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丕与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受时代风气的影响,都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女性题材作品。但由于二人的经历、性格、气质有所不同,因此在这类诗歌创作中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曹丕的代言体诗委婉细腻,工于言情,多文士之气。曹植诗则多生情态,辞采华茂,经常寄予个人深沉的情感。他们的作品既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又放射出独特的个性光辉。  相似文献   

2.
建安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为题材,表现他们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是建安中、后期的代表作家,是建安时期邺下文人交游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五同志主编,下同)第三编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开篇说道:“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建安文学”在这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建安时期:从东汉末代皇帝刘协被曹操挟持至许昌改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到曹丕代汉,建立曹魏王朝(建安25年,  相似文献   

4.
才高八斗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大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汉末建安时代出现的所谓“建安文学”,其主要代表人物便是曹氏父子,而三人之中,曹植的文才更见突出。人们平常习用的一个掌故“才高八斗”即源于另一位文学大家对曹植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曹丕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三曹”之一,文学创作成就远不如其父曹操和胞弟曹植为人称许.但是曹丕独到的文学观足以奠定他在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曹丕的文学观的形成,绝非偶然现象,这其中有着文学理论、文学观念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原因,还有时代社会的因素,当然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作家的独立思考和创造.  相似文献   

6.
鲁迅说过:"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他指出曹丕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期,据此,本文指出了建安时期文学自觉的一些表现,希望能够找到文学自觉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7.
鸿都门学与鸿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鸿都门学也就没有后来的建安文学、黄初文学、正始文学直至隋唐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所以鸿都门学及其鸿都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鸿都文学可考者有乐松、任芝、贾护、江览、郗俭、梁鹄、师宜官等七人。在学风方面,鸿都文学的出现反映了儒学的衰微,文艺的兴起,预示着文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文学自觉作了铺垫。在士风方面,鸿都门学的创立促使了文士对儒学之外的辞赋以及琴棋书画等各种文艺基本素质的追求,使文士认识到文学同样能够博取功名利禄和官爵,而这正是"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休之盛世"观念的先导。在文风方面,鸿都文学提倡的尺牍辞赋及其要旨,影响着后来建安文学辞赋的兴盛和建安文学的性灵化、通俗化。  相似文献   

8.
曹丕是帝王身份的文学家,作品多有流失。《古诗十九首》至今未定时间和作者,然其中有与昔日建安文人在西园聚会相似的描述,且与曹丕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多有相通之处。通过将部分“古诗”与曹丕作品进行对比发现,其中有属于他的风格烙印。以往学者猜测《古诗十九首》为曹植、王粲等建安诗人所作,而今“建安说”和“感甄说”混淆,根据曹植是部分“古诗”作者的情况推论不存在的“植甄隐情”。通过逻辑分析,可撇清“建安说”和“感甄说”的关系,论证“建安说”的合理之处。结合“古诗”相关“数据”,从词汇和语境上综合分析,其中几首或为曹丕所作。  相似文献   

9.
建安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转型期,诞生并成熟了多种文体及文学思想,曹丕与曹植兄弟作为这一时段统治阶级的高层,在文学的创作、推广上都画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命运迥异的两兄弟,他们的文学风格和文学主张自然有着不小的差异,也引起了后世评论家关于他们诗文优劣的多次争论。这些争论或立足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物性格,或分别评述曹丕与曹植的作品,鲜有综合各种评论、立足作家作品的全面研究出现。本文拟总结历代诗话、文论中的前人评论,以及建国以来的近人、今人的评论,从而对二者的文学特点进行比较,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为研究者提供较为全面的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0.
曹丕的《典论·论文》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著作,不仅有多项开先河的理论贡献,同时也显现出曹丕作为建安时期邺下文人的组织与领导者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从这两点入手研究,会对曹丕的《典论·论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各体文学兴盛于时,五言诗更为腾踊,古今论者给予高度的关注。然兴盛于时的六言诗,由于数量、质量不及五言诗,论者很少论及。其实六言诗也不失为建安文坛的一朵奇葩。孔融首创六言诗,有导夫先路之功;曹丕规范六言诗格式,曹植拓展六言诗的空间,兄弟二人为我国六言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历代视曹丕《典论·论文》是纯粹的文学专论,认为它强调了文学的价值,批评了文人的陋习,区分了文学的体裁,品评了建安七子,并提出了文气说。然而,笔者以为它还有许多言外之意,这篇文章既是曹丕为建安七子的盖棺定论之作,又有着特殊的写作动机及正本清源的目的,政治效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3.
历代视曹丕<典论·论文)是纯粹的文学专论,认为它强调了文学的价值,批评了文人的陋习,区分了文学的体裁,品评了建安七子,并提出了文气说.然而,笔者以为它还有许多言外之意,这篇文章既是曹丕为建安七子的盖棺定论之作,又有着特殊的写作动机及正本清源的目的,政治效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4.
八三年五月在安徽亳县召开的建安文学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这就是应当怎样评价曹操?当然,问题并不是这样直接地、明确地提出的。而是在讨论到建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在建安文坛中的地位和作用,曹操对待文士的政策等问题时,都涉及到这个问题。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建安文学的研究关系极为密切。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浅见。当然,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能不涉及到一些广泛的问题。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学作为“不朽之盛事”,具有扬名的功能,并主张以“诗赋欲丽”为途径来形成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从而取得文学实绩,达到扬名之目的。这既是他对文学特征的新认识,对文学功能、价值的新认识,也是对创作主体价值的新认识。他的主张与实践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目前流行的曹丕《典论·论文》写于黄初初年、太子时期、建安十六年前后三说。作者倾向于太子时期说 ,然据文献推断《典论·论文》写于建安二十四年《与吴质书》之后。此时正值曹植、曹丕两派斗争激烈之时。结合《论文》写作时代之情势与其具体内容考察 ,曹丕创作《论文》不仅有其文学之目的 ,而且还有其政治、立言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繁荣的“建安时代”,文坛上出现了曹操、曹丕、曹植三位大文豪,他们是父子兄弟,并称为“三曹”。建安文学的繁荣,曹氏父子是有功绩的。他们凭借自己的政治地位和优异的文学才能,招揽人才,在当时形成了一个以他们父子三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即“建安七子”)并且是这个文学集团中卓有成就的诗人或文学批评家。出现在北宋文坛上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个“一家三父子,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曹操、曹丕、曹植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曹丕登上皇位后,不惜杀害自己的兄弟,曹植被逼无奈,写出了著名的《七步诗》,请大家和我一起来读读曹植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于建安文化的研究涉及文学、思想文化、政治哲学、音乐、体育、卫生等方面,其中以建安文学研究为主流。目前国内建安文化的研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二是研究者所在区域相对集中;三是研究者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处于分散状态。邯郸作为建安文化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开展建安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建安文化的研究涉及文学、思想文化、政治哲学、音乐、体育、卫生等方面,其中以建安文学研究为主流.目前国内建安文化的研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二是研究者所在区域相对集中;三是研究者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处于分散状态.邯郸作为建安文化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开展建安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