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由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等单位主办的第15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2007年6月25-27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巴西、丹麦、德国、加拿大、美国、日本、西班牙、新加坡、新西兰、以色列、英国、韩国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220余位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着“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对话”的会议主题,就近50年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中国与东亚的经典诠释学新探、东方哲学与心灵哲学、东方哲学与现代伦理重建、中西哲学比较与对话、中国宗教哲…  相似文献   

2.
上完了中国书法课,我爱上了这门独特的艺术。我学到的不仅只是使用毛笔的技巧,更是东方哲学和化,它使我更加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异与同。中国书法的运笔和结构、个体与全部、枯与湿、大与小、快与慢、阴与阳……其中充满了哲学的奥妙和人类的智慧,表现出人的生命的运动。这是西方美术中没有的。 中国书法为我开启了一道门,学习它将使我受益终身。[编按]  相似文献   

3.
回顾近百年的中国哲学研究史,就其研究的内容来看是中国本土的,而研究方法则深受西方的影响。虽然胡适、冯友兰以西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学案式著作,写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但同时也带来了究竟是“哲学在中国”还是“中国底哲学”的两难问题。近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致引发了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所以,中国哲学的研究一直在寻找新的方法,然仍未摆脱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产生的语境,形成于春秋末年。这时能够产生中国哲学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语境皆已形成。老子以“天”为契入点,开辟了讲哲学的一条进路;孔子以“人”为契入点,开辟了讲哲学的另一条进路;墨子找到了讲哲学的第三条进路。在中国哲学起步阶段,哲学家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天人关系问题、治乱问题和群己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台湾中国哲学会和辅仁大学哲学系主办的“朱子学的回顾与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2月22-23日在台北辅仁大学开楼召开。海峡两岸的专家学对朱子学作了深入的研讨。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西方艺术只有雕塑、绘画,在中国却有一门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比起绘画雕刻来,它更抽象,更空灵。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 ——熊秉明[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哲学中的“一”就是对“天道”与“人道”关系的把握。为什么说哲学是对“一”的追求?何以见得“一”即是对天道和人道关系的把握,又如何理解这个简单的“一”与天道和人道的联系呢?按照这个思路,我读了一些书,并从中总结出一点儿体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获得空前普及、广泛应用、深入发展,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社会主义社会规律认识的成果,又开辟了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的新天地.二者双向互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实践中,推动"两化"的健康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它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伦理、社会和美学的内涵,代表了中国人超凡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的开端,是"穷根究底"的精神,无可厚非地是源于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和永远追求的学问.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开始"走火入魔",为求"安身立命",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发生了变异.而作为蕴涵着传统哲学精神的儒、道、释三家知识体系的开源,以学成家,由家立教.在丧失了"穷根究底"的精神,求"安身立命"之后,就必然各自依照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位置,发展出一套伦理的、道德的政治观念与生活宗教来.这是传统哲学精神向"安身立命"的生存境地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有和无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思想家向来深思的根本问题。”先秦道家的有无论使中国哲学可以毫无愧色地立身于世界哲学之列。把先秦道家的有无论与西方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有无观念相比较,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先秦道家哲学的超越性及其并非“虚幻的深度”(黑格尔语)。虽然道家  相似文献   

12.
何婷 《华夏文化》2000,(3):35-37
“遥遥先秦,铿锵语意,其音绕粱,吾心永益。”当自己纵身跳进先秦哲学的深海中时,禁不住这般呓语。儒家的孔盂,道家的老庄,先秦诸子的唇枪舌战……若真能置身其问且自得清明,那可真称得上一位智者,怎奈学生愚笨,只能怀抱着心爱的艺术,揣着那份对美的求索,浅谈中国古典哲学的艺术魅力,追求那份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合一”。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苦于无新哲学很久了!我的老师张岂之先生尝言,自己本来是学哲学的,想搞哲学研究,但后来终究没有走上这条道路。我尊敬的余敦康先生尝叹:我们研究了一辈子哲学史,就是没有自己的哲学。前辈学人有哲学意识而无哲学,其中包含多少历史的无奈。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社会转型,价值多元……体现出旺盛的理论生命力。我们曾经拥抱外来思想,迷恋现代新儒家,掀起各种"热"。但我们还是只能讲哲学史而无哲学、讲思想史而无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法国唯理主义哲学家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始祖。“他是第一个具有高超哲学能力、在见解方面受新物理学和新天文学深刻影响的人”。在数学方面他颇有天赋。说到这位哲学家,中国当代学人陈家琪说:“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全部历史上,以自己的一句话或一个命题而与自己以前的一切繁琐论述划清界限,从而也就开创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本对佛教哲学的“知”论作了探讨,通过对佛学代表人物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慧能的自悟般若之智说、神会的本觉之智能知的思想、宗密的“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思想的论述,总结出佛教哲学“知”论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指出知与不知的认识的相对性的一面,超越了以往的独断论;重自悟体认,获得般若圣智以成佛;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佛、道、儒三教相反相成,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6.
刘莹 《华夏文化》2005,(1):35-37
20世纪初年,王国维以研究学问与教书为业,在近代思潮的影响下,他以极大热情和聪明才智介绍和研究西方哲学学说。30岁时撰写《自序》两篇,叙讲他本人七八年间几乎没有一天不沉醉于哲学研究。他说:“是时社中教师,为日本文学士藤田丰八、  相似文献   

17.
191 9年 2月 ,胡适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其导言说 :“我们今日的学术思想 ,有两个大源头 :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 ;一方面是西洋的新旧学说。这两大潮流汇合以后 ,中国若不能产生一种中国的新哲学 ,那就真是辜负了这个好机会了。”此书便是抓住这个好机会而得到的成果。面对这本用现代的观点和方法重新整理、分析古代思想遗产的书 ,学术界反应强烈 ,该书一版再版 ,到 1 992年已出第八版。这本书是中国哲学史的开山之作 ,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一、理解“中国哲学”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哲”字 ,也…  相似文献   

18.
2001年4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哲学范畴通论》,洋洋洒洒,七十余万字,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葛荣晋教授在新世纪伊始所奉献给学术界的又一本宏篇钜著。笔者有幸率先阅读此书,读后所获甚丰,细细玩味,此书风格独特,构思奇妙,义理深睿,发人深省。举其要端,有如下价值与特色: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链条上,是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荀子思想的出现,就没有从秦汉到晚清的以礼治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政治哲学,就没有西汉中期汉武帝、董仲舒们对思想统一的完成.  相似文献   

20.
张载哲学研究进路杂多,宇宙论与本体论的结合为张载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方法。虚气问题,认识论和人性论在这种视角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虚气二分为认识二重化和人性二重化提供理论依据。本体在中西方哲学相互影响下有新的意义。在以虚气关系为模式的思维下,张载宇宙本体论哲学是一以贯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