操守。独特的新闻播报风格使他被全关民众票选为“最值得信任的人”。他的新闻思想同样也影响着中国新闻人的新闻观。本文通过分析其新闻播报的特点和风格,进而挖掘其获得受众信任方面独特的新闻思想,对当今中国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