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参照系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运动的相对性原理表明,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任意选择参照系.人们试图把这一思想应用于物体力学的研究,但都没有成功.无论是牛顿力学还是相对论力学,都不能离开"惯性系"而存在,惯性系主导和制约着力学的发展方向.那么,当我们任意选择参照系时,物体的力学性质是否是不可知的?若不是,物体有着怎样的力学性质?这都是人们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一种新的力学理论(称为一般参照系理论),从新的角度研究了运动质点的力学性质,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导出了一系列质点运动方程,得出了质点受到的作用力、质点的动量、质点组的动能具有与坐标系无关的特性等结论.  相似文献   

2.
首先,让我们来重温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如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将保持原有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发明与创新》2003年7月号的《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以下简称《相》文)一文中,作者以断了电的电扇、停止抽打的陀螺等物的转动为例,得出“失去动力继续转动的物体不受外力(重力和摩擦力不计)作用”的结论,即“惯性运动不必是直线运动”且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3.
陈军 《中国科技纵横》2011,(23):440-440
依据力学中的保势功W=CF^2t(力在保持物体形变势能不变时,不得不消耗的能量)和角动量不守恒定律(一切转动的物体,当转动力矩为零时,转动会逐渐停止),天体公转和自转都必须受到切向力做机械功,才能使它们的角动量守恒,永远转动下去,角动量守恒的条件是公转物体所施加的离心力所做的保势功(自转物体还要包括向心力)要与物体受到的切向力所做的机械功要相等,否则物体的角动量就会改变,直至重新守巨,因此,天体运动要遵循以下一般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对质量的不同看法,是相对论力学和经典力学的重大分歧之一。经典力学中,一个物体的质量是恒定不变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相对论力学则认定,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可变的,与其运动的速度有关,即m=mo/!1-v2/c2(1)式中m为运动质量,简称动质量;mo为“静止质量”,简称静质量。(1)式通常被称为“质速关系式”,是相对论力学的基本公式。然而,笔者认为,经典的质量观是正确的,相对论的质量观是错误的,理由如下。(1)相对论性质量违反力学相对性原理。为便于论证,我们假设有一个“静止的”惯性系k和一个相对于k系以速度v运动的惯性系K′系静止…  相似文献   

5.
许少知先生证伪洛仑兹变换的文章(本刊第1、10期),宣告了相对论数学基础的无效。本文从另一视角的考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洛仑兹变换与它的前提“光速不变原理”相悖,是一组没有科学价值的数学式。一、“光速不变原理”的含义及其数学表述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称:“在所有惯性系内,自由空间中光的速率具有同样的值c”(c≈30万公里/秒),据此有c±v=c(1)这是“光速不变原理”应有的表式。二、洛仑兹变换的一般表述设有两惯性系s和s',s'沿x方向相对s有速度v,则s'与s之间的时空变换关系为x'=(x-vt)/(1-v2/…  相似文献   

6.
郑广太 《中国科技纵横》2010,(22):220-220,179
一直以来,地球的运动描述延用着以‘日心说’为基础,以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为依据演变而来的“地球运行轨道示意图”的模式描述。地球是运动的物体,应该从运动力学的角推出它的运动描述才是正确的。根据偏重物体自转时的运动规律:偏重物体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做圆周轨迹运动的轨迹上还在做小半径的圆周轨迹运动,且偏重物体的自转轴也在做圆周轨迹运动”。推出:“地球运动新概述”。内容是:“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还在做小半径的圆周运动,地球每完成小半径圆周运动一个周期为一年,所以也称为‘年轨道’。地球在年轨道上自转的同时地轴(即:地球两个极点)也在做圆周运动,(这也是南极科考对找不到固定的南极点的原因。)地轴与年轨道半径的夹为113.5度。”这就是地球运动新概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等,结论是:它们都不经推敲。因此,广义相对论不可能是个科学的理论。1广义相对性原理:似是而非人所共知,广义相对论的立论基石是所谓的广义相对性原理,即:非惯性参照系与惯性(参照)系“物理上是完全等效的”。为推出这一“原理”,爱因斯坦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升降笼“理想实验”:受外力作用加速运动的升降笼,在笼外的观察者看来它正以不变的加速度a向上加速运动(图1),机内物件如手帕和表等聚向升降笼的地板———由于地板朝上加速运动。但笼内观察者并不知道升降笼在加速运动…  相似文献   

