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莎士比亚在其英国历史剧中,着墨浓重之笔就是战争主题。剧作家将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作为贯穿其多部历史剧情节的主线之一,将战争视为夺取王权和巩固王权的重要手段。在莎士比亚笔下,亨利五世征战法国既夺得了在法国的权力又赢得了英明君主的荣耀。波林勃洛克(即位后的亨利四世)通过武力不但夺回自己的财产,而且登上王位宝座。君主们不仅懂得战争可用来夺取权力,还深谙战争尚可用来巩固王权。他们认为对外战争可牵制国内贵族势力,以使他们无暇颠覆王权。战争可以掩饰王权的不合法性;战争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战争还可对内惩治罪恶。总之,战争是君主的为君之道和统治之术,这明显诠释出莎士比亚的战争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权力,它具有传播性、渗透性、神圣性和超越性。作者从边界概念、等级观念和共同体(国家)意识三方面探讨在战争环境下王权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再造及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边界概念使人民辨别外敌并认识王权的地域范围;等级观念与权力的互动有助于征服者对于权力的垄断;国家意识培养被征服者的认同感和人民的凝聚力。战争征服带来疆土的统一,为王权确定了统治范围;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与再造带来了观念(至少在形式上)的统一,为巩固王权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从整体上看,王权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中国思想从其商周初创到春秋时期的诸子争鸣都具有王权主义倾向。王权主义主要体现在:君主“五独”(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观念具有普遍性和控制性;天、道、圣、王“四合一”,天、道、圣成为王的护身符和最高证明;在对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君尊臣卑是传统思想的主流;在君主与士人、“学”的关系上,帝王控制了士人的多数和“学”的主流,也控制了社会思想文化的主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代表真、善、美的纲纽性概念都被用来神化和美化君王。  相似文献   

4.
12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各地天主教异端如火如荼的传播,严重挑战罗马教廷的统治权威,更成为教皇英诺森三世实现教权至上理想的巨大障碍,酝酿已久的阿尔比圣战终于在1209年秋季拉开帷幕。法国南部奥克西坦错综复杂的领地关系、分散的政治权力,使得各方领主都觊觎这里的领土,这场圣战随即演变为一场领地争夺战,战争的神圣光环泯灭在世俗争夺与血腥屠戮中。阿尔比十字军开启欧洲历史上大规模宗教迫害的先例,掀开西欧历史悲剧性的一页。战争彻底改变了法国南部的政治格局,尽管表面上看,天主教会巩固了地位,强化了统治。但战争导致的法国对南部地区的实际控制,从根本上削弱了教会的影响。教皇在处理宗教纠纷中对法国王权的依赖,最终导致阿维农之囚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中古后期(16世纪-17世纪末)法国王权处于危机时刻仍能发挥"中枢"作用,主要依靠了宗教政策和司法权威两大柱石.国王通过多次颁布宗教宽容敕令,强调其政治中心地位;通过国王的司法权威维护王室的特权;此外,作为王国的统治者及其辅政大臣在关键时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中古后期法国政治历程,可以看出法国历代君主的宗教政策是仅以加强王权为核心,以宗教宽容为手段,以宗教一体化为目标,宽容政策是其缓兵之计,而结束宗教宽容政策导致了法国经济的急剧下降,其后果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试析都铎时期英国贵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铎时期是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在经济和政治、王权和社会、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都铎王权与贵族的关系转变成为近代早期国家和贵族的关系,都铎贵族转变成为近代国家的“新贵族”。这一时期,贵族仍然行使着传统的军事和政治统治的功能,但贵族的权力性质不同于以前。他们代表的是国家的权威,行使的是君主赋予或者许可的权力。在都铎和贵族的关系上,都铎时期的英国贵族首先是都铎君主的臣民。其次,都铎贵族是都铎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是都铎专制君主权力基础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外有法国大兵压境、内有贵族叛乱的极端不利情境下,约翰王被迫与贵族妥协,签署了《大宪章》。然莎士比亚在其创作的《约翰王》中对此只字不提,却对英格兰与法国、罗马教会、贵族的错综复杂矛盾冲突倾注了浓重的笔墨。本文认为,莎士比亚所处时代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呼唤强有力的王权。同时,伊丽莎白一世成功的内政外交策略,让英格兰民众遗忘了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剧中《大宪章》的缺失正与此遥相呼应,迎合了英格兰强有力王权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全国文综一卷20题)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A】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剧作家的独特视角,在其多部以英国君主名字命名的历史剧中,深切关注君主们的荣耀与苦痛以及他们对自身尊严与价值的人文意识的觉醒,使得君主们从神坛走入人间,这成为我们探讨莎士比亚君主思想的又一维度。  相似文献   

