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耀  刘志民  方鹏 《教育科学》2012,28(2):77-85
基于2010年高校毕业生网络调查数据,用罗吉斯蒂回归法和OLS回归法分析了人力资本拥有情况对高校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从客观的初次就业单位性质、初次就业月薪高低和主观的初次就业满意度三个方面对初次就业质量进行了衡量。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学校层次、所学专业学科门类、学历层次、学业水平、兼职经历及政治面貌对其初次就业所在单位性质、初次就业月薪高低及初次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毕业生的学校类型、兼职经历等对其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面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在提升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上可以选择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为突破点,引导大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高校要针对"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毕业第一年年薪、社保情况、工作满意度和晋升空间这四个符合大学生就业质量测量的指标进行测量,并了解其在大学期间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情况,进而分析其对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通过调查,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大学生来说,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高于一般高校。(2)学历依旧是大学生质量的重要影响。(3)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文章的特色之处在于对不同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各因素对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机理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4.
卢雪松  杨倩  鲁烨  汤苏扬 《文教资料》2008,(33):202-204
本文作者采用自编"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一项是调查被测试者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对1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了解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外部影响及对所学专业满意度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考生选择专业提供参考并为高校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提供建议.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许多高中生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根据就业前景选择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最高.  相似文献   

5.
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职业性专业教育实施专门性认证。通过分析专业认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关系,就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互脱节的现状,提出了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接轨的高职教育认证体系,深化与职业资格融通的专业教学改革等措施,以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及在大学生中实行学历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意义,阐明了学历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职业资格标准与高职教育教学本质联系与区别。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尚有认识不统一、教考不衔接、政策不配套、体系不适应、考生不积极等问题须解决。  相似文献   

7.
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6年浙江省四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问卷调研,探讨就读大学期间的学习绩效对其初次就业薪资水平与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大学阶段学习成绩高低、有无顶岗实习经验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与就业满意度都没有显著的解释力;学用相关性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与就业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作用;社团干部经验正向影响薪资水平,社团活动参与程度正向影响就业满意度;拥有资格证书类别的不同,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农村籍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却可能因为贫困而失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家庭幸福,还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切实解决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意义深远。本文以黑龙江省某民办高校的外语专业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进行分析,力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从而提高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是一项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举措.在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使其毕业生成为学历技能并重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双证"为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开辟了就业的绿色通道,拓宽了就业的门路.  相似文献   

10.
樊婷婷 《广西教育》2014,(31):163-164
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满意度的状况,随机抽取该专业29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专业的总体满意度为一般满意;大学生对各个因子的满意度依次为:师资水平〉个人发展〉就业预期〉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专业实习〉硬件设施。不同民族、不同生源地、父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在专业满意度七个因子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学段、母亲不同文化程度、高考选择不同志愿、对专业不同了解程度、不同兴趣程度的大学生在专业满意度七个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