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道德金律的哲学阐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条道德金律根源于人性 ,它在承认每个人都有欲望的前提下 ,既强调要尊重他人欲望 ,又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别人头上。它发端于人己异同的辩证认识 ,是在正确理解人的需要和人的共同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准则 ,人与人是可以相通的 ,把我所不欲的强行施于人 ,那就可能造成对别人的伤害 ,因为 ,我所不欲的 ,也可能是别人所不欲的 ,因此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内蕴着“人所不欲 ,勿施于人”,道德金律也有利于防止貌似正确的“人所欲 ,施于人”的错误准则的滥觞。这一道德准则具有最明显的道德性 ,并能在人们的心目中自我澄明。它最容易掌握和最容易操作 ,人们凭着自己的体验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它的正确性。它确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2.
“明理”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环节。“理”是教材的思想内容,即要向学生宣传的“观点”和“道理”。“明”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对教师讲授的观点和道理,收到“明了、懂得、理解” 的效果。教师运用巧妙的、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事实事例,论证一个个观点、道理,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逐渐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悟”出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点、道德知识。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3.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价值体系,二者泾渭分明。道德上的集体主义原则与个人主义原则之争,说到底是两种意识形态之争,是引导人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之争。我们党强调集体主义作为我国社会的价值准则是非常必要、非常正确的。在当前坚持集体主义、捍卫集体主义的斗争中,如何科学地阐释集体主义、认识个人主义,这是个关键。只有准确地解释集体主义的真实内涵,正确地宣传提倡它,集体主义才可能对个人主义战而胜之,被人民群众接受和奉行。也只有揭穿个人主义形形色色的欺骗,个人主义也才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本文拟就对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集体主义、奉行集体主义原则的道德意义作一探论,同时对个人主义鼓吹者的某些所谓“理论根  相似文献   

4.
道德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道德中的人对于自身应具备的道德具有“自知之明”,既明白道德要求对于人的价值,也明白道德实践的意义,表现在能够自觉维护、遵守道德规范.儒家道德自觉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反求诸己,具体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慎独”、“居敬”等.道德自觉能够促使道德教育的转型,使道德成为人们感到快乐的内在个人修养而不是沉重的外在义务.道德自觉能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体性,启发人们的道德判断力与道德反思能力,在实践中真正做一个“道德人”.  相似文献   

