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和肩负的历史任务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最新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紧密衔接,继承创新,共同回答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包括中国为什么和怎样走向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两部分。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本任务、发展阶段、战略步骤、改革也是革命、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继承、完善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否认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承继关系,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3.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总结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第一次初步揭示。这两篇光辉著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创造的辉煌,应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成功地解决了在落后国家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两大基本问题,已经实现了和正在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两次大跨越,这是我们理想信念的真理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树立起了两座里程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这是我们理想信念的价值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两次重量级的严重曲折的历史性考验,挫折的深刻教训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理论思维原则。  相似文献   

5.
研讨会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进行了讨论。学者们认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工程,必须弄清两大问题:其一,如何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起点;其二,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者们还就党的十七大关注的民生问题如“三农”问题、医疗卫生改革、高等教育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蔡和森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和森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在认真研究中国国情、汲取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构想。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政治基础,没收外国在华资本及本国资本家大企业构成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基础的主体。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落后的中国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农村个体经济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中国民族独立富强的两个途径:一是与苏俄、德国结盟,二是在主权独立完整前提下,引进外资,争取外援,自动开发中国实业。同时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立足国情,不照搬外国经验。他的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说已初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七十年。 党在七十年的奋斗中,面临着两大崇高而艰巨的任务:一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民主革命;二是在脱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如何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资源相对短缺、人口众多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完成这两大任务,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并自觉地把它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探索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革”与“苏联解体”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两大历史事件。这两个重大事件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处和内在逻辑共性,其共同的深层原因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形成的党内上层矛盾分裂所致。因此,如何加强和搞好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党内民主建设,是我们从以往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应吸取的最重要教训之一。  相似文献   

9.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后,许多入围绕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揭示“中国特色”的内涵。而从中国国情角度谈得较少。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界定“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实际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提法本身包含了两个修饰性定语:“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省略了一个宾语“国家”,属于动宾结构。按照严格的语法结构,这句话应完整地表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词汇本身是一种政治性修饰用语,…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概念,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纳入其内。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关于如何构建这一理论体系.此前曾有学者提出“要围绕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四个问题展开”,但仍觉不完整。只有将“如何检验社会主义”的内容作为一个基本部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才更合乎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本来面目。这不仅是理论体系完善的内在要求,更是现实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初步探索和大胆创新,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前提,但是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幸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泥淖,最终酿成了“化大革命”的悲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制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与时俱进,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事业与执政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必将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取得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从两个方面论证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着阐明学校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基地。最后,说明如何通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把学校建成文明单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相继解读并实践了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升华。邓小平的科学社会主义观集中体现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两大根本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升华则表现在消灭贫穷、消灭剥削、消除极化、共同富裕、富民强国等多个方面。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升华引领着中国社会主义于世界社会主义的衰微中实现了历史飞跃。  相似文献   

14.
李佑民 《考试周刊》2009,(25):229-230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直是我们党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什么样的民主、怎样发展民主”的问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15.
完善社会主义监督机制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中国20世纪的两位伟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对如何加强和完善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干部的监督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他们各自的主张。比较毛泽东和邓小平监督思想的异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搞好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对在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为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拓性地创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和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有突破性创新,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两大体系。因此,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由于时代主题与中国国情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前者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后者则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大变动、大分化的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世纪。在这风云激荡的100年中,中国的政治发展、文化选择和现代化模式.曾经出现过多种多样的改革方案。其结果,马克思主义最终在各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中国的历史命运与马克思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亟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有两个:1.什么是中国民主革命?在中国如何进行民主革命?2.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关系到20世纪中国历史命运的两个关键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面临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集中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两个问题的正确解决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历史命运,也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自社会主义来到人世间就一直困扰着社会主义者的重要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作出了自己的科学的回答,并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究竟如何建设、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的,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却发生在经济文化都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