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诗已有百年历史,长期存在内容大于形式、情感大于技法等重"写什么"轻"怎么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诗的健康发展。2009年8月,新诗研究界首次以"技法"为主题举办了大型研讨会,提出了多种新诗技法建设的策略及方法。大多数诗论家认为新诗应该进入重视技法的建设时代,技法建设应该是新诗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应该全面进入"和谐诗歌"和"艺术诗歌"的建设时期,处理好个体与群体、自由与法则等矛盾。也有学者反对极端的技法建设,认为既要重视"怎么写"也要关注"写什么"。诗体是诗的技法的重要内容,是诗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一些学者主张新诗应该是自由诗,一些学者认为新诗应该建设准定型诗体,但是争论的双方都不极端强调新诗诗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诗体的关系是新诗研究的基本问题。五四新诗运动确立了基于现代汉语的新诗,它是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但是早期的新诗诗语是不完善的,因此新诗发生以后我国诗人就踏上完善诗语的建设道路。其路径是完善诗语的大众口语方向、完善诗语的欧化语言方向和完善诗语的传统韵语方向。解决诗语与诗律的关系问题是诗语建设的关键,由于建构新诗韵律节奏的困难,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自"朦胧诗"之后,现代新诗由于其形体结构的芜杂混乱,语言的庸俗隐晦,离大众越来越远;而流行歌词却因其大众性、通俗性及古典诗词的引用而深得大众喜爱。无论从起源还是音乐性上看,诗和歌词关系密切,它们时合时分,但"诗"要追求歌的音乐性,"歌"要追求诗的文学性,所以,诗和歌词是可以相通相融、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诗研究中国新诗:问题与方法(笔谈)李怡等1.5幽灵时代,诗歌何为肖严1.5重评新诗的“诗”与“文”肖宁遥1.7中国新诗阐释空间的拓展与深入苏雪莲1.9中国新诗阅读中的两大误区邬萌1.10返回诗的“本体研究”陈菊1.11当代大学生拒绝新诗原因一瞥李莹1.13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情绪方式李蕾1.14谈谈新诗的破与立张耀谋1.16早期翻译诗的研究及可能的方向付海鸿1.17应注意艾青早期诗歌的研究李静1.18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李怡,李应志2.5戏剧冲突与诗歌力量———略论叶延滨诗作中的戏剧性因素颜同林2.13穆旦:“自我”聚织起新诗的能…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诗包括意象诗、朦胧诗、后朦胧诗、生活流诗、先锋诗、探索诗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新诗,在语言、技巧、内容上与过去的传统新诗有较大的差异,其已进入中学课本,这对与时俱进地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现代诗的理解和教学是有难度的,它需要读者的心理结构、语言思维方式等与现代诗同步。下面笔者谈谈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新诗诞生以后,经过无数诗人、诗论家长期的创作实践和艰辛的理论探索,无论是诗作,还是诗论,都为继续探索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新诗的研究,仅局现在诗作研究方面,对于诗论的研究还很少涉足。人们总有这样的遗憾:与新诗创作并列的、属于现代文学中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的新诗理论,其研究还没有专著出现。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潘颂德同志的《中国现代诗论40家》(以下简称《40家》,重庆出版社出版),在1991年1月问世了。这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第一次较完整的研究新诗理论的著作,是中国现代诗论研究的硕果。  相似文献   

7.
