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张华 《现代出版》2008,(1):78-80
我们无从考究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当一所大学的校长,但正如本书所采访的校长们所体现的那样,他们都具有一颗永不安定的心,他们都渴望着在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作为年轻一代的校长,他们深知校长已不再是单纯的学者,他们在社会中更应该能长袖善舞,他们是这个舞台上的名流,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和中国其他的大学校长们一起,确定大学在这个转型的社会中到底要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2.
一笔者在一家对台广播媒体实习时,曾经采访了一些岛内人士,感觉相较于一般采访,采访岛内人士难度要相对大一些。归结起来是"三难":难约、难问、难选择话题。1.难约对方觉得做对台宣传的媒体,不但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没多大帮助,反而还有可能被"利用",成了两岸"舆论战"的"炮灰"。所以,能避则避。2.难问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11,(10):62-63
2011年春,中国年轻父母们被"虎妈"的家教"战歌"点中了穴位。这些七零八零"辣妈"们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既希望子女不再重蹈自己的束缚童年,同时又想方设法添加确保孩子"成功"的保险。在竞争与压力中生长的他们,用比他们父辈更多的科学理念,赤脚在炭火上进行着育儿"试验",也面临着更多的现实困惑。  相似文献   

4.
爱自己所选     
正选择职业,最理想的境界当然是"选自己所爱,爱自己所选"。但是人们在职业选择中,常常面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状,从而被动地选择职业。很多职业,可能最初不是我们喜欢的,却是我们需要的,所以不得不选择。这一点有点像父辈们那种老式婚姻,虽然都是媒妁之言,被动选择,但是只要学着去爱对方,也能赢得一生幸福。也就是说,既然选择了,就要试着去爱上他,职业也是一样。我们常说,要干一行爱一行。其实,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我的一个学生,上学时特别喜欢音乐,也很有天赋,她的目标是将来上音乐学院,当  相似文献   

5.
面向全球公选大学校长,是一大值得肯定的创举。但学者担心,如果后续改革不能跟上的话,则可能使这件好事流于形式"全球公选校长?要不要这么尖端?!"西南财经大学的一位学生在微博上如此表示自己对公选校长这一消息的震惊。2011年12月22日,教育部网站发出公告,将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两所直属高校校长。  相似文献   

6.
孔洪刚 《新闻实践》2008,(10):51-52
网民游弋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都可能读到类似(为什么开国皇帝普遍性无能?>这样的标题.不少人也许下意识地拖动鼠标,去点击它,结果发现正文中作者如此点题, "开国皇帝们是普遍性的'无能'--论本事都比不上自己手下的一帮能人、也比不上败给他们的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7.
1950年12月20日晚,著名学者傅斯年在接受质询后,因脑溢血逝于台湾省议会议场.消息传出,由他担任校长的台湾大学的学生群情激情,甚至到省议会去抗议.这主要是受报刊对傅斯年之死大肆渲染的影响,使他们在情感上一时无法接受.而各种报道和传闻中,一个细节尤能搅动人心,即傅校长是被参议员郭国基"气死"的.  相似文献   

8.
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时参加了西安市万余名青年学生和市民举行的抗日救亡请愿游行,并带头去临潼向驻在那里的蒋介石进行"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请愿,张学良老校长认为学生们要求政府抗日是爱国,蒋介石认为是学生们干预国事,要开枪镇压,张、蒋在政治主张上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艺术成为部分家长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和专业选择的方向,因为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发生了变化,父母不再一味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下一代,而让他们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激发学生去学习,则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作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我比较熟悉的中国电视主持人,通常有以下四种困惑.其一,如何找到一个更大的平台.王志、朱军、董卿都会告诉你他们的共同经历:在地方电视台起步,渴望全国性的平台.于是选择放弃已经取得的功名,只身前往北京.住地下室也好,在节目组之间"流浪"也好,热闹的晚会之后,独自一人举目无亲也好,总之抱着十二分的诚心,付出十二分的努力.他们成功了,远有更多的他们在困惑着:该回去,还是继续向前?其二,如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节目类型.比如曹可凡、袁鸣,在主持综艺节目中成名,但渴望职业更长久,能制作一些"留得下来"的东西.就这样选择放弃"熟练工种",或读书,或开创新的栏目.这期间要忍受寂寞,要在小得多的预算空间中做道场.  相似文献   

