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同时人才流动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高层次人才集聚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进人才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了高层次人才的涵义和特征,构建了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高层次人才的四种集聚模式并分析其效应,进而探讨了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保障机制,提出了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发展战略,并指出应加强人才政策的演化博弈分析和团队建设,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社会资本功能,增强组织智能。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9,(8)
利用1999~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省级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计量模型(SDM)实证分析了经济集聚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经济集聚能够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影响;经济集聚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经济集聚能够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据此提出了推动经济集聚集约发展、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开展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助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提出产业集聚效应的基本分析框架,结合集聚效应形成的正反馈特征,分析了人才、技术和资金"流"的因果关系.建立产业集聚效应的系统流图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应用价值.结果表明,模型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实际演化过程具有较高的拟合程度,并能够为区域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福建省进入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历史时期,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抓住海西发展机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集聚高层次人才已成福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分析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集聚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特点,从产业聚才、柔性引才等5个方面对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途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贺勇  廖诺  张紫君 《科研管理》2006,40(11):247-256
构建“人才集聚-人才资本-经济增长”(T-C-E)的人才经济价值转化链,测算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计算1990-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人才集聚度和人才资本水平;然后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计算各地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采用聚类算法构建“人才集聚度-人才资本贡献率”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区域的人才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人才集聚水平最高,其平均集聚度达到22.31%,青海省人才集聚度最低,其平均人才集聚度仅为0.51%;人才集聚水平不同,其区域的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京等九个区域的人才资本贡献率超过35%,宁夏等八个区域的人才资本贡献率低于10%;总体而言,人才集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高,但两者之间并不具有严格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6.
贺勇  廖诺  张紫君 《科研管理》2019,40(11):247-256
构建“人才集聚-人才资本-经济增长”(T-C-E)的人才经济价值转化链,测算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计算1990-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人才集聚度和人才资本水平;然后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计算各地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采用聚类算法构建“人才集聚度-人才资本贡献率”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区域的人才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人才集聚水平最高,其平均集聚度达到22.31%,青海省人才集聚度最低,其平均人才集聚度仅为0.51%;人才集聚水平不同,其区域的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京等九个区域的人才资本贡献率超过35%,宁夏等八个区域的人才资本贡献率低于10%;总体而言,人才集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高,但两者之间并不具有严格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7.
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选取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业人才集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利用2006—2015年京津冀的年鉴数据,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业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正相关,但前期促进作用明显,后期减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主要通过财力投入、创新成果产出影响区域经济,成果转化不高;创业人才集聚主要通过科技创业主体、科技创业环境影响区域经济,北京的科技创业资源明显优于津冀,但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却弱于津冀。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比较Segal模型和新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集聚效应因素与内蒙古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扩展模型分析了城市集聚效应和区域集聚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劳动力规模每翻一番,生产率就提高约7.74%;内蒙古的城市集聚效应不如其区域集聚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9.
金融产业集聚是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促进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带动了以人才知识流动、产学研合作、区域间贸易和投资以及企业家创业创新为主要方式的空间知识溢出。本文基于金融资源和金融规模两个视角,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其主要区域2001年-2013年金融产业集聚效应变化情况。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经济发达区域的金融集聚效应明显,经济欠发达区域虽然总体金融集聚效应不明显但在逐年增强。中国金融产业集聚呈现出集聚加强、集聚平稳和集聚减弱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全球金融资源加速向中国集聚的加入WTO组织开放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阶段、金融资源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欠发达区域转移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实施阶段和金融资源市场化争夺阶段。实证同时发现北京和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促进了金融资源在本地的集聚而且对周边省份金融产业集聚也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0-2019年珠三角九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利用基尼系数、PC指数对九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的具体测量指标和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分析该类聚集现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探讨珠三角九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固定资产增加值、城市化水平和科技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的作用.结合实证结论,从产业、资本、人才和科技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9年的区域创新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和区域熵方法分别测度区域创新效率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值,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对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非线性倒U形关系。从区域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国内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的虹吸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2000-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的国内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相关数据,运用面板协整计量模型,考察了国内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的虹吸效应。研究表明:国内市场规模通过虹吸效应驱动人才流动并形成人才集聚,人才集聚通过迂回效应不断放大群落内需求关联、扩大国内市场规模、驱动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要素集聚与国内市场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和双向因果关系;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国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通过虹吸效应引致创新人才集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促进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立泰  张祖妞 《科研管理》2011,32(12):126-133
本文采用物质资本集聚度、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就业密度衡量服务业集聚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从劳动生产率视角,研究了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物质资本集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影响显著,而人力资本集聚以及就业密度的作用尚不显著。总体上,本文验证了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存在,从而为从劳动生产率视角解释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4.
《软科学》2018,(4):95-99
从理论上探讨了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技术学习成本在两者之间的联结效应,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系统GMM的回归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拐点"效应,在集聚前期,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当集聚程度达到一定阈值后,集聚的提高反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阻力。另外,技术学习成本显著影响着其"拐点"效应的趋势,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学习成本越低,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影响越强。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实力、金融集散和其它因素三个维度测度金融集聚程度,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金融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联动关系。结果发现,金融集聚水平、合理的产业结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都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发挥金融集聚的溢出效益和辐射效应,缩小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人才战略中,高层次科技人才处于关键地位,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中小城市获取发展动力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中小城市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环境建设欠缺、产业聚才不佳、人才工程申报难、海外智力需求不高等,有针对性地从完善条件保障、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协同创新、引进海外智力等多个维度提出建议,即重点抓环境、抓产业、抓创新、抓海外,以期推动中小城市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7.
遵循"人才集聚-人才资本-经济增长"(C-C-E)的人才经济价值转化链,以1990—2014年东莞市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其平均人才集聚度为3.87%、人才资本贡献率为68.30%,进而对其人才集聚与人才资本贡献率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综合竞争力和人才集聚度指标,选取5个城市与东莞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东莞市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杠杆效应,即以相对较低的人才集聚水平产生了较高的人才资本贡献率。对此从产业结构和人才效能视角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区域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区域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文浩  张益丰 《科学学研究》2019,37(7):1220-1230
摘 要:对当前诸多城市间人才引进引发“抢人大战”的合宜性及综合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面板计量实证检验发现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出人才集聚对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集聚具有显著非线性影响,满足威廉姆森空间多元集聚效应假说。使用广义分位数(GQR)回归检验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存在人才集聚的最优分位点结构,居于最优分位点的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占据人才集聚有利地位。最后利用最优分位点结构设计高、中、低分位点区间,对参与“抢人大战”主要城市的人才政策进行绩效评价。研究结论是近几年参与“抢人大战”的城市科研人才集聚程度逐步提高,但集聚结构逐渐恶化;东、西部地区相关城市科研人才集聚偏离最优结构档位,不利于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城市“抢人大战”不仅需在数量层面上引智招才,更需根据最优分位点实现相机抉择来吸纳高层次科研人才。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2019,(1):19-23
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经济学理论,探讨地区人才集聚、创新驱动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两步差分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估计。结果发现:人才集聚、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现阶段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促进效应不显著;人才集聚所带来的创新效应具有流动性且存在外溢的可能;地方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