5.
道德金律是道德原则,是最珍贵、最高级别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等传统的所谓"道德金律"有很大的局限性,共同缺陷是都以自己为参照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利他。此论具有本质性直接性——直接触及道德的本质;全面性涵盖性,可以涵盖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的所有领域;否定性超越性,用利他原则否定集体主义原则,理论的创新就是某种超越。利他就是新的道德金律,即最高、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也就是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仁”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秩序。“仁”思想是儒家关于人及人与人关系的最一般的价值精神,它所包含的人对人的关系、互助的道德意蕴,是可以融通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系列之中,可为我们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及稳定而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老马是作者所塑造的“老中国儿女”的典型代表 ,他身上的保守落后而又不自觉的民族劣根性是我们理解这个人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当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期。在这一特殊的时期 ,中国的道德、道德教育当作何种选择 ?这种选择又是建立在何种合理性基础之上的 ?本文基于“自觉选择”这一社会哲学观 ,提出中国的道德、道德教育必须实现道德坐标轴心的转换 :培养独立人格。这种独立人格超越了个人主义的单子式独立人格 ,是一种共在型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9.
许多教育工作者把“助人为乐”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并以此来衡量学生行为的道德性,这是不恰当的。按我个人的理解,“助人为乐”应属于道德理想的范畴,它视“助人”为人生的乐趣之本,它把“助人”内化为人生的第一需要,体现了行为主体在道德认知上的高度自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高度统一起来、视“助人”为自己的道德理想并至死不渝的,仅有雷锋、朱伯儒、焦裕禄等为数不多的榜样人物才能做到。根据我们教育者自身及受教育者的实际道德能力,在“助人”这一道德要求上只能退而求其次。那么比“…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教师,他要保留个人主义。也许你很难相信:这个话怎么说得出口? 你不相信?他有“理论”根据。“第一,个人主义,人皆有之;第二,我的个人主义是为了事业;不是庸俗的个人主义;第三,我的个人主义,利己而不损人。”可惜的是,有个人主义的人,常常不能正确的认清自己.即如这种“理论”,也是非下注脚便不能够理解的.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忠恕之道历史上曾为多个不同文明体系所提出,是具有普适价值的道德黄金律。通过在“所欲”或“所不欲”与“施人”或“不施人”之间的几种情况进行伦理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忠恕之道的伦理价值.以及与“以直报怨”的关系。在今天继承和弘扬“忠恕之道”,对于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仍有着多方面积极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合中"是胡瑗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但胡瑗的"合中"并非合传统的中庸之道。胡瑗所讲的"中"是"大中",他强调人的一切言行必须合"大中之道",而要合"大中之道"就必须用心广大,具有天下为公的思想。胡瑗的"大中"也是一种至正公平的表现,而要做到至公至平,就必须有刚明之正。同时,胡瑗还认为,合"大中之道"要做到刚柔相济,并实现人治与法治的统一。此外,胡瑗的"合中"既具有较强的原则性,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他认为在合中而为的同时,可以过越常分,进行大胆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中庸》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其主要表现在行为方法论、道德修养论与德性政治论等方面.中庸之道的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时中与和而不同是行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但对这些思想的践行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表现不同;中庸之道潜移默化为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修养规范,主要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慎独”等方面;中庸之道的中正、适度等内涵上升为一种德行和德性政治,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德性政治论最终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4.
"黄金台"的典故常常出现在中国文人表达"怀才不遇"与渴望"招贤纳才"的诗句中。由于朝鲜文人对"黄金台"意象的接受,他们在诗歌中谈及人才问题时,对"黄金台"典故的运用与中国是相通的。但是在明亡清兴之后,随着东亚政治格局的改变,朝鲜士人"思明反清"心态的形成,"黄金台"被适时地赋予了"思明反清"的新内涵,朝鲜文人对"黄金台"典故固有意象的这种"篡改",体现了他们对明清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娜拉热"等思潮和现象的产生,其深层的思想根源是五四时期风行一时的"健全的个人主义"。这意味着五四知识分子激进的启蒙思想、文化姿态和文学主张,如果不以个性解放或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来定位,是很难进行恰如其分的阐发和解释的。激进主义是五四文化转型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文学潮流之一,个性解放或个人主义不仅是其所蕴含的一种核心文化精神,更是这股思潮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动力支撑,而它自身的限度、矛盾及其发展、流转也同样纠结于此。  相似文献   

16.
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是国家层次的新的重大战略,“3+5”城市群则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规划区。娄底作为“3+5”城市群的重要一员,务必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对接融入长株潭。在吃透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更新超越发展理念,抓住中心城市发展关键,加速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大市场化、体制机制对接四大重点,实现与长株潭的无缝融合,为“两型”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罪刑法定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已经获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传统观点将罪刑法定原则视为不可克减并具有绝对优越性的"铁则",会导致罪刑法定原则被架空。罪刑法定原则的局限性表现在一系列"反罪刑法定主义"的判例当中。欧洲人权法院在废除婚内强奸除罪事由的判例中,重新划定了罪刑法定原则的边界。这种提倡存在边界的罪刑法定主义的做法,对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具有特别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师文化既是教师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反映,也是决定教师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力量。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所倡导的合作文化与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在“专业为本”与“以人为本”、集体行动和个体专业自主、团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教学的“公开”性与“隐密”性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这种冲突既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阻力。正确理解两者关系,在两种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是建构真正的合作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学徒的神仙》自发表以来,一般被定性为表现人道之爱的小说。初看仿佛描写的是对弱小者的同情,但实际上暴露出了隐藏在人道主义背后的个人主义。立足于作品中具体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以及叙述性语言,通过文本分析,揭示人道主义背后隐藏着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20.
温庭筠的诗与词都以"秾艳"风格著称,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与温庭筠善于使用色彩词有关。在这些色彩中,温庭筠更偏爱于"金"色,金色在诗中出现110余次,词中出现28次,分别占到33%和43%,如此高的使用频率,当然不能仅用偶然一词解释。通过分析发现,金色不但显现了温庭筠建功立业的志向,更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奢华时代,而且对自身及后世的词风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