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历代正史中的"太史公曰"、 "史臣曰"、 "评曰"一类的词语,是反映史家历史观及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文根据<三国志>中陈寿的"评曰",从为人处事、家庭伦理道德、军事、政治等方面对陈寿的"和为责"思想进行了梳理,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晋陈寿作<三国志>的一百多年以后,南朝宋文帝即命史官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注少有对陈寿原作的校勘、训诂,而多是从史料补阙与辩疑的角度对陈寿原文进行了扩充.比较陈寿、裴松之所选史料的不同,从人物语言描写、神异之事描写、人物外貌描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两者实际体现了文学与史学的两种不同叙事特质.由此,可以说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不同实际体现了魏晋六朝时期文史分流的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3.
陈寿笔下的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三国志》所描述是有关刘备最早最详尽的史料。陈寿对刘备特为春顾与欣赏 ,在刘备身上表现了以蜀汉为正统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4.
根据《三国志》卷后的陈寿“评曰”,对陈寿的政治思想进行梳理,提出在陈寿的政治思想中有较明显的复古倾向,诸葛亮的治国为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他还是提出了从皇帝到各级官吏的行为规范及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思想,最后对其政治思想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考析四川广安出土的“陈寿故里碑”所引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宋状元何涣的籍贯问题,认为清代刻立的“陈寿故里碑”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不足以动摇陈寿为南充人和何涣为都江堰人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6.
陈寿《三国志》高简有法,直逼马、班,当时有“并迁双固”之誉。但陈寿的史观史法,我国史学界仍乏撰述。本文 着重探讨了东寿的形势观、人谋观和史体观,认为陈寿重视客观形势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唯物史观倾向,同时也重视人谋对形势的主导作用,突显了历史人物的主体精神。史体上突破纪传、编年二体,融纪传、国别为一,创三国各为纪传的新体制,体现了史家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7.
陈寿对诸葛亮评价有褒有贬,并非因怨谤议。古籍中陈寿书史仍有曲笔回护之嫌,他以魏晋为正统的观念以及他的天命史观和性格弱点,使其史德稍逊  相似文献   

8.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其所撰《诸葛氏集目录》,言所定《诸葛亮故事》凡二十四篇,又具体开列了二十四篇篇目。实则《诸葛亮故事》就是《诸葛氏集》(《晋书·陈寿传》记为《诸葛亮集》)。陈寿所编辑的《诸葛亮故事》(《诸葛氏集》),是有"事"有"文",即将诸葛亮的"故事"连同其文章按事类编辑成集。今从《诸葛氏集目录》以及古注类书尤其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诸葛亮集》可以考见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9.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它的主要素材依据是西晋时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仔细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课文中所选的《三国演义》“隆中对”与卷首节选的陈寿的《隆中对》,在文字上并无太多的不同。陈寿(22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他生于三国时的蜀国,后来担任晋朝的著作郎、治史御史。《晋书》中有《陈寿传》,称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武帝时,他奉命修《三国志》,鸿文巨著达六十五篇。后人将此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前四史,陈寿也由此成为一代著名史学家。《隆中对》节…  相似文献   

11.
陈寿直抒历史家对史事、人物的褒贬看法,表明了魏晋时代中国史学有达到的水平与高度。但他却以统治者个人的仁义或暴虐作为衡量治国的准则,只停留在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取向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上,发展观念、经济观念、制度观念淡薄。陈寿存在维护儒家思想与遁世保身思想,反映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性与慈衣。  相似文献   

12.
明代学者对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进行研习,撰写了不少著述,有对三国史中”魏蜀”正统之争进行论辨,对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评述和考证,取得一些成果。其中一些分析结论,与明代当时的理学、心学相适应,强调义理名教思想;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如胡应麟、朱明镐、周婴等对《三国志》与裴注进行考证,大多注重证据,通过归纳解决问题,这开启了清代考据学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里常有陈寿的评论 ,后人对其给予人物的总评论最有争议 ,尤其是关于诸葛亮 :“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 ,未能成功 ,盖应变将略 ,非其所长欤 !”但笔者认为 ,若将其与对曹操、刘备、孙权的评价相比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与规律性。探讨陈寿《三国志》的史学革新意识,对于研究陈寿的创作笔法有很强的借鉴性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更多的研究者加深对《三国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的人物外貌描写,比起《史记》《汉书》,对象众多,作用广泛。它们或显示了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鲜明特征,或反映出陈寿抑曹扬刘的幽旨深衷,或展现了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为历史疑案的解答提供了重要的旁证。这些是陈寿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所贡献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6.
蜀汉有无史官的争议源于陈寿"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之说。唐朝史学家刘知几首先对此说提出了强烈质疑。刘知几之后,历代几乎都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今天将这些议论归纳起来,虽然不外乎只是"无"和"有"两种基本意见,但是争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尤其是现代一些学者对陈寿"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更需要纠正。陈寿说"国不置史"或可理解为是蜀汉史官(注记官)制度不完善的反映,而并非是完全没有设置史官。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年六十五岁。陈寿少时受学于同郡古史学家谯周,“聪警敏识,厉文富艳”。在蜀汉政权下,陈寿出仕为观阁令史。当时宦者黄皓专权,许多朝臣都谄附他,陈寿独不然,所以屡被谴黜。炎兴元年(263年),蜀汉后主为曹魏所灭,这时陈寿三十一岁。两年之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  相似文献   

18.
谯周与陈寿     
文章对蜀中同时出现的两大史学家谯周与陈寿进行了研究,对谯周的史学思想与政治见解作了客琨评价,尤其对劝降主张和归晋见解予以历史评析,作出公允判断。陈寿是谯周的学生,文章对陈寿修《三国志》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对所谓的“正统”观念和“曲笔”“回护”予以辨析,指出《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正统论的角度对晋代陈寿的《三国志》进行探讨,通过对陈寿所处的时代,《三国志》的创作背景,历史上对其褒贬不一的评论的分析,寻绎其创作视角的历史渊源。作者身处的时代,险恶的政治环境,决定了作者以魏为正统创作《三国志》。并由此得出结论:评论史书不能脱离史书创作的时代及当时政治环境,孤立的去考虑,否则就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曹鹏 《嘉应学院学报》2007,25(5):106-108
曹魏《新律》之成,通说多归功于陈群,刘邵则无足轻重,甚至可提可不提。但据陈寿《三国志》载,《新律》的制订者却并无陈群其人,而只是刘邵与庾嶷、荀铣等。参与《新律》基础上制定《泰始律》的律学家杜预,应该看过《三国志》,却对陈寿关于《新律》修撰者的记载并无异议。斐松之引书二百余种,注释、补充、考订《三国志》,也未对陈说有所修正。"诏陈群、刘邵等制新律",或"令司空陈群等制订魏法"之说,则出自成书晚于《三国志》四百多年的《晋书.刑法志》,而《晋书》所存在的对史料未予认真甄别去取,"不求笃实"的缺点,在成书后即受到其当代人的批评。《新律》制订者的问题大可存疑,至少有理由强调,应该对刘邵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