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琉球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中国士大夫在中琉交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士大夫册封琉球,精心培养琉球来华之留学生,并在日本吞并琉球的事件中各抒己见,商议对策等。明清士大夫与琉球的交往,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与琉球的外交关系,反映了明清中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2.
由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九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 2 0 0 2年 11月 7-8日在武夷山市召开。来自日本、德国、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等地的近 70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 ,并提交学术论文 3 8篇。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耀华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敏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日本琉球大学高良仓吉教授和台湾学者朱德兰分别代表各方学者向大会致贺词。会议以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球案” (即“琉球处分”)为中心议题 ,旁及中琉关系史上的政治、经济、宗教及民俗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就“球案”问题、琉球社会…  相似文献   

3.
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了吞并琉球的计划,正在为伊犁问题与俄国交涉的清政府,由于自身实力偏弱等因素,欲保全自己的宗主国地位,故推出了延宕外交,以期等待时机予以解决。但由于此后清政府周边问题不断,无暇顾及琉球问题,日本最终吞并琉球,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向外扩张的野心,同时让晚清政府对日本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也是中国宗主权开始丧失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1875年,日本政府强行宣布琉球改制,禁止琉球对清朝贡,“球案”由此引发。清政府以“球案”为鉴。加强了对朝鲜控制,企图加强中朝宗藩体制。但由于清政府在“球案”中懦弱的表现,以及朝鲜部分统治者对清加强控制的反感,朝鲜越来越倾向于日本。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朝宗藩体制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中日琉球交涉占有特殊的地位,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交涉中的表现为世诟病,然考诸史实,李鸿章虽在琉案发生之初持消极态度,但后来他坚持“兴灭继绝,护持弱小”的原则,否定日本灭之琉球的两分办法,提出“存琉球”案以复国的两分琉球主张,并反对总理衙门与日使草签《琉球条约》《配加条款》是应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原因,福建与琉球的交流最为密切。在明代正、副册封琉球使臣的29人中,闽籍4人,他们在中琉友好关系中发挥了特殊的区域优势。其中,潘荣的《中山八景记》是作者仅存的一篇涉琉游记短文,弥补了此次册封琉球无“使录”类著述传世之不足。谢杰的《使琉球录》与《〈琉球录〉撮要补遗》,则详细记载了往封琉球的过程,在琉期间的政治外交活动、生活起居、文化交流,以及琉球社会的风土人情等。尤其是《〈琉球录〉撮要补遗》一书,首次揭示了日本觊觎琉球的野心,并提出了一系列御倭谋略。潘荣、谢杰的涉琉著述,有助于了解与研究闽籍册封使在中琉历史关系中所具有的区域优势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琉歌”是用琉球传统方言表现的抒情性短诗,以8、8、8、6的4向体音节排列为主要格律,同时也是和着三弦音乐,用琉球方言演唱的短诗彤歌谣。琉歌是日本冲绳以及周边一些地区特有的乡土学形式,因而在整个日本学领域中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然而,有着大约500年发展历史的琉歌作为日本诗歌学家族中的一员,尤其是作为琉球诗歌学的主流形式之一,如今依然保持着其旺盛的生命力。本从琉歌的格律、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发展变迁等方面的特点着手,以实例进一步分析探讨。介绍这种特有的学形式。  相似文献   

8.
论琉球组舞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琉球组舞的形成问题 ,日本音乐学界大多从日本本土的角度出发与“能”进行比较 ,认为组舞是接受了日本本土“能”的影响而形成的。本文以琉球历史发展为脉络 ,从中、琉、日三个角度对琉球组舞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其中着重论述中国戏曲对琉球组舞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琉球国社会的发展,依然一成不变,遵循过去的老路,未能及时调整对外的政策,终究在外敌入侵的面前,在失去强大的政治依附力量的劣势下,为日本所吞并。文章从明治维新的冲击、强制推行置县处分、琉球复兴运动的挫折、日本对琉球的控制等4个历史事件来考证近代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对近代琉球国的灭亡做出客观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日本吞并琉球与中日关于琉案的交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次边疆危机的开始。然而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看,琉球的主权及前途地位问题皆属未曾了结之案。  相似文献   

