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构建和谐校园是新时期的重要理论命题,面对高校舆情多样化、复杂化的新局面,应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高校舆论引导理念,注重校园媒体建设和建立校园舆论引导长效机制几方面入手,有效引导高校舆情,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2.
王艺涵  包晓峰 《今传媒》2011,19(3):135-136
当前,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及行动方面的影响是深刻的,本文针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舆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及具体对策,以期帮助高校开创舆论引导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发表意见的主要集中地,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成为加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鉴于"易班"社区平台在高校普及运用的优势,遵循"以人为本"、"疏导教育"、"管理教育"结合的原则,通过及时搜集网络舆情信息、改进"易班"传统推广内容、培养舆情领袖、开通舆情信访渠道、调查舆情引导效果等,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4.
李齐建 《传媒》2014,(6):68-70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科学分析高校网络舆情要素,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规律,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高校网络舆情及其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提出了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环境、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5.
喻健  唐亚娟 《青年记者》2013,(14):25-26
高校网络舆论影响力构建,是基于高校网络社区如何增强传播效果与正确引导舆论而提出的一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题。当然,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内容,还是网络新闻传播业务方面的探讨。面对校外强大的五彩斑斓的网络传播,如何增强高校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对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判断、价值取向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舆情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对策和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造成较为严重影响,甚至对高校安全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只有通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抓高校意见领袖,通过传播正能量信息,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向健康轨道,推动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意见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给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校园网络的稳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提升舆论危机公关的应对能力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应对及处置机制,塑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舆情氛围。  相似文献   

9.
郑义 《新闻爱好者》2008,(7):119-119
近几年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在运用网络、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很多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搬上网络,利用网络引导校园的舆论走向。还有一些高校利用网络的互动特点,通过信箱交流、网上对话、QQ聊天等功能,开拓校方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渠道。但是到目前为止,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中,  相似文献   

10.
杨萍 《东南传播》2021,(5):105-107
"知乎治校"从网友的调侃用语变成如今的网络热词,这说明了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管控与引导方面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交网络时代下,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内容和载体都有新的变化,这些给高校舆情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高校应认真做好社交网络中负面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工作,注重倾听学生诉求,弥合舆情断层,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羿克 《今传媒》2013,(10):27
主持人语: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多媒介融合成为一种趋势。传媒业的发展与壮大,集聚了各界人士的目光,网络媒体影响力逐渐增强。然而,问题也随之显露端倪,版权问题、人肉搜索、网络语言暴力等现象屡见不鲜,网络法制建设势在必行。鉴于网络的相对虚拟性,网络言论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在其还没有触及相关法律法规时,就需要网络道德建设及时发挥作用,规范网民行为。传媒与法律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媒体既不能超越司法程序,制造媒介审判,又不能将热点舆情问题置之不理,因此,必须建立传媒与司法的良性关系,使媒介发挥正确、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激发舆论的引导功能,才能使媒体与司法在完善中相互促进、共谋发展。
  本期“传媒与法”栏目探讨了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舆论引导和网络舆情等方面的问题。首先刊发李俊潮和刘翼教授撰写的文章,作者从新媒体语境中的舆论视角探讨新媒体语境中舆论对重大公共事件产生的作用,分析公共事件中舆论如何发挥其正确的引导作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分析》一文,是2012-2014年湖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以湖北高校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为例”(2012B2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文章以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和生活产生的积极意义为缘由,阐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并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管理方式。《出版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一文,则分析了出版合同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从法定情形、法律效力等方面探析出版合同中的抗辩权,有利于出版者和作者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期栏目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慎密,相信为我国进一步构建传媒与司法的良性关系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涛总书记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新形势下高校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网络舆论的形式、特征和影响因素,不断改进舆论引导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把握高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大学生越来越喜欢在网络上发表的观点、意见和看法.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发展最迅速的舆论阵地,高校应该重视并积极做好大学生的舆情引导工作,以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 一、新媒体为高校舆情引导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新媒体对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的定位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演化过程。新传播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在分析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从舆情主体、客体、本体、载体、环境五个方面探讨了影响网络舆情演变的中介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网络舆论场生态格局和演变规律的探寻,以期能更好地把握舆论的风向标,有利于舆情的研判、引导和公共决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时代,社交媒介平台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得信息、沟通交流、表达情感的主要载体,同时也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热点话题特征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以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百度贴吧网帖文本内容为例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热点话题发现并进行情感分析,从而提出高效、科学和更具针对性的舆情引导策略。这对高校舆情管理和引导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探索意义,有助于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积极的高校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6.
谭竹君 《新闻知识》2023,(11):79-85+96
网络空间治理程度关系着网络生态文明程度,负面网络舆情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博超话语境下呈现出舆情主体的情绪化表达、舆情客体的利益关联性、舆情本体的互文性扩散、舆情载体的负向涵化、舆情环体的价值多元化等新特征。超话社区通过频道区隔展示、添加话题标签功能、主持人权限设置、等级发言限制、打榜排名规则等技术性设计,诱发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舆情发生。高校应通过建立舆情研判机制、搭建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制定舆情处置规范、培养舆情工作队伍、管控网络舆论阵地、打造舆论引领作品、畅通舆论监督渠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健全奖惩考核,实现高校网络空间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新型网络媒体层出不穷,当中发展最快的属自媒体,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的传统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财经类高校因其固有特征,在自媒体时代,其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本文通过探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形成规律以及财经类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寻找自媒体应用与财经类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的规律和方法,力求在理论建设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对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工作做出探析。  相似文献   

18.
安翔  郑晓梅  王佳悦 《新闻知识》2023,(1):63-67+94
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蓬勃兴起带来了多元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网络思政与传统思政教育之间的多重博弈,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文章从自媒体视角探讨了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内在逻辑和特征表现,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以及信息传播的内容、媒介、管控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提出了从增强价值导向、优化传播内容、加速媒介融合和提升管控效能等方面入手,构建符合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规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龚云平 《新闻爱好者》2021,(2):F0002-F0002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令人猝不及防,转眼就已经深入大众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学术、出行购物等的重要渠道。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和内容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都难以控制,再加之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以及直播等自媒体网络的发展,直接对以严格监管的纸媒、广电为代表的传统舆论格局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对处于理论与技术的前沿而"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极易受到外界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的影响,造成情绪波动及价值观颠覆,甚至跟风做出的违法违规的言行。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由此,加强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更好地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共识和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梁广成 《今传媒》2024,(2):31-34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在融媒体时代下的高校舆论引导面临着较大挑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特征及其网络舆论引导优势,分析了高校校园媒体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高校要在思想引导、方法创新、媒体一体化发展、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切实提高自身网络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担当使命,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