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明专制论"是梁启超渐进改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开明专制",就是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创造必要的条件.梁启超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艰巨复杂性的认识,是清醒而深刻的.然而,"开明专制论"又有浓厚的空想性和保守性."开明专制论"虽未能给当时的中国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在思想理论上仍有值得后人深思之处.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悖论——评梁启超的开明专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明专制思想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梁启超将“开明专制”视为实现民主立宪进程中的必要步骤。其内涵是指在开明君主的统治下,实行一些开明的、带有资本主义民主色彩的统治政策,其实质是一种民主渐进的思想。这在专制之风浓厚的近代中国是有其合理性的。梁氏先后三次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实践证明,以开明专制求民主政治之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开明专制本质上仍是一种专制政体,民主与专制是对立的。不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和旧的统治秩序,而去实现开明的政治,这只能是一种违背历史客观规律的空想  相似文献   

3.
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它与制、专制、开明专制都有一定的关系。《新民丛报》学人通过对自由与这些名词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开明专制并不是一种不好的政体,而是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的一个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4.
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786)是德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和有影响的普鲁士国王。他一生中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通过战争从奥地利夺取西里西亚,使普鲁士的领土扩大1/3,为此他获得“大王”,“唯一王”的称号;另一件是进行改革,实行所谓的开明专制,为此他获得“开明君主”的称号。100多年来人们对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开明专制的评价,众说纷纭,贬褒不一,而如何恰当地认识和评价弗里德里希二世所实行的开明专制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开明专制”是东欧一些国家走向近代化的开端。与通过暴力夺取政权的英法等国不同,这类国家没有革命政权的暴力可资凭借,只能凭借旧政权的专制权力来推行改革。它们的“专制”措施,既有反人民、反革命的一面,也有强制封建顽固派转化的一面。革命打先锋,改革收其功。东欧这类国家,为了避免暴力革命,为了与英、法等国抗衡,吸收了英、法等国资产阶级改革的经验,甚至在某些局部走在前列,从而为后进国迅速赶上先进国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史学界关于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的开明专制带有“确定的资产阶级性质”,俄国是通过开明专制“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说法提出异议,认为:1.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开明专制是由于当时俄国客观历史环境所决定;2.它并不具有“确定的资产阶级性质”,而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一种新的形式,实质上依然是封建沙皇专制;3.它不但没有使俄国“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和“推动俄国封建君主制逐步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反而巩固和加强了其农奴制度与封建沙皇专制,从而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以后俄国和欧洲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史学界关于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的开明专制带有“确定的资产阶级性质”,俄国是通过开明专制“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说法提出异议,认为:1.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开明专制是由于当时俄国客观历史环境所决定;2.它并不具有“确定的资产阶级性质”,而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一种新的形式,实质上依然是封建沙皇专制;3.它不但没有使俄国“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和“推动俄国封建君主制逐步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反而巩固和加强了其农奴制度与封建沙皇专制,从而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以后俄国和欧洲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增加了18世纪欧洲的“开明君主”改革这一内容。本文对“开明君主”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改革的主要内容等作了较为全面而又清晰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33页:《奥地利的“开明专制”》中关于特蕾西亚女皇及其子约瑟夫二世改革的措施,其中有一项是:“加强对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会财产,实行宗教宽容。”何谓“宗教宽容”?课本及《教学参考书》上都未注明。本人查找了《世界通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历史常识》、《世界历史词典》、《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等书籍,大多都写“宗教宽容”4个字而无具体内容。后来,本人终于在《外国历史大事年表》(唐承运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页中找到了答案,现摘录如下,供中学历史教师参考:“1781年,约瑟夫二世颁布宽容令,准许新教、东正教可…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者在追求民族国家民主化的进程中,认为按中国的国情,中国不宜马上实行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宪政,而必须有一个过渡阶段,就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主义者所热切颂扬的“开明专制”阶段。可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证明,“开明专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反使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遭受严重的挫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梁启超“开明专制”思想的评析 ,指出这一思想是他政治渐进主义的体现。同时指出 ,他这一思想深受达尔文式的社会观和国家集体主义的影响。“开明专制”是梁启超主张实现立宪政体的过渡形式 ,尽管包含了合理成分 ,但终究表明梁启超并没有摆脱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2.
改良派从中国情势和国民性出发,认为中国人只能通过实行开明专制才能真正实现君主立宪,从而实现自由,梁启超并且拿革命党人陈天华提倡的开明专制理论论证。革命派则认为陈天华与梁启超的开明专制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通过革命而不是通过改良的手段来实行,而且中国也不存在实行开明专制的条件,中国可以不经过开明专制而实现共和。  相似文献   

13.
对于开明专制论,学界一般比较注意其在清末提出时的基本主张以及思想界对它的批评,而较少关注其在民国初年的情况。梁启超等人在民国初年仍然坚持开明专制论,他们恐惧革命之后可能出现的暴民专制、忧虑革命再次发生的可能,希望依傍现有的政治权势,行开明专制,以向宪政过渡,但终为政治权势所玩弄。坚持共和民主立场的人士以及革命党人,对于开明专制有系统的批评,或坚持民主政治可以随时随地起步,或坚持应由革命党掌握政权以行训政。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在《开明专制论》的第六章,对完政中国化的标准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通过其逻辑分析与哲学思考,确立了“唯适是求”这一真理标准,成为梁启超以和平立宪为道路的宪政中国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并贯穿在后续所有的政治哲学的开展中。  相似文献   

15.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了“多数的专制”论断,为了破解民主可能面临的“多数的专制”问题,托克维尔从美国的法律制度中寻找答案并开出了三剂“药方”——实行宪政、重视法律人和确立陪审制度。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名声极大,争议颇多的人物。他早年读四书五经,中秀才、举人,甚而“不知天地间于词章训诂之外,更有所谓学”。康有为“万木草堂”的引力,使梁启超偏离、以至走出了上述因循圈子,投入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洪流之中。其后参与“戊戌变法”、流亡日本、力主“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共和,直至逐渐息影政坛,著书立说。 本文拟着重剖析梁启超由主“变法”理论转变为主“开明专制”理论这一史实,探索下这一前后贯联之政治主张的演变历程,发展结果,评价它的历史地位与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主编的“开明中小学语文实验课本”(以下简称“开明本”)的小学第一册《诵读》《阅读》《说话与写话》,于1998年7月由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册的后面都附有一篇《开明中小学语文实验课本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对这套自小...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丛报》学人关于国民性及通过实行开明专制以实现自由的思想并不统一。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国民性较低,只能通过开明专制得以提高,然后再进行君主立宪,从而实现中国人的自由。杨度、康有为、张君劢、黄与之则认为国民性问题并不是能否实行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的根本问题,若清政府藉口国民性较低而不能立宪,则中国人永无立宪之期。  相似文献   

19.
“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民主教育”的对立面是“专制教育”。当今,虽然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但“专制教育”现象还依然存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保持头脑清醒,坚决对各种“专制教育”现象说“不”。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相对开明的时代,但是也摆脱不了封建专制的阴影。在唐代开明专制之下,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受到贬谪的官员。他们的进退出处及心路历程揭示了这种开明专制的本质。他们的诗创作,成为我国古代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民族化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