8.
火箭上的困惑──同时还是不同时陈启星,罗启宇相对论有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即:1、在任何惯性系中物理定律都是相同的;2、任何惯性系中真空的光速都是不变的。爱因斯坦设计了一个为相对论奠定基础的思维实验,这就是两只火箭上的两个闪电.甲和...  相似文献   

9.
在牛顿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中,惯性原理是定义物理量、引进物理规律的基准;然而,惯性运动和惯性系的起源没有解决,在如何确定惯性系的问题上,存在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循环论证”。爱因斯坦试图引进任意运动之间的“广义相对性”摆脱惯性原理的“循环论证”,并进而描述引力。广义相对论取得了成功,但并没有实现运动的“广义相对性”。而且,在如何定义物理量、引进物理规律,与狭义相对论在对称性的意义上也并不相同。宇宙是暗的,在加速膨胀,并不渐近于闵氏空时,很可能渐近于常曲率的德西特空间。这对广义相对论及其宇宙学等提出尖锐挑战。陆启铿提出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常曲率空时。基于这个原理和不变普适常数原理,可以建立德西特不变的相对论。德西特对称性保证在德西特空时中既存在惯性原理,也存在宇宙学原理;二者通过两种彼此联系的同时性相互关联。这样,加速膨胀的3维球面的德西特宇宙背景就表现为德西特惯性运动和惯性系的起源。如果宇宙渐近于德西特宇宙,其3维宇宙空间应该渐近于这个3维球面,但对于平坦的偏离仅仅为宇宙常数的量级。同时,宇宙的时间演化方向,可以确定德西特宇宙模型的时间方向,进而可以确定德西特空时中惯性系的时间和空间坐标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演化的宇宙就成为德西特空时中惯性运动的起源,惯性系的确定不再存在“循环论证”。进而,作为这类惯性系退化情形闵氏惯性系和伽利略惯性系的确定,也不再存在“循环论证”。对于存在引力的情形,空时应该处处时时存在局域化的德西特惯性原理和具有局域德西特不变性的局域惯性系。这样,定义物理量和引进物理规律的局域化的基准,就与德西特相对论一致。演化的宇宙同样可以确定局域德西特惯性系。这是一条从伽利略惯性原理,经过庞加莱惯性原理,发展到常曲率空时惯性原理;并进而考虑惯性原理局域化的途径。与爱因斯坦发展到广义相对论的途径不相同,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体运动捕捉仪是一种用于准确测量运动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状况的设备。它通过排布在空间中的数个惯性传感器,将运动物体的运动数据实时上传至计算机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驱动三维人体模型的数据,用该数据驱动建好的人体骨架模型,从而实现人体运动的再现。本系统选用惯性传感器为采集工具,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为开发平台,实现了对人体运动的捕捉和再现。  相似文献   

11.
精确宇宙学的发现,使爱因斯坦相对论作为以宇宙常数Λ0为特征的宇观物理学的基础受到挑战。对爱因斯坦理论基本原理的重新考察可以追溯到惯性运动的伽利略相对性、牛顿理论及其宇宙佯谬。相对性原理应该扩充到具有两个不变普适常数c和l,具有24个生成元的惯性运动对称性的相对性原理。于是,存在庞加莱、德西特和反德西特不变的三种相对论,三者伴有对偶庞加莱退化运动学构成相对论三位一体。取勰,德西特不变的狭义相对论为宇观尺度的运动学,且可避开惯性运动相对性的宇宙佯谬。  相似文献   