11.
18 79年日本吞并琉球 ,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次边疆危机的开始。然而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看 ,琉球的主权及前途地位问题皆属未曾了结之案  相似文献   

12.
琉球与中国的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明朝初年。在长达500年的“册封制度”下,“礼乐范式”是两国建立良好政治关系的重要桥梁。在“通琉球”中,福建作为中琉交往的唯一口岸,“闽人三十六姓”成为中琉礼乐文化交往的重要纽带。琉球宫廷的御座乐、路次乐等音乐也深受中国礼乐文化的影响,主要用于各种仪式、宴会、军队仪仗中。透过琉球御座乐、路次乐的研究依然能够触摸到中国明清宫廷雅乐、宴乐等仪式音乐的温度。  相似文献   

13.
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在华留学考述●黄新宪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使者杨载携诏书到达琉球,以通两国之好。同年,琉球派使者奉表入贡中国。从此,中琉两国建立了友好关系,相互间的交往历史长达五百年之久,直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  相似文献   

14.
琉球,又叫流求、琉求和琉虬等。我国古籍中最早出现“流求国”名称是《隋书》,其所载“流求国”究竟是指今之台湾,或今之琉球,迄今颇多争议,尚难定论。但是,学术界巳普遍认为,远在明代以前,中国与琉球的交往业已开始。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命行人扬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  相似文献   

15.
清朝重视中琉间长达五百余年的友好关系。清政府对中琉交往活动中违法事件的处置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些处置包括对琉球来华使臣赠送规礼银的处置,对伴送官贻误入京时限或沿途滥索供应事件的处置,对琉球贡船在华发生海盗掠劫事件的处置,对在援救琉球遇难船只中失职的地方官员的处置及册封琉球使团发生勒索滋事行为的处置等,反映了清廷注重中琉双方交往,注重在交往中维护天朝的形象,注重官吏的清廉及执法的严明。  相似文献   

16.
古琉球王国与中国有着长期交往和密切联系。到明代,前后持续长达300余年的倭寇之惠对中琉关系影响巨大。倭患使明政府的册封和琉球使团在华朝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并影响到中琉之间封贡贸易的进行。琉球政府协助明朝驱逐、抗击倭寇,促进了中琉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福建是通交琉球的门户,福州琉球馆在当时的中琉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本文利用中日有关史料,考察了琉球馆名称的由来,梳理了明清时期琉球馆的历史沿革,并从政治,经贸,文化诸方面再现中琉间,尤其是琉球与福州地方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琉球群岛处于中国的东部,台湾与日本的九州岛之间,大小岛屿无数,现由日本冲绳县和鹿儿岛县管辖.它与日本本岛形成了天然的海上弧形防线,全线包围和分割我国东海与太平洋的联系,战略位置及其重要.琉球群岛上,曾存在琉球王国,后被日本灭国. 一、琉球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琉球群岛最早记载可追溯到隋朝.到1372年,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此乃成为正式名称.之后,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1375年后,琉球用中国年号,奉中国正朔.清朝入主中原后,中琉册封关系继续保持,大清定琉球二年进贡一次.此后又是二百多年,琉球王国朝贡不绝,称中国为父国.  相似文献   

19.
琉球留学生来华是明清封贡体制的产物。明清政府及流球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这种留学教育反过来又大大丰富了体制的内容,产生了一系列综合效应。留学生做为维系中琉封贡体制的一支重要力量曾为维护中琉之间的封贡关系做出过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自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与琉球建立正式邦交关系起,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今为日本冲绳县)为日本吞并止,在长达500余年间,中国儒家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传入琉球.在推动儒学在琉球的传播过程中,华裔儒学大师程顺则无疑是起了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作用.他毕生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弘扬儒家文化,对琉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