10.
11—15世纪的英王遗嘱不仅如普通遗嘱一样是处理遗产的重要文件,而且是彰显君主权威、强化王权的有效工具,主要涉及丧葬安排、遗赠以及确定王位继承等方面。英王通过丧葬安排彰显君主至高地位,把大笔遗产分给王位继承人和遗嘱执行人等,为其巩固君主地位提供物质基础。最为关键的是,在长子继承制尚未确立时,英王尝试行使君主特权以遗嘱安排王位继承,避免因王位继承引起贵族叛乱、王权削弱。  相似文献   

11.
17.(1)军事(最早的君主由军事首领转化而来,军权是王权的主要构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最高权力的象征。(2)天命和鬼神观念盛行。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氏族制度的残余依然存在,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尔王子既非基督君主的典范,亦非完全马基雅维利式的君主,而是一位兼具伊拉斯谟和马基雅维利特征的国王。面对伊丽莎白时代两种流行但对立的君主权术论,莎士比亚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进行了批判,认为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成就理想的君主。据此,他将对英明君主的探求置于哈尔王子身上,不仅使哈尔成为理想君主的镜子,更显示了对“君主之鉴”文学传统的承继。  相似文献   

13.
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学》2012,(10):64-64,F0003
大约从15世纪中叶起,法国王权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个多世纪的所谓“绝对君主制”时期。在百年战争后法国所形成的这种绝时君主制就是在商品经济相对发展,但发展又不太充分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在此期间,资产者通过捐买官职而跻身于贵族行列,地方分权、城市自治的现象逐渐萎缩,地方权力越来越多地向中央转移,同时君主拥有越来越...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建造总是受到权力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建筑等都充满了权力的话语和表征,城市和权力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从中世纪中后期起,欧洲城市开始迅速发展,除了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外,政治权力的干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在巴黎表现得尤其明显。14世纪瓦卢瓦王朝开始,法国国王越来越将巴黎作为自己权力的展现场所,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内外交困使瓦卢瓦朝国王迫切寻求权力的合法性,国王通过建筑、艺术、仪式以及城市规划,表现出王权对城市空间的控制。法国国王致力于建设首都城市,对城市空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在城市空间中处处显示自己的权力,并将改造后的都城作为自己的象征,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其自身的权威,巩固王朝的统治。权力符号与空间要素的紧密结合,体现出中世纪城市与政治密切结合的特征,城市成为权力场所。  相似文献   

15.
西欧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促进了国家权力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传统天主教会关于国家组织的合理性论述以及国家主权理论的阐释,成为构建中世纪晚期国家公共权力理论的重要基础;神学家和法学家对国家权力的来源及位置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宗教改革时期王权至高无上的论点逐渐得到强化,新教理论为世俗国家君主统治的新形式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印度教思想主张从经验世界中解脱,追求至高存在的真理,王权只是世俗秩序的维护者。但是,为了防范王权的扩张损害到婆罗门的地位,古代婆罗门教经典通过劝诱君主去修行真理,防止权力对君主的腐蚀。改革后的印度教承认普通人追求真理的能力,加速了君主神化的过程。印度文化强调真理的至上性,要求人们本着宽容的原则,以协商的方式不断地趋近真理。西方传入的民主制度因为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实际上破坏了印度政治文化的精神原则。  相似文献   

17.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不但没有形成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和城邦民主制,反而支持和巩固了王权专制,向着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迈进了一大步,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8.
"王权"在治理百姓、维护国家稳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为最高权力,并由君主一人掌握。为使"王权"不为个人所滥用,法家引入"法权"对"王权"加以限制,使"王权"不能因君主个人"凭所欲为宪法,以恐惧为精神"。但法家并没有解决"王权"与"法权"何者为至高无上的第一的问题。一方面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一方面主张"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使"王权"屡屡突破"法权"的限制。从"圣王立法发生论"、"法理缺失架构论"、"中主治国本性论"等多重角度而言,法家的学理表述,本身存在着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通过戏剧的创作表现出了他的时代和人文关怀,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他刻画了一系列君王形象,本文利用文本细读和社会批评两种方法分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篡位君主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理想君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君主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莎士比亚在其伟大的创作生涯中表现出了对君主的浓厚兴趣,创作了多部以君主名字命名的戏剧作品。在这些戏剧本中莎翁阐释了君主要以国家利益至上、要有随时制宜的道德准则的君主思想。但与马基雅维里君主思想的直白而具有乐观倾向相比,莎翁所流露出的却是含蓄而悲愤的思想倾向,二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