译介学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而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其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翻译展开迥异于传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重点探讨文学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中介作用、不同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的国别归属等。中国现代诗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轫于中国新诗诞生之前,译诗与中国新诗的“姻缘”决定了其与中国现代诗学之间的特殊关系,而译介学的兴起又为二者的联系提供了学理性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现代诗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从本期起,我们开展“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我们对笔谈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将要持续几期的笔谈能“谈”出一些有真知灼见的东西。中国现代诗学已经诞生近百年了。是时候了,需要回顾和科学地总结近百年积累的正面和负面的艺术经验,肯定应当肯定的,发扬应当发扬的,批评应当批评的,推掉应当推掉的;向伪诗学宣战,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处境,推动当下中国新诗的振衰起弊。这是现实提出的问题,时代提供的条件,诗界普遍的希望,历史赋予的使命。对新诗的“新”和自由诗的“自由”,切忌误读。任何艺术都是有“规矩”的。这既是局限,又正是特殊魅力之所在。现代诗学的规范是新诗规范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本期我们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三),发表张炯、王珂、张中宇三位先生的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各自的观点,可以帮助对这一话题感到兴趣的读者思考。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永恒是不美的,问题是新诗应该怎么变。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四届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四届研讨会,就新世纪汉语诗歌写作的现状及问题、中国现代诗的理论建设、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态势等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回顾了中国现代诗发展的历程,总结了现代诗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展望了现代诗的发展方向,对于汉语新诗的研究及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废名和朱英诞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同在北京大学担任新文学研究课程教师,他们先后讲授中国新诗并留下系统的诗歌批评讲稿。本文从二人的讲授内容与选诗范围、讲诗风格与重要观点以及共评与互评等方面进行细读与比较,揭示二人的新诗批评特色,阐发他们作为中国第一代新诗学院派批评者对中国新诗教育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康白情是早期白话新诗的开拓者之一,在新诗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着眼于现实,主张"(新)诗是贵族的";提倡"主情主义",在自然活动、社会活动、艺术鉴赏活动中进行情感的培养;提出"自然音节"论和"诗可无韵"说,追求内在情感的自然律动;推崇诗体解放和创造的新观念,勇于尝试新形式和新方法。其新诗理论既有着内在的系统性和理论的深度感,同时还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在中国诗歌界独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自从胡适之先生“尝试”新文学以来,七十余年间,中国新诗的创作与研究仍没有象小说、散文那样为自己争得一个象样的社会地位。原因之一,可能便是诗论界新诗成就的正反之论对读者的“蛊惑”以及评论界里程碑式作品对社会的影响较小。淮南师专中文系副教授陶保玺先生五十七万多字的论著《新诗大千》,从诗体学的角度分析、总结了新诗七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正如袁可嘉先生来信所称,此书“着力探究新诗的体式美、结构美和韵式美,是对新诗研究的可贵贡献,将对新诗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简论中国现代诗的智性化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性诗是知性和抒情的混合产物,是完全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诗种。中国现代智性诗经由30年代卞之琳、40年代冯至和九叶诗派、50--7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的新诗潮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他的许多杂文、书信中经常有关于新诗建设的精辟见地和批评。在“民七的新诗运动”中。他与新诗的创导者一起,亲自参加新诗的创作实践。在20年代中期,他还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本文就鲁迅诗论、诗评、诗作三个方面对中国新诗发展史的影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自百年前中国新诗诞生之日起,有关新诗的研究也就如影随形。与新诗在其自身发展历程中的各个时代常常处于风口浪尖而受到的种种非议与危机相比,新诗研究似乎幸运得多。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新诗研究如何客观、公正、学理地反映了新诗的创作实践,事实上百年来有关新诗的批评与论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甚至有时候其尖锐激烈的程度已危及到新诗存在的合法性。但是问题也可能就在这里:新诗研究,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从百年新诗发生学的视角入手,考察了中国早期新诗接受域外诗歌影响的基本途径,探讨了域外诗歌及其翻译究竟怎样影响中国新诗的发生,指出域外现代诗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新诗发生提供了现实资源,域外现代诗的广泛译介为中国新诗发生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域外现代诗的创译和模仿则为中国新诗发生提供了现实可能。在如此特殊背景下,中国新诗的发生就开始汇入世界诗歌发展的大潮,成为至今尚未定型的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在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之际,新诗建设的话题更多地为人关注。新诗建设话题很多,形式建设无疑是其中的热门话题。最近两年,多地举行学术研讨会;《诗探索》开设理论专栏,专题讨论新诗形式建设问题。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新诗形式美学对话会"于2018年6月在重庆举行,来自安徽、陕西、江苏、福建、四川以及重庆等地50余名学者和诗人参加学术研讨,从多角度就新诗形式建设问题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20.
讨论中国现代诗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对新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做出清醒的判断。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过去成绩与问题并存,现在机遇与挑战同在,将来鲜花与荆棘相伴。已有的新诗创作和研究成绩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