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英国学者约翰·汤林森在著作<文化帝国主义>中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了文化帝国主义,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但是却不能掩盖帝国主义依靠大众传播、推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从而使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失语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张恩平 《华章》2008,(15):117-119
文化合理化是理性贯穿于文化的过程,它的兴起是资本主义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概念与文化、现代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精神渗透到文化领域,使科学成为文化主导,支配人们世界观的过程,本文对西方文化合理化问题产生并提出的时代、理论背景进行了梳理,对文化合理化的概念形成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类学的长时段视野反思现代性危机 ,并还原到更根本的文明危机。提出解构前 9·11时代以韦伯为首的旨在论述资本主义历史合法性的西方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 ,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非西方传统 ,和西方世界内部方兴未艾的民间性非主流思想运动 ,从中获得超越危机的思想资源。重审“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根源与动力 ,获得检讨“文明霸权”和“文明—帝国主义”的新思路 ,在此基础上颠覆作为文明—帝国主义术语的“进步 原始”、“文明 野蛮”等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模式 ,进而重构我们审视世界、关照历史、思考文化问题的概念框架 ,期待一场根本的思想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在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这一语境中,研究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及其作品,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现代性特征,阐释了闲逛者这一城市意象,辩证地把闲逛者与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联系起来,并通过怀旧的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书写和批判,深刻体验到了波德莱尔诗歌的现代性以及发达资本主义的商品逻辑。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蕴含深刻的社会文化意蕴: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文人不得不面临的社会历史命运,任何文人都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阵痛,并试图以一种旁观和玩世不恭的姿态,为文人的社会反抗寻找精神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浅谈西方对华文化渗透的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展和延伸.其实现路径与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渗透的路径相比较有了新的变化,隐性化特征明显,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来透视现代性问题的,他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关.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看作现代性赖以存在、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性”.但这并不是指现代性就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定的发展形式或实现方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代性”等其他类型的现代性发展形式.马克思主要依据现代性的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寻求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两个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概念。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过程,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后果。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多数学者把吉登斯的现代性概念解读为一种制度变迁和社会规划。而吉登斯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也凸显了一定的文化意蕴。现代性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表达。现代性最具象征意义的表达是指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一系列价值理念。现代性的文化诉求通过时空重构,实现了全球性的传播。文化全球化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性进入其发展的高潮阶段。在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进程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始终并存,这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等著作中,对帝国主义的寄生和腐朽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论述,明确指出,垄断“必然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向”。列宁逝世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连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于是有人怀疑:既然帝国主义是寄生或腐朽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在战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技术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这里涉及到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现代性进程中的茶文化体系化建构,发现茶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和体系化建构与现代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茶物质商品文化样态的全球化传播,得益于现代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茶医学健康文化样态的更新,得益于现代植物学、医学、药学等学科的进步;现代植物学进展使得茶文化在西方各国的在地化传播更加具象化。与此同时,由于具备文化现代性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层次面相下的茶文化体系逐渐成为推动公共交往的有效载体、增进社会信任的互动媒介、赓续传统与记忆建构的文化符号,从而为现代社会建构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文化赋能。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论著中提出了有关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问题,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几十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事实。表明简单地根据列宁的观点巳不能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为此,有必要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寓意丰富、张力巨大的理论术语。目前,学术界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存在三种解读方式:其一,是把"文化帝国主义"看成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表征加以批判;其二,是把"文化帝国主义"当成是一种文化民族专制主义的借口;其三,是把"文化帝国主义"作为是一种民族文化认同的参照,以此文化策略来加强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  相似文献   

12.
文化帝国主义实质就是要解构他国文化的合理性和价值性,赋予自己文化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达到控制他国文化,促使对象国民众迷信和向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目的。识别正常国际间文化的交流和文化帝国主义之间的区别,认清文化帝国主义带来的危害性,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确保本土文化的主导地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时期是英美等轴心英语国家向边缘或落后国家进行语言、文化渗透的时期。以该历史时期为背景,考察英语在中国的语言殖民、文化扩张及后殖民英语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与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文化逆差与跨文化交际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逆差是文化全球化所传达的现代性与地方文化所固守的民族性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是跨文化交际的张力所在。通过分析文化逆差产生的经济原因和民族文化心理根源,文章指出文化逆差是现代性话语对民族性话语的暴力征服,在跨文化交际中,弱势文化的逆差直接关系到其文化话语的获得和文化身份在全球化语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文化帝国主义”实际上就是文化扩张。二战结束以来,美国通过文化外交,借助其新闻媒介、文化交流、好莱坞电影、跨国公司等,积极扩张美国的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目的在于企图在全球实现美国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6.
文化帝国主义在全球化语境下,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文化渗透,使他国民族文化产生了全面西方化、保守主义、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冲击了民族文化,威胁了民族认同的基础,削弱了国家民族的凝聚力。我国应采取积极的文化措施,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作为自20世纪以来不可抗拒的社会文化思潮,以其"趋同性"力量不断入侵、同化甚至统摄着以"独特性"为本质的民族文化: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蔓延,实现了西部民族在"物质层面"的理想模态;另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文化理念,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又与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之间构成了难以消弭的体系障碍,导致了民族文化当下的生存困境。现代性语境下民族文化焦虑的存在,或导致民族作家价值选择疏离民族本位而倾向于现代性,或导致更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复苏而倾向于民族性,但试图寻求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深层的文化关联和价值共享,构建两者对话的可能与契机,则是他们探讨民族宗教信仰与族属文化命运生存图景的集体认知。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全球化的势不可挡,学界又掀起了一股“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的热潮。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文化帝国主义更多批判的内涵。笔者通过对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和民族国家的解读从一个侧面来实现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特殊载体,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不论在怎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语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的进行国际交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当一种外来语的地位仅次于母语并在普及过程中产生文化渗透,甚至削弱地方语言、威胁到本国民族文化认同时,则意味着语言帝国主义的形成。文章分析了近代以来俄语、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演变,指出在新时期国际一体化背景下,应理智看待语言霸权,反对极端语言民族主义,利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优势推广汉语弘扬华夏文明,保持语言文化独特性,以促进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帝国主义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提法最早可见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分析西方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文化关系的基本范式之一,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形态大致可分为批判与辩护两类。文化帝国主义对比较教育的理论模式、研究取向、研究成果、国际教育援助与交流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影响。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对比较教育的发展既有着不利的一面,但也可以在诸多方面促进比较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