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莺莺传》研究百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莺莺传》研究较为冷寂,研究不够广泛、深入,方法单一,主要是鲁迅赞同的北宋王铚所谓“张生即元稹自寓”的观点,影响较大。后五十年,《莺莺传》研究热闹起来,研究的视野拓宽、方法多样,对《莺莺传》的创作时间、张生和崔莺莺的原型、崔张离异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激烈的争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唐传奇士妓相恋题材的代表作《莺莺传》、《霍小玉传》和《李娃传》中女主人公的娼妓形象进行分析。发掘其矛盾性格和尴尬地位的根源,凸显了封建士子对婚恋自由的欲望和父权统治的恐惧,从而折射出唐代士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7-21
《莺莺传》是唐代三大传奇中最受后世关注、争议最多的作品。当代学者关于《莺莺传》数千篇之多的研究论文探讨争议的最大热点是崔莺莺与张生的爱而无果。文章立足学界对《莺莺传》的研究现况,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张生对莺莺爱而离弃的根本原因当在于莺莺的身份问题;《莺莺传》是文人集体创作的成果;《莺莺传》塑造了爱情中一个生新奇绝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王实甫的《西厢记》来源于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历经了唐、金、元、明几个朝代的演变和改良,这段爱情故事无论从情节、人物、主题还是最后的结局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文变染乎世情",正如刘勰所言,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演变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以多情的崔莺莺遭受了始乱终弃的命运结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段爱情故事演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由于时代环境的发展,王实甫的《西厢记》走出唐传奇《莺莺传》,蜕变为世代流传的爱情佳话。  相似文献   

5.
《莺莺传》为元稹自寓的观点,学术界早有公论,但尚有系统论证的必要,对照元稹与“张生”,相合之处有三;对照元稹的其他作品,也有三篇可断定为是写其与莺莺之情的,这些都可证明《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元稹,此外,吴伟斌先生《关于元稹婚外的恋爱生涯》一中的一些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6.
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经历了主题和人物关系等方面的改变。两位作者在同一爱情问题的不同处理上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从中可以看出唐、元两个朝代儒生、女子的社会地位之不同。  相似文献   

7.
对元稹<莺莺传>爱情悲剧的认识,学界一直采纳社会学分析方法,认为张生因婚得仕而对莺莺始乱终弃.遗撼的是这种结论带有较重的主观臆测成分,难以完全令人信服.从人物精神性格分析来看,崔张的爱情悲剧源于二人的性格差异,作品自始至终都在暗示张生的疑惑心理,以至于最终在疑惑中寻求突围与逃避.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唐代三大传奇之一的《莺莺传》,以其独特的人物主角选取而堪称卓异。女主人公莺莺,既非惯见于唐传奇爱情故事中的娼妓之女,亦非受囿于豪门世家中的宠姬,而是一位名门闺秀。以莺莺之出身与容貌,最终为一介寒儒的男主人公张生始乱终弃,这不能不使人对张生的弃莺莺之动机产生种种疑问。但是,从该传奇中莺莺写给张生的那封长信当中,已经可以发现二人分手结局的必然,因为莺莺信中明确提出三点:其一是“达士略情,舍小从大”;其二是“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其三是“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相似文献   

9.
李永青 《现代语文》2007,(6):107-108
唐代蒋防的传奇《霍小玉传》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历代学者对其评价甚高,小说注本比比皆是。但对于其中“苏姑子”一词的释义,却迄今并无定论。本文据《霍小玉传》以及《紫钗记》、《紫箫记》,文本加以考证,得出“苏姑子”即指南齐名妓苏小小。  相似文献   