11.
国外传媒关于记者开博客的一些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其中传媒人开设的博客也不胜枚举.显然,传媒人不可以像一般博客那样随心所欲,他们必须顾及传媒的利益.实际上,博客的出现已使想通过博客表达自己的传媒人陷入窘境.因为不管他们多么小心地要把他们的私人活动同他们与传媒的职业关系区分开来,局外人还是可能把它们看作是紧密相连的.传媒人与传媒之间这种难以割断的联系,要求他们在博客上发表言论、传播信息应保持理性和克制,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2.
出版界和学术界素来是密不可分的,曾几何时,学术界的专家们的作品离大众是那样的近,可是这些年来,学者、大家们的作品都成了稀罕物,或者面孔严肃地摆在书架上标明"学术专著"的区域中,或者干脆仍以稿件的状态被冷落在自己的抽屉里(电脑里),市场上所见的甚少.那么,又为何要隆重推出一位已故的老诗人、翻译家翻译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经典呢?  相似文献   

13.
不应该当"太平"记者、"太平"编辑,要多为自己的新闻生涯写几个感叹号,要教于掀介"浪头",起个"浪花",每过-段时间就让自己的新闻事业来次激情爆发. 选择了新闻道路,就注定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相似文献   

14.
熊丙奇 《出版参考》2004,(29):16-16
这是我国高校普遍的组织人事架构.真可谓"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由于部门太多,领导分管范围过窄过细,"校长干处长的活,处长干科长的活,科长则被差遣打杂"已成为干部们调侃自嘲的口头语.另一方面,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很少有分工合作的局面,由于归属于不同领导分管,事关政绩以及晋升,由此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事情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5.
对新闻专业学生实习难的一点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松明 《今传媒》2007,(6):62-63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不少用人单位都提出了"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招聘条件,而大学生缺的恰恰就是工作经验.因此,上学期间的实习就显得十分重要.对大学生来说,实习是他们接触社会的一个极好机会,能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感受一下以后可能要从事的工作氛围,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发现一些适合自己的人才,可谓是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6.
《读书》创办五年多来,一直保持着向上的势头。有些学者,愿意看、盼着读;一些青年学生对它有兴趣,愿意在菲薄的生活费中省出几元钱来订阅。这些都不能不首先归功于《读书》的作者们。他们把自己的思想精粹、著述心得,奉献给了这个园地。没有一大批优秀的、热诚的作者朋友为《读书》撰稿,要办好这个刊物是不可能的。以“刊格”来团结作者一个刊物,犹如一座桥梁或一条渠道。它的两端,连接着刊物的作者和读者。它依照自己的办刊宗旨,选择自己的作者和读  相似文献   

17.
夏天很多女士都会选择各种首饰来装扮自己。然而,爱美的你是否知道,佩戴首饰也要讲究方法,如果佩戴不当,还可能引发各种"首饰病",造成"美丽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老炳校长身体不好,已多次向教育局递交辞职报告.今年又恰好是全县各乡镇联校领导班子大换届的时候,他心里想,自己可以卸下担子了.虽知7月27日在全县教育行政干部会议上,一纸任命状,不由分说地又将他留在了奎溪镇联校校长的岗位上.他苦笑着说:"这是聋子杀猪,叫也要杀,不叫也要杀."尽管如此,可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组织的安排他没有讲价钱.  相似文献   

19.
“80后”网迷心理分析——以私人博客和“校内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80后"的网虫们都同时拥有私人博客和校内网,他们有选择性地使用特定网络传播方式作为自我表达的渠道。在决定使用何种网络资源背后的选择性心理是不容忽视的。在使用网络过程中,"80后"的人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应该继续发扬"私人博客"和"校内网"带来的正面心理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应利用好网络资源,而不是被网络掌控他们的心理和生活。  相似文献   

20.
追风而行     
十余年来,有一支队伍,始终深入台风、沙尘暴等灾害天气的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镜头和气象资料,他们是中国气象频道"灾害天气特别报道小组",也被人亲切地称为"追风小组",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追风小组,就是他们的眼睛,每当人们都闻风躲避时,追风小组的成员们却要迎风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