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针对体育学校学生由于训练紧张和其他因素造成文化学习兴趣偏低,文化素质普遍偏差的具体现实,为了能培养和造就一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栋梁之才,向社会输送既有强健体魄又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的优秀劳动者,本文就如何激发体育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在体育运动学校的化课教学当中,物理一直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学科。究其原因,无外乎学生感觉到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化课并不重要,加之物理课相对抽象,学习难度大,使学生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导致放弃了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体育学校的物理教学应该做到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3.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化中,“校园体育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化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形式,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学、体育学习、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对学校体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校园体育化”则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深刻认识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传统的学校体育是专门按照高一级学校选拔的需要,以应试为目的教育训练活动,它以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评价学生,着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是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要、身体需要、道德需求,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技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求得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化;它抛弃了旧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为学校教育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化和生活环境,这个环境是现代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活动空间。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亦造成“网络世代”的茁壮成长,而“网络世代”的主体为学生。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学校体育工作决不能囿于成见,更不能对这种变化无动于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皆已触网,体育学科也不能独善其身。探讨网络环境下体育学科学习环境的变化,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成为理论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学习化社会背景下的体育素养培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学科,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又要符合体育作为运动学习的特殊规律。当今学习化社会理念要求的体育教育是要构筑终身体育体系,终身体育成为现实的前提是学校体育阶段体育素养培养问题,本文从体育的知识特性、运动超越性和运动学习的主体性来分析体育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根据创造性学习的内涵,分析了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发展的若干因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体育学习的策略,阐述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学分制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它不仅使学校在各学科都有明显的变化,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培养了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1.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依据(1)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要:学校在着手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前,可以设计一份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方面的调查表,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需要,在认真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发富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2)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差异:学生的体育学习基础、兴趣、特长、技能水平、体能水平、学习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的因素。(3)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在每次体育课堂教学后,体育教师都应该通过记录课后小结、个人教学心得等,及时总结教…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陈琦 《体育学刊》2003,10(6):14-16
在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大背景下,终身体育思想成为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学校体育随之特别强调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学校体育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终身体育习惯与能力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之现状及发展取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学校体育为社会大众所关注,亦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影响到整个教育实施的成败。因此,有关体育的课程实施、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都在不断地发展与改革。以确保完成国家教育目标及政策,落实学校体育的正常发展,更重要的是适应学生的真正需要,完成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罗敏辉 《体育博览》2011,(7X):97-9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当前的情况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但在体育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其实不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体育的课堂教学有密度、有强度、有情感,使体育课教学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实效性、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情境交融、兴趣盎然中动情明理,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锻炼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而这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我们去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来适应这样一个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面我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方莉 《体育师友》2001,(6):41-42
团体操是综合了体育、音乐、美术等表现形式并具有艺术性的集体体育表演项目。在学校普遍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团体操作为一种体育表现形式对学校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对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有显的效果,而且对增强体质、促进学习、提高化素养和进行美的教育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无论规模大小,团体操都以其参加人数多、时间长、耗资大、难以组织排练而令许多学校望而生畏,特别是普通中学又因学习任务重、空闲时间少更是不敢涉足。如何使得这一有效的教育活动在普通中学中广泛开展呢?笔通过两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简便易行、省时省力的方法,使得团体操在普通中学也能很好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章平 《少年体育训练》2013,(3):34-35,61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文化学习,忽略了学生的身体锻炼。体育课学习也受旧的体育教育理念的影响,表现出厌学情绪,体育活动的单调化、无序化,致使学生把体育课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体质的严重下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5.
体育学习评价是指对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它既包括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又包括对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评价。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反映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并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起到诊断、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高师学生体育活动损伤事故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活动是学校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学生在活动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产生一些损伤事故,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近年来高师学生的体育损伤事故进行调查,总结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对促进高师的体育活动及保证学生更好完成学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与“学”的双边过程。它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和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有组织、有目的地使学生反复进行身体练习。  相似文献   

18.
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合作学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锻炼。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9.
本试通过学校体育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较分析,阐述评价反馈体系的建立是现代体育教学过程的必然趋势。中探讨了关于学习评价的若干理论性问题,认识了体育教育与评价的相对性,即不应盲目追求客观和量化指标,依据学习评价的反馈功能,建立起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对差距的评价。最终实现学校体育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宋敏敏 《体育科研》2009,30(3):101-10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问调查法等,对福建农林大学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学生时学校提供的体育场地(馆)的种类和数量较为满意,但是体育场地(馆)的通风性、建筑质量及布局差强人意;学生对体育理论不重视,且学校馆藏体育书籍有限,影响学生对体育信息的涉入;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环境质量不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但是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以及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竞争的提高,又对学生体育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