10.
四《会真记》的立场偏于张生,笔墨却集中于莺莺,篇名也称为《莺莺传》,主人公实为莺莺。《董西厢》中,张生的戏分最多,其主题“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表明以才子为中心。《王西厢》的主角为阿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爱情三部曲包括《李娃传》、《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是唐传奇爱情题材中的经典之作。本文以唐传奇爱情三部曲中的三位女性形象为例,试图通过唐传奇爱情三部曲中的三个典型市井女性,即李娃、霍小玉、崔莺莺的悲剧形象来探寻女性形象悲剧性的根源及其主客观表现,旨在反思女性悲剧形象对当代女性探寻自我出路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代传奇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可以说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同时又是最聚讼纷纭的了,历年来吸引了大批唐传奇研究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磁力所及,连那些并非专事古代小说研究,甚至并不研究文学者也“下海”议论一番。吴伟斌也是因研究元稹其人其诗而“跳槽”到《莺莺传》的研究领地,接连发表了《〈莺莺传〉写作时间浅探》(载《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张生即元稹自寓说”质疑》(载《中州学刊》1987年第2期),《再论张生非元稹自寓》(载《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2期)和《论  相似文献   

13.
付琼 《语文知识》2010,(1):67-69
《莺莺传》之"会真"、"玉人"二词在西厢故事的发展中存在着被误解的现象,本文旨在对二词进行重新辨析。"会真"即"会仙",一方面表明女主人公崔莺莺貌若神仙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真实地传达了崔张对儿女云雨之乐的美妙体验。"玉人"不是指张生,而是崔莺莺自喻。莺莺为张生"代言",《会真诗》运用的是一种"换位思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张生跳墙是《西厢记》的有趣关目,然而他跳墙的原因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天骥老师认为张生跳墙的原因在于这个大喜过望的傻角解错了莺莺的诗句:误以为莺莺叫他跳过墙去。所谓“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只是小姐的盼念之辞。〔1〕王季思老师则指出:“张生对莺莺...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同时代的《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 ,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等方面也表现出两位作者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6.
读了昆明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刊载的《且说“弃掷今何道”》(以下简称《且说》),很受启发。《莺莺传》中的这首“送别”诗,何以董西厢和王西厢都引用了,而所用的故事情节又都与《莺莺传》中的相应情节不同,这将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过去研究西厢的人似乎都没有提出来过,确实是值得探讨一番的。但是《且说》认为董西厢引用这首诗在张生赴试与莺莺送  相似文献   

17.
《莺莺传》中张生即元稹自寓说,有元稹的诗、传奇的文本内证,难以动摇。元稹同韦丛结婚前,与类似莺莺型的女子,有过一段恋情,这一恋情使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并"恼乱君心三十年",《莺莺传》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先贤时哲据此研究元稹生平思想,卓然有成,难以否定。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霍小玉传》、《莺莺传》中的男主人公李益、张生分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负心汉,他俩与女主人公相恋的过程,以及抛弃女主人公的具体原因都各不相同。文章从社会制度着眼,通过对这两位男性的比较,认为他们在婚恋生活中的负心行为仅是表征不同,导致他们负心的根源是相同的——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社会体制。从而揭示出在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中,不仅女性是不能主宰自身命运的被统治者,作为个体的男性同样受到这种社会机制的约束,无法自主作出符合自身幸福原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从唐元稹《莺莺传》作者称赞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到宋代词人们对莺莺的同情,张生的不满。再到金《董西厢》对青年男女执着追求爱情的赞美,向封建制度的宣战。最后到元《王西厢》描绘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西厢记》题材的作品在流变中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客观因素外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此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霍小玉是明代传奇《紫钗记》中的女主角 ,也是戏曲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形象。她是剧作家汤显祖根据唐代蒋防的传奇《霍小玉传》加工创作而成。本文试图以汤的二度创作为切入点 ,用文艺理论中的“性格组合论”对霍小玉作一番重新解读 ,客观评价霍小玉的艺术价值。本文认为 ,霍小玉在《紫钗记》剧中的性格缺少发展 ,单纯而不丰富 ,是“扁形人物”而非“圆形人物” ,甚至抹去了唐传奇中人物性格的闪光点。这不能不说是汤显祖创作初期的不成熟之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