12.
宇宙中的一切,时刻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光速不变原理”这一基本假设之上的,并由此推论出:光速是宇宙中的“极限速度”。根据这一原理,现代物理学公认,光子的静质量等于零。笔者则认为,宇宙、世界都是物质的,一切物质都有质量。质量是物质存在的标志之一、是物质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光子也是一种物质,它具有动能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实。有鉴于上,试问:既然光子的静质量等于零,那么又何以能谈它的动能?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热光源发出的光,其频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物体转动所具有的轴向稳定性,并借鉴当年安培提出的"分子电流假设"而成功解释磁现象的认识,提出惯性本质的自转说:可将宏观物体看作由无限个绕轴转动的微小陀螺构成,每个微小陀螺转动方向的取向杂乱无章且具有轴向稳定性,取向是沿各个方向均等的。即从宏观上来看,物体沿任一方向就具有保持轴向稳定的特性,所以宏观物体沿任一方向都具有惯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等人认定:由光速有限性(非无穷大)引发的理论困难,是因为所谓的绝对时空观是错误的,从而伽俐略变换在高速下失效所致,解决的办法是用洛仑兹变换取代之。但是下面给出的一个严格的分析将证明:对于所述的理论困难,任何坐标变换都是无济于事的。考察单一(惯性)参照系的情形(见图1):一个物体以不变的速度u沿着起点S和终点E之间的连线S-E运动;观测者TM在放置于现场(环境是真空)的万向光源照耀下,从任一给定点M进行观测。容易看出,这是与实际的雷达观测情形完全相符合的(除了万向光源与雷达不同外,但这一点无关…  相似文献   

15.
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与它相对的德布罗意波。由此我假想生物也在释放某种物质。物理学把物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物(像质子、电子),另一类称为场(像电场、磁场),所以这种物质可能是实  相似文献   

16.
当汽车加速、刹车和转弯时我们感觉到的拉力和推力是惯性在物理上的表现——不是我们早上不想起床的那种惰性.而是在没有外力时使身体在一条直线上保持不动或保持一定运动速度的那种惯性。“经典”惯性(一般是按照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的性质.以及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一个旋转的物体所具有的惯性系阻力.长期以来使物理学家为其着迷。  相似文献   

17.
小时侯玩过陀螺的小朋友都知道,高速旋转的陀螺不会歪倒。这是因为高速旋转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它能保持轴的方向不变,这就是陀螺的稳定性。行进中的自行车,和旋转的陀螺道理是一样的,转动的两个轮子相当于两个陀螺,能保持原来的转轴方向(水平方向)不变,使车子不会歪斜  相似文献   

18.
这种力名叫“科里奧利力”,簡称科氏力,是为了紀念法国科学家科里奧利(1795—1843)而命名的。当一个系統(如地球)在轉动着的时候,在它上面的物体,由于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有运动状态;这样,在轉动系統上的观察者看来,物体就好象受着力,这些力叫做慣性力。科氏力就是慣性力中的一种,它的产生条件是:系統轉动着,而物体又相对于轉动系統运动着。在自轉着的地球上,任何一个运动物体,都要受到科氏力。根据力学可以推知,在北半球,科氏力垂直于相对速度向右(即在前进方向的右边);在南半球,則垂直于相对速度向左。这是科里奥利在1838年证明了的。物体的质量、系統轉动角速度和相对速度越大,則科氏力越大。相对速度是物体相对于轉动系統的运动速度。由于地球自轉角速度很小,所以在地球上的科氏力并不大,但是它的影响却很广泛。知道了这一些,我們就可以解釋封三上画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19.
科里奥利力是当物体相对于转动的参照系运动时受到的一种惯性力,科里奥利力的存在,是对地球相对于惯性系有转动的一个严格的物理证明。  相似文献   

20.
我想我犯了一个错误:我自以为若有二维宇宙存在.那么我们一定有能力发现它,实际是不可能的。想一想我们生活的三维世界,从宏观物体到分子,到原子,到中子质子,以至于夸克,不全都是三维的吗?三维世界的基本粒子也是三维的,尽管我们可以通过三维来认识二维,但在实际中我们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二维宇宙,因为二维宇宙有一套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物质组成,也应该有着一套与之完全对应的理论,这些是我们三维永远都不可能发现的。这多维之间是完全平行的,无法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