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蟹的闲话     
蟹有多种名称,晋代葛洪<抱朴子>称蟹为"无肠公子",明代李时珍解释为"以其内空曰无肠".公元1059年傅肱撰<蟹谱>,称蟹为"横行介士".……  相似文献   

2.
一、矛盾重重 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选编了杜甫的七律《咏怀古迹》,其中颈联是"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对"省"字文下注释解释为"曾经".  相似文献   

3.
东汉张芝被后世书家誉为"草圣",其名句"匆匆不暇草书"历来被人称道,后人解释此句时却往往忽略前一句"下笔必为楷则",由此造成多种歧义解释。主要从张芝生活的时代及时人对今草书的认识、草书创作当以"楷则"为要,并非"匆匆不暇",创作过程是复杂的内心修炼过程等几个方面论述"下笔必为楷则"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4.
东汉张芝被后世书家誉为"草圣",其名句"匆匆不暇草书"历来被人称道,后人解释此句时却往往忽略前一句"下笔必为楷则",由此造成多种歧义解释。主要从张芝生活的时代及时人对今草书的认识、草书创作当以"楷则"为要,并非"匆匆不暇",创作过程是复杂的内心修炼过程等几个方面论述"下笔必为楷则"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百科辞典>中将"说服教育"解释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或改变某种观点、信念,明辨是非和善恶,提高觉悟,从而指导行为实践的一种教育方法.然而,当老师们处理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时,说而不服、屡教屡犯的现象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6.
"人地互动"与"时空交织"是高考时空观念素养考查的重要内容。中学教学中只见"人""时",不见"地""空",即"见人不见地""见时不见空"的现象时常出现。"人""地""时""空"分离对学生时空观念培养非常不利。基于人地时空观视角,结合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26题的命题立意,对这种教学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省思,尝试提出"见人见地""见时见空"等在教学观念与实践上的改进方法,以期更好地落实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常见"■"字,关于其释义和字形,历来众说不一。揆诸图片,"■"之左旁既可为"言",也可为"氵";结合文书上下文,"渠破水",如果将""字解释作"责备惩罚",文意不通。其实,"■"的正字当为"濄",意为"水溢",即"漫溢"义。  相似文献   

8.
师簋有铭文"今敢博氒眾叚",马承源等先生读"博"为"薄",读"叚"为"暇","薄"义"迫",本文认为铭文应该断句为"今敢博氒眾,叚,反氒工吏,弗蹟我東國",而"叚"是表示语气的叹词,表示吃惊和不屑的语气,且"博"当读为"搏",其义为"捕持"."行气玉佩铭"是一篇叙述道家、内家拳术关于行气养生的铭文.铭文中的"(天)"字形、意义学者们解释众多,本文认为当释为"内",与"纳"是古今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赵欣认为,汉语补语小句中的空谓语不是Sybesma和Mulder所提的"there",而是在语义和句法上与"there"相近的动词"有";并用SC理论分析了处所义双宾结构,但其解释并不理想,不具有说服力.其实Sybesma和Mulder提出的空谓语"Φ",并不就是"there",它只是一个零形式--空谓语,跟"有"和"there"作用相仿,表示存在或出现的意义,要求其主语必须是不定指的名词.而在用SC理论分析"放在桌子上一本书"等处所义补语结构时,空谓语"Φ"位于最下层小句中,为主句动词提供一个终结点.通过论证,这种分析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
注疏发源于经部,而注疏自其创始之日起就不局限于解释单纯的字词,在<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将单纯的字词解释称作"释文",将以疏通句义、抉发文旨为目的的训释称作"释义".同样,当将仇兆鳌<杜诗详注>中的追溯语源,寻绎典出定义为"释文",而将此外所引经史诗赋,以证诗意定义为"释义",就不难发现仇氏注释具有明显的"释义"倾向,仇氏之援引典故正为点明诗旨、申明杜义.  相似文献   

11.
释"当户织"     
对<木兰诗>中"当户织"的解释传统观点多为"对着门织布",细考文义,其正确释义应为"承担着家里织布的活".  相似文献   

12.
佛教核心内容之一是对"空"与"有"的辩证认识。有为法中讲的"空",其实是一种"有"。小乘佛教解"空",破除一切色等五蕴的"我"法,奔向"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达到究竟涅槃。大乘佛教解"空",除破除"我"法之外,把一切法完全破除,"人"、"法"二空俱破。大乘佛教认识的世界万物,与"空"不一不异。小乘佛教因"空"而"离",得自我解脱之道;大乘佛教因"空"而"中道"修行,圆满"不住"而善巧方便,自度度他。  相似文献   

13.
释"当户织"     
对<木兰诗>中"当户织"的解释传统观点多为"对着门织布",细考文义,其正确释义应为"承担着家里织布的活".  相似文献   

14.
释"遂迷"     
历届初中语文课本对<桃花源记>"遂迷"中"遂"字的解释,一直注为"终于",而将其置于文中却又显然不通.经考校,我们认为,此处的遂字当释为竟然.  相似文献   

15.
(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踬踣者屡”一语,课本注为“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笔者认为此注有两个问题:一是“者”字没有解释出来;二是将“屡”释作“不止一次”殊误。“踬踣者屡”的“者”,当释作“之”;“踬踣者屡”,即“踬踣之屡”。“屡”在此亦绝非今之常用义“屡次”之“屡”———“不止一次”,而当释作“速”,“疾速”“迅速”之“速”。如此,“踬踣者屡”似当释作“失败之速”。先看“者”训“之”的依据。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者’犹‘之’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亦云:“者,犹‘之’也…  相似文献   

16.
<文选·赋>"物色"类与<文心雕龙·物色>中的"物色"该作何解,学界意见纷纭.在关于"物色"的种种解释中,当以李善注为宜,然尚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与必要.南朝"物色"所具有的四种意义,既可与先秦两汉之"物色"义相衔接,又能分别圆通地解释其时文献中的各处"物色".<文心雕龙·物色><文选·赋>"物色"类与南朝部分诗文中的"物色",其内涵当指"在时间流逝中变幻的自然物象",其外延应包括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春夏秋冬之四季变幻景物与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  相似文献   

17.
佛学认为"色"、"空"为一体,区别仅是角色称呼的转换;艺术品中的虚实同"色"、"空"实质相似,辨其本质,实为一体。作为综合体的"空",实际上是指"空"的境界,是"色"与"空"、虚与实的升华。包含创作者在内的体验者,通过灵动处与"空"境建立关联,其感悟的深度以其可认知程度为准,认知如何,对"空"境的感悟便如何。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君主帝王的自称,最为典型、众所周知的,当首推"朕"了。"朕",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对"朕"作出了如此的解释:"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无论是尊卑贵贱,  相似文献   

19.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之中的"天街"解释为"京城长安的街道"这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学生将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的"天阶"与"天街"相混淆,而且其间的意义不甚清楚,屡错屡改还是有矫正不过来的,这就有必要对二者进行考究了。  相似文献   

20.
因其魅力,与《诗经》有关的许多问题争议至今。"诗经六义",历来有三类解释,不过,将"风"、"雅"、"颂"解释为《诗经》的三种体裁,将"赋"、"比"、"兴"解释为三种表现手法,这应该是一个最为可靠的解释。关于"诗经六义"的解读,争议最大的还数"赋"、"比"、"兴",朱熹的解读较为合理,只是显得单薄。本文综合各家之言,以期提出一种较为可信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