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课适应了世界各国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在我国新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按照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约占总课时比例的6%~8%,自三年级开始开设,每周平均3课时。  相似文献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实验稿 )》规定的必修课程 ,自小学 3年级开始设置 ,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按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 6年级 )(征求意见稿 )》的精神 ,其课程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为此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郫县试验区的学校来说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验。一、自主收集整理课程资源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笔者认为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2009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次被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并且要求在小学阶段全面实施该课程。  相似文献   

4.
陈昌照 《福建教育》2023,(39):18-23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被并立为两门独立课程。对二者进行阶段性课时统筹,即在二者学期总课时数合规的前提下,对课时进行分阶段安排。这样的阶段性课时统筹利于活动项目的深度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易于学生学习精力的合理分配、宜于活动过程的及时跟进、便于课程体验的充分实现等。对小学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进行阶段性统筹须遵循合规性、适配性、开放性、延续性和民主性等原则,并通过主题项目的适切配合、课程实施的动态调整、任课教师的合理配置、多元学习的有效补位、阶段展示的及时跟进等策略助推其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管理的必修课程,除了规定开设目的、学生发展目标和课时安排以外。国家不负责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因此。地方和学校对这门必修课程的实施,实质上包含着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全过程。学校在拥有课程自主权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6年多的时间,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概括而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为了保证质量,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我省对《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中有关课程设置及比例进行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是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安排课程和课时的依据。据统计,1~9年级总课时为9522节,1~2年级每学年910节,3~6年级每学年1050节,7~8年级每学年1190节,9年级每学年1122节。各学校1~6年级体育课程的课时应全部用于体育实践课教学,7~9年级  相似文献   

7.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框架的突出亮点,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推进的现状也不容乐观。2008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比例不足51%,还有超过22%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课程,但课时被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相继被列入正式课程。小学信息技术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设计和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笔者所在学校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了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葛国清 《教师》2013,(19):31-31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阶段,每周课时均为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爱你没商量",这是近八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许多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足以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几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4个必修内容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3课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教参,尤其是难以对这门课程量化评估,造成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步履维艰。我校对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有效实旌策略开展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认为建立机构健全制度是常态有效实施的基础;校长教育观念转变是常态有效实施的前提;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是常态有效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不同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我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策略性的指导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改变传统中央集权式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政策。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规定: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联合使用,占总课时的16%~20%。这意味着学生在九年的学习中,约有一年半的时间要学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全国各省市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教育部2001年6月8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改革试验区自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平均3课时,七学年共729个课时。  相似文献   

16.
从初中《生物》教材的修订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公布了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该方案中从三年级到九年级增设了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在内综合实践课程 ,可见 ,在义务教育阶段 ,新课程把研究学习课程作为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时 ,今年秋季使用修订后的新教材 ,从其修订目的、内容都充分体现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为初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明确了方向和要求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明确规定 :从三年级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课程 ,课时量为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 7~ 8%。内容主要包括 :研究…  相似文献   

17.
曾双霜 《教师》2011,(24):39-39
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制定合理的课时指导目标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开题课为例,阐述设定课时目标要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为总领方向,把课程目标细化,分解到各年级的活动方案中,细化到课时目标中。设计课时目标要具体化、可操作化,并切合学生实际,考虑年级段序列性。  相似文献   

18.
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制定合理的课时指导目标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开题课为例,阐述设定课时目标要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为总领方向,把课程目标细化,分解到各年级的活动方案中,细化到课时目标中。设计课时目标要具体化、可操作化,并切合学生实际,考虑年级段序列性。  相似文献   

19.
汪玥辉  熊珺洁 《教育》2022,(10):63-65
一、项目背景 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颁布.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探究、制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占比6%~8%.而纲要中对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也提出了师训、教研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蔡林芸 《学周刊C版》2011,(11):156-15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学校在按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同时.努力开好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协调好综合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我校紧紧依托当地丰富的地方资源.积极探索、大胆开发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初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充分展现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