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当下这个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赖以生存的建筑与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设计工具及设计模式都在不断更新,建筑学从未间断拓宽设计的领域。社会学、城市学、环境学、生态学、市场经济学、人体学科、系统工程学、行为心理学等都已逐步渗入建筑学这门古老的学科中,传统的建筑学正发生着变化。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相融合,通过艺术构思的软件与信息论、运筹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等近代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手段的硬件相结合。文章结合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浅析虚拟现实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阅读这本书,就是在阅读上海世博会建筑。在开始去阅读之前,我曾有一种期待。从建筑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于世界博览会这样一个展现世界建筑学界对未来建筑与城市梦想的大舞台中,应该可以期待从中看到未来城市与建筑发展的一些方向或是可能性。读过了这本书,了解了每一座世博会展馆,也了解了每一座建筑的创作理念之后,我有一种释然的感觉。世博建筑所表达的对未来建筑学的憧憬,就像是这届世博会的主题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3.
庄潇 《视听》2022,(5):62-64
家装综艺节目《梦想改造家》源于城市社会对于住房困难和居住理念改变的关注.节目通过影像再现城市居住空间的方式,反映城市建设过程中居住空间的挤压与居住理念的改变,展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梦想改造家》从刻画地理文化、突出家用摆设和建立人与建筑的情感联系三个方面构建起居住空间的影像.节目在通过消费个人隐私让观众获得观看...  相似文献   

4.
我不欣赏对日本出版业用"大崩溃"这种夸张的语言来描述.但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所谓"大崩溃"的说法,对我们不无警示作用.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惊世骇俗的哀叹?这种"大崩溃"的基础,中国出版界是否亦已显现,两国不同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中国出版界有哪些自身独有的潜在危机?我认为思考这些问题比简单地跟在日本人后面变本加厉地惊呼"大崩溃"即将来临,要理性得多,有益得多.  相似文献   

5.
《工程建设与档案》2008,(4):F0002-F0002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是全国较早设立建筑学专业的院系之一。1979年恢复招生。1986年成立建筑学系。2001年成立了建筑与艺术学院。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建筑起步在第一批建筑学学生学成归国之后,这个时候面临着与传统建筑的断代,社会环境和政治话语也较强势。本文从建筑竞赛入手,分析几位名家的风格,并讨论建筑教育,试图解释时代、人物、风格和源流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建筑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着它特定的语言.从这个角度说,建筑色彩是建筑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城市的建筑色彩则是城市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8.
"城市记忆工程"是从建构城市记忆的视角,对城市记忆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激活、再现、传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基于构建城市记忆的视角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序、路径进行重新解读.档案信息资源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分布、构成和地位如何,"城市记忆工程"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方式、程序有何变化,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一些粗浅地探讨.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建筑,处于中心地位的博物馆是这个城市以至这个地区的文化中心。美国理查德·迈耶称这种博物馆为“旅客的定向中心”,是城市的标志。人们以一个博物馆来识别一个城市,并与其他城市相区别。这种使人们对某个城市引起注意的感性特征,是这个城市博物馆建筑外部征象的特殊性,即博物馆建筑的外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在短时间内从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中被一种外来力量突然拉出,投入陌生的城市和由城市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中.和他们原来完全不熟悉的"城里人"集中在一起,怎样互相认同、互相接受对方并完成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这当中既有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又有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融合与适应过程.农民和农村的媒介使用基本状况如何?传播资源如何重新分配?媒体本身是如何构建农民和农村形象的?构建这种形象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不断被城市挤压处境下的农民是如何解读媒介话语的?这种解读表现了怎样的自我认同方式?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关注媒介和"三农"关系的入手点.本文对其中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